离离原上草”为何课本删了后四句?看完原诗,你觉得该删吗?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4-13 13:18:54

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一共写了三千多首诗。除了两首长诗《长恨歌》、《琵琶行》闻名遐迩之外,最受人瞩目的,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五律了。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竟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课本只选用了前四句,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删除了还合理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据说,他每次写好诗之后,总要拿给不认识字的老婆婆听。只要有老婆婆听不懂的地方,他就认真修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

当然,自己的作品仅仅能让老婆婆听懂还不够。

要想在科举上取得成功,还需要把自己的作品在考试前送呈当时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从而增加自己金榜题名的机会。

这也是一种凭借作品进行自我推销的手段,称之为“行卷”。

《赋得古原草送别》相传是白居易16岁时的一首“行卷”之作。

白居易因为当时自己的名声还不够响亮,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了当时颇有名望的诗人顾况

顾况看了一眼诗稿上的名字‘白居易’,便打趣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言外之意是。长安米价贵,想要在这里居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可是。当他读完白居易写的诗后,马上又说:“有句如此,居易何难。”

意思是,长安米价虽贵,但以你的才华在此立足并不是什么难事。

从此,他对白居易另眼相看,到处推广,这也为后来白居易顺利考上科举,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关键是,这首诗确实写得好,由不得人们不欣赏这位少年诗人的才华。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两句,对仗何其工整。

“野火”对“春风”,前者无情,后者有意。

“烧不尽”对“吹又生”,前者陷入绝境,后者萌发新生。

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外在的环境愈显恶劣,内在的坚守愈显顽强。千百年来,这两句诗带给多少人战胜逆境的力量。

但是,如果你将这首诗仅仅理解为歌颂野草的话,白居易恐怕会哭死,因为诗中还有后四句。

诗中的后四句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承接上文,凭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精神,野草的清香一定会弥漫在送别友人的古道上,翠绿的青草一定会连接远处的荒凉古城。

看着远处的青草,再看看身边即将远行的朋友,白居易含泪写出了最最动人的诗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王孙”一词最早出自《楚辞》中的一篇文章。“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孙久留深山不归,碧绿的青草已经漫山遍野了。

在白居易的诗中,“王孙”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而是指远方的朋友。

而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此刻的离别哀伤,就像这茂盛的小草一样浓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

这首诗最过人的地方,是白居易不仅仅歌颂了小草的生命不息,更让看不见的离别之情形象具体,就像小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舍之情也永远不会消失,会一直伴随着远方的朋友,直到天涯海角。

这首诗在选入小学课本时,仅选用了前四句,并为之起了新题目《草》,这或许是考虑到学生年纪小,接受程度有限的原因。

但是我们在看完 全诗八句之后,发现它的重点正在于后四句,诗人主要想说的是“送别”,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暗示了这一点,而课文中选用前四句颇有点“断章取义”的意思了。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0 阅读:0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