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央视亲自揭秘,触目惊心!

无事聊电影 2023-06-13 18:45:15

又一年的高考落下帷幕。

虽然距离参加高考已经时隔多年。

铺子还是会时不时地梦见高考,然后惊醒。

每到这个时候,也还是会不由跟着紧张起来…

高考,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

今天铺子要介绍的,是一部由央视出品的、关于高考的高分大片。 

影片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截面,

覆盖国内形形色色的考生群体,贫困山区的孤儿,大城市的民工子弟,出国留学的弄潮儿,教育改革试点的个性学子(如果能将艺考大军也纳入样本会更全面些)……

试图拼凑出一场高考全貌,将神州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浓缩在短短6集之中,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高考》

片中许多熟悉的场景都能将屏幕前经历过高考的观众们瞬间拉回多年前那个燥热的夏天——

日复一日的题海战术,醒目的倒计时灯牌,信誓旦旦的高考宣言。

密密麻麻的保证书、检讨书,贴满教室后墙。

偶尔课上开个小差,一转头对上站在窗口突击的班主任阴沉的脸……

死去的回忆在攻击我

纪录片第一集,带我们深入位于安徽省大别山区的毛坦厂中学。

这是一座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

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集结在此参加高考,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中小城镇,其中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

学校所在的小镇上,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人数是当地居民的两倍。

小镇和学校形成了一座“高考镇”。

考生与家长蜗居于此,忍受着被形容为“炼狱”的高压生活。

影片通过许多日常的镜头,带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里强烈的紧迫与压抑氛围。

比如许多高三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饮食均衡,每天中午会到校门口给孩子送饭,之后孩子会把饭带回班里或食堂吃。

而这里的孩子们,在拿到饭盒后顾不得找地方坐下,而是直接站在校门口一顿狼吞虎咽,十分钟内就将饭菜草草干完。

还有无处不在的监控。

在校内,学生们的一举一动都被高清的摄像头尽收“眼”底。

校外虽然没有监控,老师们也有办法。

晚上11点放学后,班主任会随机挑选一位“幸运”同学,跟他回出租屋,检察房间各个角落是否藏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

春天传染病高发期,医务室里挤满了生病的学生,输着液的手里还握着笔,在习题书写写算算。

还有一些细节,纪录片没有正面拍摄,却藏在家长遮掩的只言片语中,比如“犯错了要蹲马步,几十分钟”……

高三(76)班,是一个复读班。

对于高考失利过一次的复读生来说,他们的心理负担比应届生更大。

一次月考名次的下滑便可能让他们精神崩溃。

所以在这个班级里,气压更低。

教室黑板顶部,贴着“重拾尊严”“一雪前耻”的醒目标语。

班主任程老师走进班里,手里晃动着一张写着“触目惊心,警钟长鸣”的单子,那是所谓的“退步榜”。

并对着台下反复强调着:

“高考的失败者。”

“人家都上大学了,你还在复习,讲出去都丑。”

一切细节都在不断提醒着孩子们,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失败的代价是多么惨痛。

高考,与未来划上了等号。

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的孩子曾是个非常非常阳光的孩子。

如今却整日陷在深深的焦虑与自卑中:

“妈,你知道我如果考不好的话,我都没脸见我的同学。”

“它把孩子逼得不像人样子了。 我孩子是个很活泼很活泼的孩子,不是一般地活泼,非常非常阳光。”

何飞以前是个爱笑的女孩,总是活力满满。

如今的她戴着一对厚眼镜片,梳着大光明马尾,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今年是她最后一次复读机会,她一刻都不敢松懈。

早自习上,她双手捂着耳朵,全神贯注地盯着课本,争分夺秒地默念着英语单词,语速快到你会怀疑是开了倍速。

“command、command、command,

publish、publish、publish,

command、command、command……”

5月,高考前最后一次月考结束,这是最能体现高考实力的考试。

何飞的成绩下滑得厉害,这让她心态彻底崩了。程老师布置的复盘全班只有她一个人没写,课也不去上了,在办公室发了一下午的呆。

无奈之下,程老师只好把她送回家。

回到家后,她的泪水才开始决堤,她说自己不想考了:

“我肯定会考不好的,我遭报应了。

因为我以前笑的太多了,我会死的很惨。”

在听到这句话时,我们的内心很难不被震动。

爱笑原本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在长期的苦难教育之下,一个孩子竟开始深信:自己爱笑的天性是一切的原罪。

有人这样描述毛中:

“每个学生就像犯人一样。

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恋爱、没有休闲、没有懈怠……

教师就像监狱长,可以以督促学生为由,剥夺学生的一切权利。”

毕业多年的当地居民形容毛中“就像一台机器”。

不管是什么东西,进入那个机器之后,出来都是一个模样。

三年的时间,耗费了一个孩子,可能不亚于七八年的精力。

除了来自校方的压力,家庭的期望也是压在孩子们身上的另一块巨石。

吴世康的爸爸吴俊,贩过苹果、倒过大豆,一亏再亏。

吴俊说从他爷爷那一辈,到自己这一辈,家族里都没有出过大学生。

他认为如果能有一张大学文凭,日子就不会这么难了。

所以他将所有希望押注到儿子身上。停掉家里的厂子,一边在毛中当保安队长,一边陪儿子全力备战高考。

“我把厂停掉就是为了孩子。”

“今年我家儿子应届高三,我至少有信心,这个孩子能走个好学校。因为始终保持前三名,名列前茅了,我让孩子不输在高考的起跑线上。”

