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草木,烟锁深宫,一梦繁华三千里,回首难忘是汴州

北雁寄南书 2023-10-09 21:50:49
引言

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宋人裴湘有词《浪淘沙.咏汴州》,描绘了北宋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当时也是万国景仰的最繁华的大都市 - 东京汴梁的盛景。他满怀热情地歌颂了“礼乐纵横”“万物充盈”的大宋帝都,为这座历史名城留下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历史剪影。

对于宋人而言,汴京就是天下文明的中心,是人才风流,诗酒文章,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圣天子垂拱而治,是士大夫家御街唱名,是天下文化无双地,是万国来朝第一城。仁宗朝的裴湘为此而骄傲着,无数之前或之后的宋人也为此骄傲着,直到1127年的一天,金人南下,神州陆沉,帝王被掳,王侯将相作鸟兽散。作为大宋都城的汴梁也在金人的铁蹄下被凌虐的千疮百孔,只余汴水黯然流淌,携带着帝国的余脉流向东南。

去病,弃疾

宋高宗绍兴十年,即1140年,辛弃疾出生了,而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刚刚出生的辛弃疾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天塌地陷的家国巨变,但靖康之变的余波却毫不留情地在辛氏一族的头顶压下了一付重担,而这付重担又历经三代,传到了辛弃疾的身上。

在生命的曙光初现的那一瞬,举家欢腾,辛家的笑语洋溢在每一个角落。辛氏一族家门昌盛,后继有人。然而,在这欢声笑语中,最欣慰的却是祖父辛赞本人。他的儿子辛文郁喜获麟儿,而这个孩子,将为辛家带来新的希望和力量。

辛赞在金国的官场上历尽风霜,深知世间冷暖。自家曾经的领地被强邻侵占,这是他心中的痛。而更为讽刺的是,他还要为别的国家鞠躬尽瘁。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在梦中寻找那失落的故土,想要将那片土地重新纳入大宋的版图。

然而,现在家中添丁,他看到了希望,心中充满了喜悦,他为这个孙子取名“弃疾”,这个名字寓意深远,带着他所有的期望和祝福。辛赞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远离疾病和灾难。同时这个名字也寓意着辛家的使命和期望,希望这个家族中的第三代能像汉朝的冠军侯霍去病一样,保家卫国,成就一番作为。汉去病,宋弃疾,两个不同时空下的人从此有了相同的使命。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家族的悉心培育下,辛弃疾成长的很快,不仅理解了家国大义,更是知晓了人世冷暖。岁月是一种磨炼,尤其是对于处于金人占领区,祖父又忍辱负重在敌国政权中担任小县令的辛家子弟来说,日月交替,朝逢他人笑,夜眠故国悲,经历着别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感知的痛楚,苦难只藏于内心。

命运多舛,六岁之时,辛弃疾的父亲离他而去,少年的身上的重担又重了几分。虽出身官宦世家,生活上虽说不上困窘,但这个生在齐鲁大地的少年却身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金国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安全感,不仅有外人的冷眼,金人的防范,还有祖父平日里落落寡欢的样子,更是犹如一曲悲歌,让辛弃疾的心里没来由地紧张。

他盼望长大,盼望着骑上骏马,手持吴钩,用战场上收复故土的赫赫军功来平息外人的误解,来缓解祖父心头的沉重。失去的父亲的辛弃疾是在祖父的教育下迅速成长的,除却读书识字,通晓大义,他更喜欢的是长枪重剑,战阵谋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祖父的博学和严格要求,让辛弃疾在书香和剑光中练成一腔剑胆琴心。祖父辛赞老怀甚慰,辛家后继有人,心心念念的故国家园也似乎不再遥不可及。

一梦繁华

辛氏一族世代居住在齐鲁大地。族人多在朝中为官,且官声甚正。若无后来的大变,想必辛氏会继续沿着簪缨世族,忠烈传家的道路上发展下去。但历史忽然画了一个大大休止符,一切的一切随着金人南下变得混沌起来。

如果您还记得“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就不会对倾覆北宋的“靖康之变”的之后北方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感到陌生。强盛如唐,在安禄山和史思明叛军的狼烟烽火下,尚且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更何况是军事实力比之大唐要弱上不只一星半点儿的北宋。帝王被从龙椅拖入囚笼,尊重无比的王侯将相公主嫔妃,城破之后也不过是叛军刀下的一缕亡魂,敌人掌中的奴隶玩物罢了。

