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外引内育”银川注满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

荣看银川 2024-09-07 02:07:34

  段云岭团队经过2年的反复实践,围绕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宋明浩创新“头雁+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银川市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坚持“外引内育”模式,不断开阔引才视野、优化引才政策、创新引才方式,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

  引入高校专家

  突破产业发展困境

  渔业是银川市农业产业中的一颗闪亮明珠,近些年,在政府部门、人才专家、养殖大户等多方协同努力下,一大批如南美白对虾、螃蟹、鲈鱼、叉尾鮰、虹鳟等名优特新农产品陆续“游”上本地市民餐桌,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改善了我市渔业养殖结构,也增加了渔民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段云岭用科研创新服务,为我市渔业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曾经,如何调控水质,实现循环养殖是制约我市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段云岭团队经过2年的反复实践,围绕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养殖尾水处理、工厂化养殖水质保障技术、畜禽养殖环境治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例如通过维持硝化菌和同化菌在池塘中的平衡,利用微生物在养殖池内有效地降低养殖水体氨氮水平;利用气泡悬浮的方式净化水中的悬浮物;使用陶瓷滤芯等材料解决溶氧量难题……

  在创新技术的加持下,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显著提高,每亩养殖水面每茬可产出1500公斤,不仅可以实现全年生产,养殖水体也可循环使用。在段云岭团队等高端人才的帮助下,我市设施渔业从养不活到高产增效,一水之变,让养殖大户的增收路宽了,农户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段云岭团队在银川实施的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研究,在国内属创新之举,为我市农业发展新突破提供了智力保证。近年来,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批人才、一批项目”的发展模式,在牛奶、肉牛、滩羊、水产等领域,通过校地企联动、产学研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示范推广和应用。目前,各专家团队正在实施青虾“太湖3号”引种试验项目、设施樱桃安全优质丰产技术示范项目、番茄黄瓜抗病促生菌剂示范应用项目等8个项目。通过项目实体与人才要素有机结合,延伸人才服务链,助力项目建设。

  培育本土专家

  打造乡村人才“雁阵”

  近两年,贺兰县金贵牡丹花乡成为了市民心中的网红打卡地,每到“五一”假期前后,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今年牡丹花乡实现旅游收入近500万元,游客入园人数超过12万人次,带动周边50户村民返乡创业。

  宋明浩作为牡丹花乡的“领头羊”,创新“头雁+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也为乡村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和乡土专家。

  宋明浩曾在绿化工程公司工作,但随着行业瓶颈期的到来,他意识到必须转型才能为家乡带来更大的变化。于是,他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和创始人一起打造运营金贵牡丹花乡项目,开启了他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结合宁夏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牡丹品种。同时,他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牡丹花的成活率和品质。经过十年的努力,牡丹花竞相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如今宋明浩将牡丹花乡打造成了一个集观光、休闲、研学、科普于一体的五星级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示范点。

  在牡丹花种植成功后,宋明浩又引进葡萄、苹果等特色经济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开启了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之路,组织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课程,采用集中、分散和在线授课等多种培训形式,确保每位农户都能获得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42岁的村民纳海军原本从事汽车运输职业,机缘巧合之下来到牡丹花乡开始学习经果林种植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他已成为经果林种植的行家里手。他说:“在这里既打工挣了钱,也参加培训学到了技术,今年我开始包棚种桃子,收益很不错。”

  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风人情,这些都对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着力打好乡情牌,积极鼓励宋明浩等各类人才回归乡村,帮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以情打动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宋明浩等乡土专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头雁”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外引内育”为乡村振兴

  播下希望火种

  今年以来,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培育、用好人才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示范园区+种植大户+小农户”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带模式、“产业+基地+人才”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形式、“首席专家+团队+基地”的乡村产业人才合作方式,不断壮大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产业人才队伍等“三支队伍”。

  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1月至5月,银川市一方面多渠道引进傅洪拓、李红霞、张成锋等“高精尖缺”专家博士团队5个、人才17人,通过产学研合作破解产业发展共性和关键性难题。例如清华大学博士金浩轩在银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设备研发,经过6年攻关,应用复合载体微生物技术、光催化蛋白处理技术,攻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和水体微生物稳定的难题,真正实现了循环水养殖。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尹淑萍应用数字化先进技术,合作规划、建设“贺兰山下、黄河之滨”中国草莓谷项目,提升银川产业化发展科技水平。

  另一方面银川市借助全职引进、双向兼职、联合聘用、远程农业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柔性引才480余人,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22人。并挖掘培养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农机一线“土专家”,乡村振兴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新农师45人。这些农业人才带头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积极传授科学农业技术,带动周围群众增产增收、创业致富,为乡村振兴播下“希望火种”。

  高校专家深入一线,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和困境;农技人员下乡送服务,在田间地头为产业把脉问诊;乡土专家扎根乡村,既传授技术也带动致富……银川市通过把返乡大学生、院校专家、农技人员集聚在农业产业链上,为乡村振兴注满“人才蓄水池”。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通过以商引才、以才引才、以会引才、平台引才,持续开展都市现代农业提质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农民收入稳增计划、闽宁镇乡村振兴典范三年计划“四项计划”,分类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种植养殖等系统培训、专题培训和精准培育,通过就地培训、吸引提升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

  记者 梁小雨 文/图

0 阅读:2

荣看银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