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著名的人工运河,贯穿了中国东部的六省二市,沟通了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传播。其中,山东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因此运河与各大水系的关系值得关注。尤其是黄河与山东运河的关系,在当前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把黄河与运河结合起来加以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南宋以前的山东运河与黄河山东地区很早就有运河的开挖,例如春秋时期开挖的位于定陶和鱼台之间的菏水,战国秦汉时期开挖的连接鲁西南济水、菏水、泗水的鸿沟水系。东汉建安年间开挖了白沟运河,经今大名、馆陶、临清、武城等地至天津。东晋时开挖了沟通汶、泗、济三水的桓公渎。不过,早期的运河大多是局部的短小河道,主要服务于军事上运粮运兵的需要。隋代开挖了全国性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永济渠的部分河段流经山东北部的临清、武城、德州地区。在鲁西南地区,由于通济渠的开通,泗水、济水、菏水、桓公渎等地位有所下降,成为通济渠的支线运道。北宋建都开封后,进一步疏浚拓展了连接山东地区五丈河,山东地区与都城开封的联系加强。
就黄河的影响而言,西汉以前黄河虽长期流经河北平原,但对山东地区也有影响。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今河南浚县)改道,经聊城至沧州,在天津以北入海。西汉时,今山东临清市古贝丘县境内的黄河“北曲三折”,多次发生局部河道变化。西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黄河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决口,大水夺泗人淮,山东泗水运道受到影响。四年后又决馆陶。汉武帝元光三年(前 132 年),黄河在瓠子决口(今河南濮阳西南),大水泛滥巨野泽,鲁西南的菏水、泗水等运道受到影响。王莽始建国三年( 11年))阳谷、平等地,至利津入海。
东汉王景治河,修建了一条自今濮阳、范县、阳谷、莘县、在平、禹城、平原、临邑、商河、滨州、利津人渤海的东汉大河。从此黄河进入了长达七八百年的安流期,总体上河道比较稳定,直到唐代以后才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唐开元十年(722博州(今聊城)冲毁河堤。唐哀帝三年(906魏节度使罗绍威建议将黄河东岸的武阳、莘县、武水、博平、高堂等五县割属郓州,原因是因黄河改道,“乡村百姓渡河输税不便”。北京时黄河决口更加频繁,例如乾德四年(966二969)决东阿淳化二年(991)博州。南建二1128泗,山东地区的泗水、丈河等运道受到泥沙淤积的影响。从此黄河在苏北入海,不过仍流经山东西南地区的部分州县,山东南部运河难免受到影响。
二、元代以后的山东运河与黄河今天的黄河流经山东人海,京杭运河被黄河隔开,所以经常会有人问历史上山东运河是怎样过黄河的?
京杭运河又称元明清运河,开挖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是真正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明万历以前,徐州至淮安间借黄行运,运河与黄河交会数百里。万历以后至清前期,开凿了泇河、中运河,黄河与运河仅交会于淮安清口,所以清初时靳辅将河道总督府从济宁迁移到淮安。虽然明清时期山东运河不与黄河交会,但二者仍存在密切关系。无论引黄河水济运或黄河泛滥冲决运河,都是二者发生联系的表现。
一是引黄河水接济山东运河。明前期引黄济运活动较频繁,主要利用沙湾支河、塌场口河、贾鲁故道等作为引黄济运河道,引黄人会通河济运。济宁南旺以北运河主要依靠汶河水,常因水源不足,需引黄河水至张秋济运。明景泰间徐有贞治沙湾,自张秋金堤开支河,西南行百里,过范县、濮州,西北经寿张之沙湾接济漕运。后来弘治年间刘大夏治河,筑长堤阻挡黄河,从此无法引黄入张秋济运。
二是筑堤防止黄河冲决山东运河。明前期,黄河决口泛滥往往冲击山东张秋运河,于是实施“北堤南分”的治河策略。弘治八年(1498年)御史刘大夏主持修建了一条自河南武陟、虞城至江苏丰县的黄河大堤,全长 360 余里,后被称作太行堤。自刘大夏筑太行堤后,遏制了黄河北徙对运河的影响,黄河北流断绝,黄河全流南注夺淮。黄河决口地段下移至鲁西南、苏北一带,曹、单、萧、砀屡屡受灾。
三是黄河对鲁四南的影响与南阳新河的开挖。南阳新河又称漕运新河或夏镇新河。明嘉靖五年鲁间运,人阳。,大水再冲运河,粮艘受阻。有大臣建议在昭阳湖以东的滕县、沛县、鱼台、邹县间另凿一条新运河,以防止黄河浊流漫人或山水漫出。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七月,河大决县,济到徐州间运道淤积 200 余里,大水逆流入漕河。明世宗命工部尚书朱衡开凿南阳新河,将河道由昭阳湖西移到湖东,舍低就高,从此减少了黄河对运河的直接侵扰。
实际上在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与黄河在山东地区不相交,当时与京杭运河交会的是今黄河的前身--大清河。大清河即古济水,俗盐盐河。位于大清河与运河交汇处的张秋至沙湾一带,地势低洼,每遇雨涝之年,上游来水经濮州、范县到张秋人运,通过减水闸泄入大清河入海。沙湾、张秋间常患河水穿运,结果咸丰五年的黄河大改道,仍由此处夺大清河,东流入海。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山东大清河入海,京杭运河被拦腰截断,山东运河失去了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的作用。张秋以北别无其它水源,仅能引黄河水济运。两江总督曾国藩建议在黄河水涨未落之时,闭闸蓄水,或者在平水南闸以东修筑挑水坝,引黄入运。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道总督乔松年请求在张秋立闸,借黄济运。³到光绪年间,清政府以黄河为界,分别对南北两侧的运河进行了局部治理,例如光绪四年(1878年)将山东北运河南口从张秋镇东移25里至陶城铺。上述小规模工程,显示了晚清政府力图解决黄河问题、恢复运河局部通航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修水利利用黄河水。1959年10月至1960年4月开挖了位临运河,南起黄河北岸的位山,西北到临清,全长110千米。受当时条件所限,工程仅起到引黄排灌的作用,后被整修成为位山引黄三干渠。位临运河开挖以后,黄河北岸张秋至临清段的老运河废弃不用。1959 年10月至1960年6月,为排泄黄河以南各河道来水和解决东平湖滞洪后的退水出路,在原运河以西开挖了自黄河以南至南四湖的新运河,因起止点分别是梁山县和济宁市,故名梁济运河。梁济运河是济宁、菏泽境内淮河流域的主要排水通道,也承担着航运功能。
三、小结总之,黄运关系是深入了解山东运河的一把钥匙。黄河与山东运河的关系值得关注,在整个运河沿线是非常有特色的,既有古黄河又有今黄河,既有老运河又有新运河,离开黄河谈运河是不全面的。历史上,山东运河与黄河的关系复杂,黄河决口泛滥往往影响运道安全。明清时期实施了诸多引黄、避黄等工程措施,例如修筑太行堤,开挖南阳新河等。上述过程中造就了诸多治河名人,产生了诸多运河故事,同时也保留下来大量水工遗产。在当前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对接战略规划,深人挖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山东运河特色,有助于讲好山东运河故事,助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等发展。除当代黄河外,鲁西南地区的黄河故道也应作为运河研究的重要内容予以关注。黄河故道沿线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多为经济发展洼地和相对贫困带,今后要注重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将黄河故道沿线打造成为绿色生态走廊和历史文化长廊。
作者简介:
李德楠,历史学博士,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淮阴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黄河运河流域高质量融合发展论文集》
编辑|苏平 卜玉叶
审核|刘迎水 王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