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要……”,意思是不论事情结果是好是坏,都要不顾一切试一试,碰碰运气。
那么这个类似乘法口诀的成语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是四七二十八?三八二十四?
没错,这句俗语的确来自乘法口诀,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诞生了乘法口诀表,曾出土过竹简《九九术》。
《战国策·齐策一》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三七二十一”的故事。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渐渐强大,为了各国利益,其余六国在鬼谷子弟子苏秦的“合纵”主张下联合起来抗秦。
苏秦在游说齐国时对齐宣王曾说:“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於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苏秦的意思是,临淄城共有七万户人家,就算每家只出三个人,三七就是二十一万,如果打仗征兵,光临淄就能得到二十一万人,就不用到其他地方征兵了。
虽然苏秦最终说服了齐宣王,但他的这种算法是不现实的,毕竟每家每户不可能都出到三个壮年男子,因此这也是一种理想状态。
于是后人认为苏秦脱离实际,没有考虑三七二十一万人中有多少老弱病残。“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就成了不顾一切、无论好坏的意思了。
并且汉朝时期,“三”和“七”之积“二十一”为不祥之数,被认为是阴阳家用语。
《汉书》记载,西汉司法官路温舒在学习历数天文时,其祖父曾说过汉朝的命数在“三七之间”,三国时张晏注释为“三七二百一十岁”,而西汉自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正好210年!
三国陈琳也曾说过“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意思是东汉从建立到建安时,最多三七二百一十年就难逃灭亡了。
所以,“三七”也有厄运一说,代表一种不祥的预兆,因此人们才总结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表示不管好运厄运都无所谓!
另外还有说一种法称,“三七二十一”这个成语很有可能跟人们数数字的习惯有关。
一个人的双手数数可以从一数到十,一只手为“五”,两只手为“十”,因此“二”、“五”、“十”这三个数最为让人熟悉。
“二五”之和为“七”,之差就为“三”。三比七少,数三只需要一只手,而数七则需要双手配合。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三”就有轻松、容易之意,“七”就代表困难或麻烦。
所以引申出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来表示不管如何都得试一试,被世人广泛应用。
如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后来的明清及现代小说中,也出现过其他乘法表放在“三七二十一”后面起强调作用。如“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四七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