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历史故事:照人肝胆的秦镜,破镜重圆的爱情,唐太宗赐镜……

易珩文化苑本人 2023-02-22 18:17:34

如今,我们使用的镜子都是玻璃镜,但在清代之前,镜子是用铜铸造的。根据考古发现证明,中国铜镜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直到清代中晚期,青铜镜才逐步被玻璃镜所取代,人们使用铜镜的时间大约有3800年左右的历史。

镜子里的孩童)

人类是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的。或许,当人们第一次在水面看见自己的映像,就能意识到那正是自己,于是便会利用各种器物的光洁表面来观照自己,渐渐地,铜镜也就应运而生了。

(辽宁博物馆藏的铜镜)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的。锡会浮在铜的表面,呈银白光,经过打磨抛光之后清晰鉴人。虽然清晰度远不如现在的玻璃镜,但因其形制多变、纹饰精美、结实耐用而深受古人喜欢。

青铜镜伴随着人们走过了近4000年的历史,是古代金属器物中沿用时间较长,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古器物。铜镜不仅仅有着照面饰容的用途,它本身也是一种工艺品。铜镜的背面一般都雕刻着精美的纹饰或文字,制作精细,既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浓缩表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有着独特的文化标识意义。

(铜镜)

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镜”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铜镜对我们研究历史、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窗。

一、铜镜起源

铜镜起源于何时?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很多的文化起源都藏于神话传说中,然而,传说当不得真,以科学精神为主的现代社会,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我们只能从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来大致推测铜镜的起源。

1.黄帝铸镜传说

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人们把好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他。传说铜镜的制造也起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南朝《述异记》)。

(轩辕皇帝)

也有“尹寿作镜,尧臣也”(《玄中记》)的说法。这一类的传说不足凭信,但它也说明了铜镜的起源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还没有文字记事的时代。

“镜”字最早见于《墨子》及战国时期的一些著作中。《墨子》:“镜于水,见面之容。”《庄子》:“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天道篇》:“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韩非子·观行》:“古之人,自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这些记载证明,青铜镜在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了。

在古代,“鉴”与“镜”指的是同一物。在《左传》、《诗经》中都有关于鉴的记述,铜镜的历史又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早期的“鉴”字,有的明确是指以水鉴容的,如《尚书》:“人无于水鉴,当于民监。”《庄子》:“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根据这些记述,有学者推断中国铜镜的起源过程是:止水照面、无水光鉴、到光面铜片、再到铜镜背面加钮、后来加铸各种纹饰和铭文。

2.出土最早的铜镜

1975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中出土了铜镜,1976年在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也出土了铜镜,宣告了齐家文化时期已有铜镜。齐家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4000多年。这就把铜镜的铸造历史追溯到距今4000年之前。

铜镜被一直使用到了清朝中晚期。秦朝开始大量铸造铜镜。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铜镜制作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汉代文化特色的铜镜装饰。铜镜铸造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带柄的手镜也出现了。到宋代之后,铜镜更是广泛流行,造型也多种多样。

(带手柄的铜镜)

铜镜的纹饰,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与风格,考古人员可根据出土的铜镜上的纹饰来大致判断墓葬的朝代。纹饰有写实的虎、豹、猴、鸟,有非写实的龙、凤、饕餮等动物,以及羽人、诸仙、天帝、神人车马、鬼怪等等,到了后期有儒释道题材等,也有各类植物及图案化的装饰。纹饰的表现手法有铸造、镂空、镶嵌、彩绘等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各有韵味。

二、铜镜起初的功用

中国起初的铜镜并不是用于照面的,古人磨制凹面青铜镜,是用来聚光引火的,这种专门用来取火的铜镜被称为“阳燧”。

古人认为通过这种“阳燧”铜镜取到的火来自太阳,是纯洁的天火,故而对铜镜本身也产生了神化和崇拜。对于取火用的“阳燧”铜镜,铸造也有特殊的规定,即在“五月丙午日中铸”,因为这是至阳之日。而在“十一月壬子夜半铸”的凹面铜镜,是专门用来承接月夜露水的“阴燧”。

