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杭州钱塘县太平里的一户于姓人家降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于谦,意思是要做谦谦君子。据传说,他出生一片祥云,有名相之光照。于谦的家族世代为官,他们对文天祥非常敬重,所以祠堂里一直供奉着他的塑像。
于谦自幼受父母影响,做人刚正不阿,长大后,他把文天祥当做自己的榜样,立志长大后,报效国家,不求苟活,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大英雄。事业鼎盛时期,于谦官至宰相,他为明朝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被后世称为救世宰相,后人将他和岳飞、张煌言一起并称为西湖三杰。
很多人年轻时都想成为伟大的人,但是最终能实现的寥寥。因为伟大的人,不仅需要付出努力和心血,更需要智慧和勇气。12岁时,于谦写下一首诗,惊艳了很多人,包括他的老师。老师认为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心胸,将来必成大器。
这首诗名叫《石灰吟》,内容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首诗后来成为了于谦的真实命运写照。在为明朝续命200余年的力挽狂澜之后,他含冤死去。不过,这都是后话。
23岁时,于谦高中进士,是当时方圆百里的佼佼者。此时的他,血气方刚,志向满满,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为大明朝做出贡献。可腐败的朝廷不管这些,即便是中了进士,于谦只当了一个小御史,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职权。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谦碰到明宣宗朱瞻基,让他宣读作战前的檄文,由于表现出色,朱瞻基当场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掌管河南、江西、山西等地的武官选拔和兵械工作。这个时候,于谦算是真正进入了朝廷,开始通过自我的努力实现抱负。
为官期间,他巡视江西,把江西的贪官污吏一一严办,百姓称赞他为于青天。巡视河南时,遭遇水灾,他组织人手修筑堤坝,保证了百姓的真正生活不受水灾影响,而且他倡导多种树,防止水患继续发生。山西闹饥荒,他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当得知饥荒属实时,立刻向朝廷发出了下拨粮食救济的奏折,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为百姓筹借出粮款。
明朝时,宦官当道,危害朝廷,除了大名鼎鼎额魏忠贤,就是王振。王振是明英宗时期有名的大太监,权倾朝野,很多官员想要保住乌纱帽,都要给他送礼。但是于谦进京述职时,不仅不这么做,还作诗一首,对王振进行挖苦和嘲讽。王振知道后,弄了许多假罪名,要谋害于谦,没多久,于谦就被抓进监狱,要斩首。
不过,百姓们知道于谦是清官,于是联名找到周王和晋王一起为于谦求情,王振担心把动静闹大,就把于谦从牢里放了出来。
明朝时期,北方的蒙古游牧民族一直是朝廷的心头大患,他们分为三大部落,分别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明成祖时期,明军打败瓦剌军,很长时期明军与游牧民族相安无事。但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蒙古的瓦剌又开始壮大,几乎占领了北部全部的领土,他们经常袭扰大明边境,对明朝的百姓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为了平定戡乱,朱祁镇费了不少心思。
1449年,朱祁镇受到王振的怂恿,认为时机已成熟,征集了50万大军征讨瓦剌,结果明军被困土木堡,朱祁镇被生擒。此战,大明精锐全部折损,无数将士战死。由于势力锐减,国库亏虚,很多朝廷大臣主张逃跑,尤其是徐有贞等人,主张迁都南方,避开瓦剌主力。
危机关头,只有于谦挺身而出,反对逃跑,他说谁主逃跑,谁就是大明的罪人。迁都就是动摇国家的支柱,应当拉出去斩首示众。但是如果死守都城,明显是抵抗不过瓦剌大军的,怎么办呢?于谦陷入了沉思。
几天后,明朝最重要的时刻终于到来,于谦决心与大明共存亡,他召集所有人马,整顿军心,发起了保卫北京的防守战役。于谦这所以这样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对形势进行综合评估后作出的理智判断,他认为如果南下迁都,就是走北宋的老路,会被游牧民族继续凌辱和侵犯。鉴于此,他力主迎战,反对投降。
