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已故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早年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是后来由于朱标早逝。朱元璋便改封长孙朱允炆为为皇太孙。让其在自己百年之后,继承皇位。但是,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安排,有一个人极为不满,他就是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
朱棣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才华最为出众,而且胸怀大志。起初他对父皇选立长兄朱标为太子不好说什么,单是朱标死后,朱元璋又立懦弱无能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却引起了朱棣的强烈不满,他数次在朱元璋的面前诋毁朱允炆如何如何无能懦弱,绝非可托天下之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漳去世,由二十一岁的皇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后世也称为明惠帝。
朱元璋在位之时,他先后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这些分封藩王都手握重兵,称霸一方,朱元璋在世之时,还老老实实。但朱元璋死后,他们根本不把懦弱无能的建文帝放在眼里,不服从朝廷指令。为了解决地方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建文帝采纳了齐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实行削藩的政策。建文帝厉行削藩,地方藩王纷纷被削夺爵位,抑或被废为平民,抑或被禁为囚徒,闹得是沸沸扬扬,怨声载道。
燕王朱棣早就有起兵反叛,夺取帝位之心,苦于没有借口,这次削藩弄得天下诸侯怨声载道,对燕王来说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北平,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起兵之后,建文帝急忙征调各地方的军队入京勤王。但是,由于削藩以来,地方诸侯已被他得罪殆尽,所以,地方诸侯都投靠了燕王,背叛建文帝。就这样,燕王的军队没费多大的力气,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1399年6月12日,被建文帝免罪不杀的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迎接燕王进城。此时,守卫南京的20万大军,不战而降,朱棣一举攻下了南京城。
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下令火烧皇宫。燕王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没有找到建文帝,宫里的太监说建文帝在万般无奈之下,跳入火中自焚了,并从火堆里找出一具尸体指认说是建文帝。朱棣假惺惺的痛哭一番,说自己只是要清理奸臣,并不是要皇上死。
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朱棣对此总是不放心,废墟中的那具焦尸到底是否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死没死,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后世史家和民间传说更是众说纷纭,离奇万分。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宫中,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录,燕王朱棣发动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开进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没了踪影。
史籍中有记载,《太宗实录》记,当朱棣引兵到金陵城下时,“诸王及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来朝,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骏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
成为明成祖的朱棣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道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
有人认为,建文帝自焚说不可信。虽然《太宗实录》等史籍称朱棣于残宫中找到建文帝遗骸,并令以皇帝规格举行葬礼,但事实上无人知晓建文帝陵园之所在。《春明梦余录》记,崇祯年间,有大臣上疏,请以建文君入祀典,崇祯帝无可奈何地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再者,史籍关于建文帝尸体验证的记述,大多含混其辞。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史·程济传》记:“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亦为僧出亡,济从之,莫知所终。”《明史·恭闵帝纪》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从此,建文帝以僧人身份流浪各地数十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四川、贵州、云南以及缅甸等地。朱棣死后,建文帝才归来,迎入西内,死后入葬北京西山。
朱棣登位后,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二十余年。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但有学者提出,建文帝出亡为僧之说不足凭信,因为当时京师内宫并无秘密地道或御沟通往城外,所谓建文帝剃发为僧、云游四方等,皆民间传说而已。
还有一种说法流传较广,说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朱棣登基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传说,建文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道路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化妆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
罗汉寺的住持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将建文引入寺中躲藏。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又在主持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正是罗汉寺住持的弟子。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历史就是这样,也许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如其它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