古人相信“阳燧”铜镜是正阳之物,是可以用来镇压鬼怪妖魔的,所以铜镜也有了驱邪的功用。

起初青铜镜都是手工磨制的,再加上冶炼技术落后,青铜镜并不精良,镜面不平整不光洁,因此会造成特殊的光影效果。如《坚瓠续集》记述,徐铉有一面铜镜,照人都只有一只眼;谢在杭在彭城集市上买到一面镜子,正面照人正常,反面照人则人影倒现,时人为之惊骇。正因为铜镜磨制技术落后而导致的特殊光影效果,更加深了古人对于铜镜神异化的认知。

(唐代铜镜)

据《吴兴郡记》记述,临安县有石镜山,东有石镜:“清亮具见人形状,钱镠幼时照之,衣冠俨然王者。”这就是古人所谓吉人天相、命中为王思想的传闻了。

比较奇异的还有秦始皇的照骨镜,曾经到过汉高祖手中。传说始皇方镜可以照见人的肠胃五脏,能看清人的疾病所在。《酉阳杂俎》记载:“无劳县舞溪石窟有方镜,径丈,照人五脏,云是始皇照骨镜。”

在《太平广记·王度》里记述了一则故事,隋代汾阴侯生临终前赠给王度一面古镜,并说:“持此则百邪远人”。古人认为铜镜可以让邪魅远离人。此外,还有能够照出未来吉凶的镜子,能够从镜中取出水火的镜子等等,铜镜被赋予了非常多神异的色彩。

中国历代最著名的古铜镜,莫过于扬州铸造的“水心镜”。其遵循“阳燧”铸造古法,只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当天正午,于扬州江心处,经百炼而造成,因此又得名“江心镜”、“百炼镜”。自唐以来,扬州“水心镜”便一直是专供皇室的贡品。

三、铜镜的历史趣事

在先秦时期,由于开矿全靠人力,冶炼技术落后,故而铜十分珍贵,兵器、钱币的铸造都需要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铜镜也是比较珍贵的生活物品,普通人家很难拥有。在人们与铜镜相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小小的日常生活用品,演绎出了无数有趣的故事。

1.奇异的秦镜

关于铜镜的传说,最奇异的莫过于秦咸阳宫里的那面能照人心胆的方镜了。

《西京杂记》记载: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传说秦始皇有如此奇异的铜镜,说明战国铜镜铸造技术已十分发达,但镜子的尺寸与功效显然被无限夸大了。这其实是借铜镜的魔力,来暗指秦始皇的严酷统治。秦镜后来不知所终,但“秦王镜”的典故却流传了千载。后世在铜镜铭文、诗词歌赋,或是衙门匾额题字,都能见到“秦王镜”的用典。

(故宫“正大光明”匾额)

如唐镜中就刻有“照胆秦宫”、“阿房照胆”、“影照秦宫”、“胆照光来”、“洞照心胆”等铭文,取其光亮明澈之意。官府衙门正中往往悬有“秦镜高悬”、“明镜高悬”等匾额,取其洞察秋毫、表里有明之意,表达为官清正的志向和品行。

2.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早年落魄时买不起镜子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然而他虽出身皇室,是汉高祖的九世孙,但命运多舛,加上王莽篡汉称帝,早早失去贵族身份,沦为普通平民。刘秀9岁成为孤儿,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在当时,南阳一地,有望族阴氏,有女名阴丽华,美貌绝伦、贤德淑良。刘秀很是感慨,发誓说:我刘秀将来当官要当执金吾这样的官,娶妻就要娶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当时有人挖苦刘秀:你穷得连镜子都买不起,说这话简直是痴人说梦。由此可见,铜镜在当时应该是非常昂贵的,一般人家很难得到。

