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访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文中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中国是礼仪之邦,烦琐的礼节不胜枚举。许多礼节其实早已淡化为一种形式,但受习惯势力影响,至今仍然沿用着。
孔子曾经说,野蛮之地,没有仁爱,即使有君主有首长,也像一篇文章没有中心思想,黑字涂抹了不少,依然是白纸一张当林放问到“礼的根本”这个问题时,孔子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举了一个办理丧事的例子。你把仪式搞得再隆重,悼词未完,喜宴已等你入席,岂不滑稽?孔子还以绘画为例,进一步讲述了仁的重要:你想画一幅精美的图画吗?你就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才能作画。所以孔子说,没有仁爱为基础,就不会产生真诚,没有真诚,那些礼节、礼仪也就是瓜地里的谎花,除了摆设,除了骗人,还指望它结什么果吗?
中国古圣先贤的学问都重视根本。譬如说我们造酒用水来造,所以酒的根本是水。又譬如说百川归海,这河流是海的根本。所以,在祭祀的时候,我们供酒实际上只是供白水,是供酒的根本,不是真正供酒。祭海神之前,我们先祭河神,这也是重视礼的根本。
孔子答复林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就是与其奢华,宁愿节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讲丧礼,与其是和易,宁愿要哀戚。夫子举出礼和丧这两方面。丧也是丧礼,所以这里讲的礼,就应该是理解为跟丧礼对称的丧礼之外的其它的礼,这是包含在礼这个方面,然后把丧礼单独提出来。这里讲的礼注重根本。如果是奢侈、奢华,那往往就变成务虚、形式化,而那分诚敬的心就失掉了。
譬如说祭祀的祭礼,祭神如神在,那要有十分的诚敬心,这是礼的根本。如果只是摆出很多祭品,搞得非常的富丽堂皇,祭品也是多种多样,搞得非常热闹奢华,这就把诚敬心给失掉了,这就失掉了根本。倒不如宁愿节俭一点,节俭还不至于把诚敬心失掉,还可以得到礼之根本。所以讲“与其奢,宁俭”。
我们知道丧礼,作为儿女为父母行丧礼,那儿女心中非常哀戚的,非常的痛苦、悲痛,很可能这丧礼都没有条理。如果是办丧礼我们只求非常有条理,好像办一般事情一样,非常注重很多的细节,看起来是和顺有条理,这是易,但是这个不合人之常情。在那个时候悲痛得怎么会想起这些小的细节?很可能就没有那么条理了。所以只求条理,往往会失掉哀戚的根本。哀戚实际上是一种孝心。
那我们通过这里,我们悟礼的根本是什么。相对奢华来讲,当然节俭更近于本。原因在于,节俭更务实、更实在、朴实,那是真诚的表现。哀戚也是真诚的表现,相对那个做得很完备的丧礼来讲,只追求形式,那当然哀戚更近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