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槐柳树下,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系列之第407期《寡妇种田,稻草人帮忙,阴兵:烧了稻草人》,用故事说明道理,故事教育人,用故事阐述生活百态,希望我的故事给您启迪。如果喜欢我的民间故事,用您那给力小手温柔点个关注,多谢!
01.李寡妇种植稻田
在古代的江南水乡,这里有着一望无际的稻田,秋风送爽的时候,金色的稻田好像一张张黄金的地毯铺在大地上。
稻田地里,李寡妇在忙碌着,她猫着腰除草,汗水从脸上流了下来。
李寡妇是一个很要强的女子,丈夫因病死得早,她一个人扛起了一个家,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将儿子抚养儿子。
村里的男人看到李寡妇长得好看,又能干,很多人都想占她的便宜,但是李寡妇从来没有答应过他们。
李寡妇经常对儿子说:”人穷不能志短,我们要堂堂做人。“
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李寡妇将屋里、地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种的庄稼非常得好。
这几天,李寡妇去地里的次数多了,很快就要丰收了,一年的辛勤劳动有了回报,即使累点,她也高兴,看着金色的稻田,她盘算着今年给儿子置办一身新衣服。
02.稻草人帮助李寡妇种田
李寡妇在地里放置了一个稻草人,她让这个稻草人吓唬那些贪吃的鸟。
稻草人戴着帽子,穿着红色的衣服,在秋风中守护着稻田。
李寡妇每天去地里干活,她渐渐发现,那个稻草人不在同一个位置。她还发现,地里的活计每天都有人帮着干。
李寡妇就纳闷了,是谁在暗中帮助自己,她看着那个红色的稻草人呆呆发愣。
晚上,李寡妇悄悄来到了稻田,她要看个究竟。
她发现,那个稻草人活了,在地里除草,她赶紧上前说道:”我是一个寡妇,你不能平白无故帮助我,我不接受不明不白的帮助。“
稻草人说:”我看你很辛苦,就想帮助你,你要是从了我以后,就不用干活了。“
稻草人接着说:”你从了我吧! 你在地里干活的样子真美,尤其是你低头拔草时候,我看到了你的酥胸,我真是受不了。“说着他就朝着李寡妇扑去。
李寡妇吓得倒在水田中。
在千钧一发时候,一个士兵出现在稻田里,只见他拿着刀朝着稻草人砍去,他怒吼道:”你这个色鬼,竟然用这种方法迷惑妇人,幸亏我在这里守候着。“
只见那个稻草人被砍成了两半,一股黑影从稻草人里面出去了。
李寡妇从水里站了起来,她对士兵说:”感谢你,帮助了我。“
李寡妇问道:”敢问,义士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士兵说:”我是一个战死的人,我埋在了水稻田边上,你的丈夫曾经给我的土坟墓填过土,我非常感谢他,所以就在这里守护着你的稻田。“
士兵说:”这附近有一个色鬼,生前将坏事做尽了,也无法托生。他看到你在稻田边上立了一个稻草人,就将自己的魂魄附在了稻草人身上,他还用这种计谋迷惑你,幸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才躲过了一劫。“
李寡妇说:”我家里没有其他的布,所以就用了红布,没想到还招惹了色鬼。“
阴兵说:”明天你拿些火种,将稻草人烧了吧!我会守护你的稻田,有我在这里谁也不会欺负你的。“
李寡妇告辞了阴兵回到了家中,晚上,她做了一个梦。
梦里丈夫对她说:”那个阴兵给我托梦了,他说你差点遭遇不测,说来你们也都是可怜的人,那个士兵生前是饿死的,他不能托生,是一个义气的人,你可以接受他的帮助。“
李寡妇对丈夫说:”放心吧!我会将儿子养大的,我不会给你丢脸的。“
丈夫说:”有你这么一个好媳妇,我这辈子知足了,我死也瞑目了。你一定要教育儿子要像你一样有气节。“
阴走三,阳走四,一声鸡叫分生死。夫妻两个就此告别。
第二天,李寡妇就将那个稻草人烧了。她看着一望无垠的稻田,希望在心中燃起。
村里的人都很纳闷,别人家的稻田,很多鸟在偷吃稻谷,只有李寡妇的稻田,没有鸟偷吃稻谷。
岂不知,这里的阴兵在守护着稻田。
李寡妇收获了很多粮食,她将水稻攒成了堆,金色的稻穗惹人喜爱。
村里的无赖到了她的地里,他们想趁着天黑,偷一些稻穗。
那些人来到这里,他们发现这里有一个扛着刀的士兵在这里守护着稻穗,这些人吓得屁滚尿流,赶紧逃跑了。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说李寡妇有阴兵守护着,没人敢招惹李寡妇了。
秋末,李寡妇将粮食收回了家中,她在那个阴兵的坟墓上祭奠了一番,她说:”兄弟,感谢你守护着我们母子,你是一个正直的人。“
李寡妇将一部分粮食捐给了军队,她说:”这些士兵为了国家和百姓付出了生命,他们死后还一直守护着我们。“
李寡妇种植的水稻产量最高的,她用这些稻谷将孩子养大,孩子长大了以后当了兵,成为了一个将领。
李寡妇老了,不能种地了,但是,她每年都去地头祭奠那个守护他们母子的士兵。
李寡妇最喜欢看那金色的稻田,清风吹、稻香鲜、稻穗笑弯了腰,那是秋天最美的风景。
结语:不是岁月静好,是有人为你默默守护着,我们要感谢那些守护着我们的人,尤其是那些士兵。一些女人要警惕那些别有用心的男人,不要接受不明不白的帮助,女人要靠着自己生活。
好了,故事讲完了,我有故事有情怀,用故事说明道理,用故事阐述观点,如果您喜欢故事,就请您帮忙点个赞,您支持就是本人以写作最大动力,感激涕零!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声明:文中故事为作者虚构,目的是借故事说明道理,切莫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谢谢!
文/吴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