汉镜确实是铜镜艺术的一个高峰,品类丰富,纹饰精美。特别是王莽时期的画像镜,道教中的西王母、东王公、神兽、羽人等铸造得精细而灵动。

(汉代铜镜)

落魄时的刘秀虽买不起镜子,但志向宏大,阴丽华也慧眼识珠,在刘秀一无所有时嫁给了他,她的几个哥哥也一无反顾跟随刘秀打天下。

刘秀称帝以后,始终不忘在他最落魄潦倒时一心伴随他的结发妻子阴丽华,对她宠爱有加,为此不惜废掉郭圣通皇后之位,改立阴丽华为后。阴丽华也仁善宽厚,善待郭圣通,多次厚赐郭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后。

3.“破镜重圆”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在当时南朝陈国,发生了一幕人间悲喜剧,它就是著名的“破镜重圆”的故事。

当时陈国太子舍人徐德言,娶了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公主才色双冠,夫妻非常恩爱。当时陈国已摇摇欲坠,徐德言明白一旦国破家亡,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妻子,妻子有可能在战乱中遭遇不幸。他沉痛地对妻子说:以公主的美貌和才识,陈国灭亡后必为权豪之家所占,我们就永别了,倘若情缘未断,我们应该以信物为凭,好在相见。

于是徐德言摔破一面铜镜,夫妻双方各执一半。二人相约:来年正月十五把半边镜子拿到集市上去卖,对方若还活着,一定在那天到集市去寻找。

陈国灭亡后,公主为隋朝大将杨素所占。杨素对公主异常宠爱。徐德言颠沛流离,到第二年正月十五这天,来到京城集市,见一老头正在大声吆喝着卖半边镜子,价格高得离谱,引得围观者哄然大笑。徐德言将老人引到自己的住处,拿出自己的半面镜合上,伤心不已,随后赋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铜镜)

乐昌公主知道昔日夫君到来后,伤心欲绝,日夜啼哭,不吃不喝。杨素也被二人矢志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不仅把徐德言请到家中,还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还给他,并送给二人丰厚的财物,夫妻得以团聚。破镜重圆,千余年来人们为此感怀不已。杨素也是一位胸襟开阔、气量宏大的君子,让人钦佩。

4. 唐太宗李世民赐金背镜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因大臣高季辅德才兼备、清正廉明,李世民赏赐其金背镜。吏部尚书杨师道选拔官员不能选贤任能,所用之人“多非其才”,以致引起不满和非议。在高季辅任吏部尚书后,能知人善任,公正清廉,唐太宗因此赏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彰其高明的鉴别力和公正的执行力。

《唐会要》记载:

“十七年,杨师道为吏部尚书,师道贵公之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练,所署用多非其才,而深抑势贵及其亲党,将以避嫌,时论讥之。又其年吏部尚书高季辅知选,凡所铨综,时称允协。十八年于东都独知选事。太宗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焉。”

在《太平广记》也有记载:

“唐高季辅切陈得失,太宗特赐钟乳一剂,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寻更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

唐太宗有感高季辅诚恳指出朝政得失,赐其钟乳一剂,又因其清正而赐“金背镜”一面。

(唐代铜镜,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铜镜是我国铜镜史上的巅峰,铜质银亮,形制多样,题材丰富,制作精美。其中金背镜是唐镜中最贵重的镜子之一。金背镜的制作,是在铜镜的背面预留够一定的空间,然后把图案纹饰用纯金打造出来镶嵌到铜镜背面。

5. 唐玄宗向大臣颁发千秋镜

开元十七年(729年),右丞相张说等上表, 请以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这一天为千秋节,群臣在这一天进万寿酒,王公贵戚进“金镜”绶带,士人百姓用彩丝做承露囊,互相赠送和慰问,乡间村社作寿酒宴乐,祭祀田神,宴请长老。唐玄宗李隆基同意。

