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时,六国都干了些啥?韩国:派两个专家奸细打入秦国内部

从菡聊历史 2024-03-14 22:19:13

公元前247年5月,13岁太子嬴政即秦王位,正式拉开了属于他的时代。

此时的秦国,早已从昔日的偏远落后小国,成长为唯一的超级强国,山东六国已经没有谁再有实力与秦国一决雌雄了。

但如果就此认为,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就如砍瓜切菜般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六国联合起来的力量,仍不容小视,且领兵打仗永不是沙盘推演这般简单,稍有不慎仍可能错失良机前功尽弃。

公元前247年,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就曾率魏赵楚韩燕5国合纵联军,在河外大败秦军,并一路追击直此函谷关外,秦军损失惨重。

6年后的前241年,楚国春申君再次纠集5国联军攻取寿陵,大败秦军,又打到了函谷关前。同年,赵将庞煖为帅,统率5国联军攻秦,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黄河,迂回至函谷关的后面,直抵咸阳城外,形势万分危急。

三次合纵攻秦,虽都被成功化解,但却也在秦国的心口留下了三道深深的伤痕,秦国虽有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却也不得不步步小心、步步惊心!

三晋的赵、魏、韩,与秦国直接接壤,处在抗击秦军的最前方,秦国东出中原,绕不开赵、魏、韩三国,三晋不拿下,秦国断不敢借道进攻齐、燕。在这方面,秦国是有惨痛教训的,万一有谁不守信誉,断了秦军的归路,秦军就会被包了饺子。

对于这种地缘局势,赵、魏、韩三国心知肚明。三国当中最忧心的当属韩国,因为三国当中就属他最弱小。

韩国自三家分晋之后,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凭实力位列战国七雄。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出中原的通道,派战神白起亲率大军,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此战秦军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了秦军东进之路。伊阙之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走向衰落已成必然之势,韩国提前退出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再次率军发动了陉城之战,攻占了韩国陉城等5座城邑,斩杀韩军主力5万之众,韩国因此雪上加霜。

公元前262年,白起再次攻取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占韩国近小半的土地——上党,成了一块飞地。上党郡守不堪重压,转身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不久之后直接导致了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韩国彻底沦落为小国,再无外交话语权。

到了秦王嬴政亲政时,韩国的疆域只剩都城新郑与其周边十几座中小城邑,已经沦为一个不入流的小国了,在强大的秦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韩国在实力不济的情况,如何自保呢?韩王及群臣想出高招,派一位高人到秦国去,打入敌人内部,拖弱秦国,延缓秦军攻打韩国,为韩国赢得生存时间。

公元前246年,为消耗秦国国力,韩国派了一名顶级的水利工程专家,潜入秦国,建议秦王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就是在关中平原北山,横向开凿一条长约300余公里的大型水渠,连通泾水和洛水,引水灌溉关中平原广袤的土地。

韩国的这位水利专家叫郑国,他向秦国建议的巨型灌溉水利工程,叫“郑国渠”。

韩国动机非常明确,劝说秦国修建这条工程量巨大的水渠,以庞大的工程建设,来耗尽秦国的人、财、物,极大消耗秦国国力,以此达到“疲秦”的目的,为韩国赢得十余年的战略机遇期。

韩国的诡计,精明的秦国怎么就轻易上当了呢?秦王政即位之后,广揽天下英才,积极为统一六国做各种准备。要灭六国,一定要打歼灭战,歼灭战一定是硬碰硬的大战恶战,大战恶战最重要的当属粮草供应。

水利专家郑国给秦国画出一幅蓝图:修建一条覆盖关中腹地的水渠,秦国的粮食产量可以增加三至四倍,秦军征战再无粮草后顾之忧。

郑国的蓝图,非常及时地解决了秦国最头痛的问题,对秦国的当政者来说诱惑力极大,经过一番权衡,秦国接受了郑国的方案,由郑国主持,正式开建这一宏大的土木水利工程。

秦国集全国之力,建设了8年,到公元前238年,郑国渠仍然没有完工。但此时,郑国的韩国奸细身份,却被人检举揭发出来,韩国“疲”秦的阴谋,也被公之于众。秦王大怒,下令处死郑国,并驱赶秦国朝堂上所有的外国客卿。

面对死亡的威胁,郑国毫不畏惧,在秦国的朝堂上慷慨陈词:我是韩国奸细不假,但我更是一位务实的水利工程师,这项水利工程实现不了“疲秦”的目的,相反会给关中百姓带来巨大的帮助,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好处。

秦王一番思量,听信了郑国话,决定留下郑国,继续为秦国修渠。这就是秦王政的伟大之处!不为情绪左右决策,只为利于国家发展壮大。

公元前236年,整整十年,郑国渠胜利完工,正如郑国所描绘的那样,郑国渠灌溉了秦国大片土地,大量曾经荒芜的地方,都因此被改造成肥沃丰产的良田。

据《史记·河渠书》的记载,郑国渠可以灌溉110万亩土地,每亩产粮约一百公斤,每年可以产粮约1.1亿公斤。按每个成年人每年消耗三百公斤粮食计算,郑国渠每年为秦国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三十多万成年人!这批粮食如果供应给军队,就是一支三十多万人的庞大军团。

