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决定偷袭珍珠港,要把太平洋舰队的有生力量全部消灭。日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豪赌。赢了,东南亚的矿产、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将尽数收入囊中。输了,那就要与美国碰一碰了。当时的日本已经是多线作战,为何还要铤而走险,化“友”为敌?
试试就“逝世”1941年,日本内部在是“南进”还是“北进”上十分纠结。陆军一派主张继续“北进”,争取最大限度地吸中国和苏联的血。海军一派则主张“南进”,将视线瞄准了东南亚的资源。但总的来说,无论“北进”还是“南进”,日本为的都是资源。本来日本岛内的资源就不够丰富,现在要打仗就更不够了。
本来两派在“辩论”上还能打个平手,但很快这个“平衡”被打破了。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下,日军根本无法实现它“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继续侵略中国需要大量资源做支撑,本土只是岛国自然拿不出,只能向外掠夺。
日本将目标对准了新生的苏联,也就是陆军的“北进”计划。然而,“战斗民族”却让日本的打算落空了。
陆军和海军本就不对盘,在这种情况下,陆军的话语权更是被“剥夺”得差不多了。“南进”在“辩论”中占了上风。不过真正令日本下定决心的是美国的变化。原本美国是同日本做生意的,石油、钢铁什么的战略物资,日本花钱还是能买到。但1941年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制裁——实施石油禁运并冻结所有日本海外资产。
没有石油,日本海军那些引以为豪的舰艇就是开不出港口的废铁,陆军所有的坦克等也将成为摆设。而哪怕在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日本石油的储备也只够再用四年。于是豪赌开始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在日本的计划里,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被打击后,东南亚就是它的天下,什么矿产石油,什么粮食橡胶,那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这个计划是实现了,但状况之外的事也发生了。先是德军在欧洲战场频频失利,英国打不下来,苏联也僵持在那。再是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二天就正式下场,对日宣战。而后一系列连锁反应,法西斯联盟最终给自己又弄来了个强大的对手。日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句话,试试就逝世。
日本得到了什么虽然日本最后得到了教训,但中间还是捞到好处的,比如石油。当时东南亚主要有缅甸和印尼两大产油区,全部都被日本捏在手里。只是这石油拿了却比没拿还糟心。
1941年年初时,日本军队在东南亚的攻势就初具规模了。本来占着油田的英国人和荷兰人心里就起了想法,这可不能白白便宜了日本。所以,他们选择炸——从油井到冶炼厂再到储油设施通通都炸掉,有的连输油线也没放过。不过英国人与荷兰人动作快,日军的脚步也不慢。还没等他们全部炸光,日军彻底占住了东南亚。
日本原以为自己拿下了东南亚,石油供给就没问题了,结果却收到的是一地鸡毛。事已至此,日本只好尽力修复。它调来了全国70%的工人与技术人员(约四千余人),可到底工业底子不够,修复进度十分缓慢。
到了1943年,两大油田的产油量才恢复到被炸前的水平。然而,石油产量上来了,送到日本本土的石油量却十分有限。
因为之前与美国“结了仇”,美国几乎是死盯着日本的运油船,来一条击沉一条。据数据显示,印尼油田1943年石油产量高达700万吨,可送达日本本土的仅200万吨。再到后来美国从日本手上夺回了太平洋的制海权,日本本土是再收不到一滴油了。
为了解决燃油问题,日本民众是挖空了心思,豆油、松脂,甚至是松树根,那是齐上阵。但哪怕如此,对军队和工业生产的需要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总之,日本招惹美国的初衷是为了资源,尤其是石油。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得了一地鸡毛,不光资源运不回国,还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参考文献:[1]周俊.二战前日本南进政策形成的历史脉络[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6):121-128.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6.023.
[2]徐传博.太平洋战争起源再研究:德国扩张对日本“南进”决策的推动[J].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21(03):62-76+141-142. DOI:10.13740/j.cnki.jiiohr.2021.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