第二年,唐玄宗在千秋节上向四品以上官员颁“金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千秋镜的由来。

千秋镜做工精湛,据说扬州工匠铸造的百炼青铜镜,光洁透亮,背面刻有“千秋”或“千秋万春”等字,多铸有瑞鸟衔绶带的纹饰,也有饰龙纹的。千秋镜只有在每年的千秋宴上,由唐玄宗赐给四品以上官员。

(唐代铜镜)

每年的千秋节,皇宫举办千秋宴,普天同庆,热闹非凡。音乐、杂技、歌舞、美酒、祝词等轮番上演。唐玄宗很是得意,多次诗兴大发,赋诗曰:“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

唐玄宗希望群臣得了千秋镜以后个个能做清廉之臣,自己的江山处处安康和谐,因赋诗曰:“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寿觞……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处处祠田祖,年年宴杖乡。深思一德事,小获万人康。”

唐玄宗在自己的生日上,大宴群臣,而且让全国各地祭田神、宴老人,以为是积德扬善之举。然而却滋长了朝野的腐化风气。

天宝二年(743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虽不再颁千秋镜,但奢华之风依然严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爱妃杨玉环也缢死马嵬坡,最终孤寂终老。

6.宋朝宰相吕蒙正婉拒赠镜

吕蒙正,字圣功,宋朝宰相,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他开了皇帝为状元写诗赐宴的先例。从988年起,他当了多年宰相,是历史上第一位直接从平民晋身的宰相,第一个状元宰相,历经三朝。

(宋代双龙纹菱形铜镜)

吕蒙正为人宽厚朴实,一身正气,遇事敢言,素有重望。宋太宗时,朝中有官吏家中藏有古镜,据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吕蒙正,以博取好感。弟弟找到吕蒙正说起此事,吕蒙正笑道:“我的脸面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呢?”

四、铜镜的文化影响

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凝结了古人的审美情趣,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铜镜有着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

1.小说中的铜镜

唐代王度著有《古镜记》,这是唐初最早出现的传奇小说,内容写的是隋朝为官的王度,因得一面古镜而发生的故事。该古镜很是神异,能随日月昏明,降妖除怪,消灾解难。就在隋朝灭亡前夕,古镜却突然悲鸣失踪。故事有历史象征意味,内容荒诞,从侧面证明了古人认为铜镜可以“鉴史”、“照邪”的观念。

明代传奇剧本《牡丹亭还魂记》,写的是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葬于梅花庵梅树下。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中。杜丽娘化为魂魄与柳梦梅相恋。柳梦梅掘开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柳梦梅高中状元后,到杜府告知杜丽娘复活。但杜丽娘的父亲杜巡抚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父女夫妻都相认,二人终于永结同心。

(古画中,美女对镜梳妆)

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也有对铜镜的描写。如贾瑞因错爱王熙凤而得重病,后来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刻有“风月宝鉴”四字,并把镜相赠,希望此镜能让他免动风月之情。这都是对铜镜的通明作用的赋予。

2.诗歌中的铜镜

历代吟咏、描写铜镜的诗词,数不胜数。如,梁简文帝萧纲的《咏镜》诗是较早的吟咏铜镜的五言诗:“四铢恒在侧,谁言览镜稀?如冰不见水,似扇常含辉。金开玳瑁匣,并卷织成衣。脱入相如手,疑言赵壁归”。萧纲还有一首《愁闺照镜》:“别来憔悴久,他人怪容色。只有匣中镜,还持自相识。”;

北周诗人庾信有一首《咏镜》诗,构思精妙,优美动人:“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此诗前两句已成为隋、唐之际铜镜上面常见的铭文。

唐代诗人张说《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诗:“月向天边下,花从日里生。不承悬象意,谁辨照心明?”;

骆宾王《咏镜》诗:“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李白作有一首《代美人愁镜》诗:“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