由于这条水渠的修建,使得八百里秦川一跃变成了良田沃土,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不但没能实现最初拖垮秦国的目的,反而使秦国的国力猛增,加快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大臣李斯继承范雎“远交近攻”的国策,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为“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但到底首先拿谁开刀,以哪个方面为东出的突破口,一时成了秦王及心腹重臣最纠结的心事。

韩国深入秦国的“奸细”郑国,显然没能完成自己的政治任务。公元前233年,韩王决心再派一个人打入秦国朝堂。这次的目的更加直接:阻止秦国不要首先拿韩国开刀,保证韩国先不亡国,以待天下形势的变化。韩王选定的这个人叫韩非。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王室公子,才华横溢,他奋笔疾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不朽名篇,成了当时非常出名的“网红”明星,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

韩非的著作名扬天下,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对韩非的才华钦佩不已,也成为他的粉丝,他曾对着大臣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足可见秦王对韩非的崇拜仰慕之情。

韩非与李斯,同是大家荀子的得意学生,两人是同窗好友。作为秦王政的亲信大臣,李斯及时将韩非引荐给了秦王,韩非成功进入秦国的朝堂,进近秦王的身边,得以有机会影响秦国国政方针。

按照李斯“近攻远交”的既定国策,秦国东出首先进攻的国家,锁定在赵国和韩国。韩非要做的工作,就是影响和劝动秦王,先攻赵再攻韩,给韩国留下奋发图强的时间。

韩非向秦王政提出三条攻赵存韩的理由:其一,韩国足够弱小,对秦国完全没有威胁,而且韩国对秦国非常友好,同秦国的一个郡县差不多,完全依照秦国的脸色行事,秦国去打哪个国家,韩国都会出兵跟随,就是秦国的一个小兄弟,完全没有费时费力去攻占韩国的必要。

其二,赵国实力强大,一直不断在扩军备战,而且还四处活动,联合魏楚燕等国合纵,向秦国发难,赵国才是秦国的死敌。放着自己的外敌不打,却去攻打一个友好的盟友,岂不成了天下笑话。

其三,韩国虽然弱小,但却在四面是敌的境遇中也长期存活了下来,说明想灭韩国也没想像中容易。如果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必然与魏国结盟,赵国也肯定会出兵助力,秦国会面临一打三的困境。

如果秦国出兵攻打赵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秦国可以先派使臣到楚国,去贿赂楚国重臣,稳住楚国;再送人质到魏国,稳住魏国。之后,由秦国率领韩国,一起攻打赵国。等灭了赵,再顺势攻下齐国。这样的话,韩、楚、魏就会主动前来投降。

韩非的建议,条条在理,完全站在秦国的利益立场,秦王有些心动。但,大臣李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反驳韩非说,韩国是秦国的心腹之患,与秦国接壤,距离最近,一旦秦国举全国之力去攻打赵、齐两国,怎么能保证韩国不会趁虚而入,如此以来秦国就会腹背受敌,形势危急!

他还说,当年秦穆公出兵远袭郑国,结果大败,归途又遭遇了晋国的背叛,晋军将秦军全歼,血淋淋的教训必须吸取。

李斯主张先灭韩,再灭赵、魏,这是他“近攻远交”的核心战略,绝不能因为韩非的到来,而让秦王动摇改变,从而影响他在秦王和秦国的地位。

于是,李斯联合秦国的另一个大臣姚贾,两人打了一套组合拳,向秦王进谗言:韩非是韩国公子,必然心系韩国,绝不会好心帮秦,只会害秦,他的建言包藏祸心!与其留下韩非,不除杀了他以绝后患。

秦王政虽然爱惜人才,但在统一六国的国策面前,也只能牺牲韩非。秦王同意先将韩非投至大狱。

李斯以权谋私,借机给狱中的韩非送去毒药,逼迫其服药自杀。

一代天才,就此陨落!

韩非既死,韩国再也无力为天。公元前231年9月,韩国南阳守腾,向秦国投降,主动献出南阳之地。南阳很快成为了秦国进攻韩国的前进基地,为秦灭韩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秦国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毫不费力就攻克了韩国的都城新郑,俘获了韩王安。随后又很快攻占了韩国全境,韩国灭国,韩地成为了秦国的颍川郡。

韩国,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秦灭韩,将军都不用,更别说用名将了,一个投降的内史就解决了问题,可见韩国的孱弱,韩王的无能,只是可惜了两个天才:郑国和韩非!

弱国无外交,小国无良谋,古今皆然!

0 阅读:53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