靖康给大宋人带来的耻辱和压力,就像头顶上的一片黑压压的高山,沉重且死气沉沉。有的人挺起了胸膛,努力延续大宋的荣光,而有些人则早早就被压折了脊梁,在金人的兵锋之下匍匐颤抖。当然也其中还有一些人在金国旌旗插上了北方领土时,或是因为留恋尘世,或是为了日后雪耻,选择了接受金国授予的职位,虽官位不高,但至少免去了四处流离所要承受的苦。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正是这群人中的一员,辛赞明白什么是忠义,年过半百的他,人世几经沉浮,虽然心中无比认可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节义观念,但他苟且于世,却是有着更深远的图谋。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辛赞所想的正是如此,他人找准时机,力图复国、血洗耻辱。虽然他已至暮年,但他还有儿子,儿子没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只要信念不改,终有一日,会有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而辛弃疾正是辛赞寄托愿望的人选,是将辛氏忠贞之名传播延续的种子!本该是金粉才华,紫囊门第,少年意气飞扬少年,却过早地承受着祖辈的希冀、故国的创伤。

公元1148年,辛赞任毫州县令期满,带辛弃疾到汴京任职行台尚书省。正是这趟汴京之行,让辛弃疾一梦繁华三千里,把心思牢牢地系在了远在江南的大宋余脉 -- 南宋朝廷的身上。

辛弃疾随祖父辗转千山万水,看见了金人统治下的山河破碎,也深深体会到了祖父心中那无比沉重的悲伤。一路向北,踏过春风荡漾、莲叶接天的江南,重归青山高耸,旭日东升的齐鲁山海,虽然壮美的风光陶醉了少年的心,但异族的统治也将无尽的亡国之悲伤种入了心间。

辛弃疾随祖父辛赞抵达了汴京,这儿曾是北宋最为繁华的地方。这里是无数文墨客盛赞的东京梦华,这里是盛大、富饶、美丽的帝都汴京,然而辛弃疾眼帘中的却是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难忘汴州

少年不欢乐,何以尽芳朝!

辛弃疾有一首词,是他中年时回忆汴京而写。

开元盛日,天上裁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果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信涤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声声慢·赋红木犀·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这首词从形式上看是一首赋丹桂的咏物词,托物寓意,通过回忆少年时在开封北宋皇宫附近的凝碧池游玩时所见的情形,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其中“管弦凝碧池上”涉及到的典故及历史人物有雷海清,王维。 雷海清是唐玄宗时期的乐工,安禄山攻陷洛阳之后,在凝碧池旁大摆宴席,并强迫乐工奏乐助兴。是时,雷海青把手中的琵琶掷向安禄山,然后向着唐玄宗逃难的西蜀方向痛哭,最后被安禄山肢解于试马殿。王维听到雷海清的事迹之后做了一首诗,表达对李唐王朝的思念: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管弦齐奏是一个特写,衬托在秋槐叶落的凄清环境中,突出对叛军的痛恨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南宋人经常用安史之乱比拟靖康之难,因为都是汉民族受异族压迫和侵略,所以开篇用“开元”,唐玄宗时的年号,大唐帝国最值得骄傲的盛世,“开元盛日”来象征北宋尤其是首都开封往日的繁华,“翠华”指用翠羽装饰的皇帝仪仗队的旗帜,这是里比喻徽宗、钦宗被俘北上;“江南草木”指的是桂花树,因桂花多生于南方。 当年种植的桂花依旧盛开,寂寞凄凉却锁于深宫 ,君王被俘,国家残破,民族受辱,所以“记当时风月愁侬”。

辛弃疾笔下的汴京,没有绮丽与繁华,只有苍茫与惆怅。金粟馥郁穿城,丝竹嘹亮临水。看似旧景依旧,然而这仅仅是假象罢了,深宫之内已迎来新的君王,故土已不再属于我们。正是汴京让辛弃疾瞬间成长。都说最无忧的时光,是少年时。然而对于辛弃疾来说,却并非如此。

一梦繁华三千里,回首难忘是汴州,国恨,家耻。祖父辛赞悠长的叹息声,“北宋旧臣”身份的巨大压力,在遇到汴京的那一刻起,他便知晓了,他的人生路,将是荆棘丛生的复国之路,将是血染沙场的抵抗之路,这条路,他不能停,也不愿停。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