3.古人随葬的铜镜

由于人们赋予铜镜“破暗取明”、驱邪除魔的作用,再加上古人“视死如生”和死后“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随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铜镜是古代墓葬中非常常见的随葬品。不但在王公贵族的墓葬中经常发现,在一些小型墓内也时有发现。当然,王公贵族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大尺寸铜镜,而一般平民百姓使用的铜镜尺寸较小,纹饰也普通简单。

4.馈赠的礼品或帝王的赏赐品

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文化意义,又兼具实用价值,常被用作王公贵族、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礼品。皇帝也常赏赐大臣精美贵重的铜镜。如,唐玄宗在八月五日自己生日当天,给群臣赏铜镜,以示圣恩。

5.爱情信物

铜镜也是“花好月圆”的象征,“破镜重圆”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说明。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也是不可或缺的嫁妆。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

(美女对镜梳妆)

另外,“山鸡舞镜”、“化鹊捎信到夫前”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运用的题材。这些传奇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证明铜镜作为爱情信物,是有现实渊源的。在考古发现中也有过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铜镜的实例。

6.驱邪法器

古人不理解铜镜的光学原理,以为铜镜可以映像,是具有“法力”的,是可以照妖驱邪的。传统文化里,道士修行、阴阳师占卜通灵、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都离不开铜镜。铜镜成了镇宅、驱邪的法器。这些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精神,但在古代,却可以给人以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撑。

(宋代钟形铜镜)

有很多关于铜镜照妖驱邪的故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镜子辟邪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士背悬九寸明镜,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有鸟兽邪物,用镜一照,其本形便俱现镜中的故事。《抱朴子》称,世上万物久炼成精者,都有本事假托人形,“惟不能易镜中真形”,惟有铜镜能显露它们的本来面目。基于这种说法,巫师道士在从事捉鬼拿妖等活动时,都要用铜镜作为法器。

《太平广记》记述,唐玄宗时,扬州曾献一面九寸蟠龙水心镜,并声称铸造此镜时,有自称“龙护”、“玄冥”的一老一少两位神仙来访,帮忙铸镜。镜成之后,江上出现龙吟、涌浪之类的异象。后来天宝七年,关中大旱,唐玄宗向道士叶法善询问祈雨之法,叶法善请出九寸镜求雨,顷刻之间白气充盈宫廷,不一会普降大雨,七日后雨水才停歇。这年关中粮食大获丰收。唐玄宗喜出望外,命吴道子临摹镜背的蟠龙图像,作《真龙图》赏赐叶法善。自此“水心镜”名声大噪,铜镜除了辟邪以外,更有了祈雨的神异吉祥效果。

7.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

铜镜的纹饰和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的集中反映。由于镜背面积不大,纹饰和铭文的题材和内容更为精炼,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铜镜)

如,祈求吉祥的心愿,铜镜中常见的纹饰有仙人瑞兽,铭文有“常乐未央,奉毋相忘”等;崇信佛教的,以佛像故事作纹饰,如宋代的“达摩渡海纹镜”等。这些内容是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真实的资料。

8.中外交流的使者

在日本、越南、俄罗斯、阿富汗和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

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记载了魏晋时代,日本女王遣使来到中国,魏王赏赐其“铜镜百枚”的事迹。这说明早在汉代,铜镜作为重要的文化标识,成为中外交流的珍贵礼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中国的魏镜和吴镜。

(日本铜镜)

1978年在阿富汗席巴尔甘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中国汉代铜镜,这是汉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又一证据。

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礼器,之后铜镜成为日常用品,绵延不绝,为历朝历代所制作和使用,直到清代之后逐步被玻璃镜取代。

铜镜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化交流,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其历史悠久,传播深远,影响巨大,值得我们珍惜,细细揣摩。

0 阅读:27

易珩文化苑本人

简介:历史文化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