说这话时吴俊有些得意,因为自己明智的选择,孩子的一只脚已经迈入了重点大学的校门。

而这个故事到了儿子吴世康口中却成了另一个版本:

他说自己是在父亲的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在他眼里父亲就像一个独裁的暴君。

“从小我对他就非常排斥,有他在的地方我就不愿意待着。

所有事情必须按他给我划的路走,只要稍微走偏一点,巴掌就上头了。

所以我必须拿命去拼……”

另一位学生家长为了伴读,干脆在学校附近摆了个缝补衣服的小摊。

他说:“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孩子就是我唯一的希望。”

毛坦厂镇上甚至有一座简陋的庙堂,供考生家长们求神拜佛。

小摊贩门在这里卖香火,一包一包地往外递。

每天都有家长络绎不绝地来拜。

在高考前,人数到达顶峰。

一个孩子身上,背着一整个家族的命运。

高考前一夜,大广播回荡在毛坦厂镇里:

“不会客,不争吵,不外出。不抽烟,不喝酒排干扰。要一场一场地拼,一场一场地过,考一科忘一科,同学间不要对答案……”

孩子们聚在一起,将一只只写着“高考一飞冲天”的孔明灯点燃,灯光将他们的笑颜照亮。

“走你!”

千千万万的孔明灯,在夜幕中缓缓升腾,越飘越远。像星星点点的希望,真实又虚幻。

第二天早晨8点8分,学校大巴车准时载着学生们,向考场出发。

出了校门口的那段路上,街两旁的家长们排成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欢送着出战的孩子。

那位腿脚不便的父亲,也拄着拐杖到场,颤颤巍巍地挤进人群。

大巴车里,孩子们互相加油打气。

跟着电视里齐声高唱着: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片中穿插了这样一个看似无关主题的片段:

上一届的复读生们回到毛中答谢老师,其中一个女生用开玩笑的语气感叹着:

“有时候还挺想回到毛中过以前的生活,大学真的很无聊。

每天早上睡到12点,然后起来刷个牙室友帮我带饭,吃好了再接着睡。”

一句轻飘飘的玩笑,让人如鲠在喉。

长期高压之后,面对自由的诱惑,一些孩子堕入报复性的放纵;

将高考作为毕生目标,当跨过高考后则陷入无尽的迷茫……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全盘否定毛中所谓“炼狱式”的管理制度。

因为确实有一大批人得益于它。

某种程度上,毛中的现状可以被看作我国应试教育的缩影。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高考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尽管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仍有近8000万贫困人口。

甘肃会宁,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中国的教育名县。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平均差不多每一户就会出一个大学生。

高考,几乎是这里每一个家庭的选择。

刘洋洋,是会宁一中高三宏志班的学生。

镜头下的她,步伐总是很急,头总是埋在书堆里。

不敢抬起眼皮看人,老师提问时她明知道答案,也还是战战兢兢地小声回答。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她身上的紧绷感。

只有在高考前的例行体检时,她才难得的放松片刻。

医生将血压计袖带绑在她的胳膊上,气囊不断膨胀挤压,她忍不住别过头,偷笑起来。

和许多农村学生一样,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医院。

刘洋洋是个孤儿。

母亲在生下她十天之后就走了,奶奶含辛茹苦地将她拉扯长大。

叔叔砸锅卖铁,再贷了款,才刚刚凑齐她的学费。

如今奶奶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唯一的愿望就是看到孙女考上大学。

“只要洋洋能考上大学,我就放心了,看看能等上不能等上。”

而她也希望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让奶奶、叔叔能过上好日子。

成人礼上,一向沉默的刘洋洋,第一次说了很多话:

“我就想好好去学,尽我最大的努力,然后让我的爸爸(叔叔),还有我在家的奶奶不会失望。

我想让我奶奶等着我考上大学,因为、因为、因为我奶奶一直说她特别期待我考上大学,我也和她许诺过,我一定会考上一所比较理想的大学,让她开心一些,或许会活得更长一点。

我希望她能和我分享很多快乐的时光,我感觉我特别在意她,也特别、也特别地、也特别地…就是爱她吧。我不善于表达,但是我真的很爱我奶奶,我希望她可以陪我走很远很远。”

当表达对奶奶的爱时,她突然结巴起来,声音颤抖,语气却比任何时候都坚定。

对于刘洋洋这样的孩子,若想跨越阶级,走出大山,让家人过上好生活,高考是最近的一条路。

纵有缺陷,高考仍是这个愈发割裂的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片中有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呼应。

纪录片一开头,由高三(76)班班主任程老师的宣读禁令的声音引入画面:

“三个红线不能碰啊。

第一个是不准上网。

第二,不准存在男女生接触过密。

第三点,不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不要抽烟。

只要你坚持下去,你就能成功……”

高考成绩公布当天,几家欢喜几家忧,新一届复读生报名也随即开始。

镜头对准又一个戴着眼镜、扎着马尾的女孩。

新一轮的倒计时开启。

程老师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三个红线不能碰啊。

第一个是,不准上网。

第二,不准存在男女生接触过密。

第三点……你只要听学校的话,听老师的话,你明年一定能考上……”

一届一届,周而复始。

无法打破的循环,却又是无数人的出路。

文章的最后,铺子祝愿广大莘莘学子考出理想成绩,考入理想大学。

同时也想说,高考并非终点。

它是人生中的一个渡口。

渡过之后,如何选择接下来的航向也同样重要。

0 阅读:33

无事聊电影

简介:闲时聊聊电影 谈谈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