随后,他拥立朱祁钰为皇帝,让大明不再受瓦剌的要挟,但这为他以后的死留下了隐患,因为朱祁镇现在还在瓦剌那里。
经过一番整顿,军心稳定了,京都的百姓纷纷响应,民众都跟着参军救国。为了表达抵抗到底的决心,于谦亲临前线,与将士们吃住在一起。同时,他下了一道死命令,凡是撤退畏敌者,杀无赦。在于谦的号召下,22万军队严正以待,同仇敌忾,誓于京都共存亡。
同年九月,朱祁钰继任帝位,是为明英宗。由于皇太后和其他忠臣的支持,明英宗封于谦为兵部尚书,统领京城的所有军队。十月,瓦剌大军进攻北京,鏖战近一个月,由于于谦作战有方,粮草准备充足,瓦剌大军大败。随后,瓦剌带着军队,退守北方大漠,不甘对明朝轻举妄动。
建立功勋后,于谦被皇帝封为太子少保,封他的儿子于冕为都尉。可当时于谦拒绝了这些名利,他认为敌人并没有走远,此时就想着加官进爵,愧对大明。这些行为在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眼里,结果成了故作清高。可见当时的朝廷,高风亮节的人少,趋炎附势的人多。
两年后,瓦剌首领得到中原人计谋,把朱祁镇放回了大明,目的是让朱祁镇与朱祁钰互相争斗,以便从中得利。这个中原人还真是聪明,他预判了两位皇帝的内斗。朱祁镇回来后,当场被朱祁钰软禁,随后,朱祁镇得到了他在位期间部分朝臣的支持,发动政变,夺取了皇位。
1457年,朱祁钰病死,朱祁镇再次登基称帝。
不少臣子猜测,朱祁镇当上皇帝后,首先要惩治的就是于谦,为何惩治他呢?因为他拥立了朱祁钰,把自己的生死不当回事,在北京保卫战中,又下令明军直接进攻,让他的颜面扫地。果不其然,朱祁镇随后宣谕朝臣,以谋反的罪名把于谦逮捕入狱,等候发落。
其实,于谦非常冤枉,他挽救了大明,等待他的却是牢狱之灾。朱祁镇心里明明知道这点,但是碍于面子,加上徐有贞等人的蛊惑,他还是对于谦痛下杀手,斩首于午门。于谦死后,他的家人被发配到边疆做苦力,一代救世宰相,就这样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于谦一生清贫,虽然做到宰相,官至兵部尚书,家里依然是四壁空空,仅有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当锦衣卫抄家时,被他的清廉所感动,个个面无表情。
后世有人认为,于谦的死,跟当时的形势有关,但更多源于他的性格,由于太过正直,说话直接,他得罪了不少大臣,而徐有贞就是其中之一。不少权贵集团嫉贤妒能,于谦的耿直性格自然会得罪不少人。
朝廷是权力的中心,内斗严重,互相倾轧,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益关系,处于这样的环境,自保是很难的。
于谦的肉体虽然死了,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臣,百姓将永远铭记他。
历史证明,于谦践行了自己儿时的诺言,成为了像文天祥那样的伟人,而他写的诗,也正中了他的结局,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留下清白在人间。皇帝很多,但于谦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位挽救大明于水火的人,是明朝的清廉宰相,也是挽大厦于将倾的孤勇者。他的伟大和功绩,不需要皇帝肯定,只需要历史去见证。
乱世大明,为民请命者寥寥,堪当大任者寥寥。好不容易出了一个于谦,结果被冤死。为了国家,于谦父亲病逝时,他匆忙陪护了几天。为了大明,母亲去世时,他在河南治理水灾。妻子临终要见他,而他却忙着赈灾。舍小家顾大家,这就是于谦,一个堂堂正正的清白之人。
君子坦荡荡,日月同光辉,这就是他不甘寂寞和平庸的一生。宋有名将岳飞,明有宰相于谦,正是有了这些人,漫长的封建史才有了人性的亮点和希望。
于谦用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保住了北京城,为大明延续了近200年的存活时间。这份功劳,百姓会记在心里。他不要富贵荣华,只求明朝安定,百姓生活富足。为了天下苍生,即便身首异处,也无怨无悔。
朝廷黑暗,活着艰难,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但却依然真心热忱,用自己的微光照亮大明的天空,纵观整个明代,恐只有于谦能做到。
活着时,为百姓,死去后,为鬼雄。于谦用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为明代的为官树立了榜样,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