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河北廊坊的张女士与孩子展开了一场手机拉锯战。“一到放假,孩子成天抱着手机看。”为了让孩子放下手机,她和丈夫列了一个“暑期户外活动计划”,但以失败告终——孩子兴趣不高,只想打游戏、刷视频。(10月28日《光明日报》)
甘肃定西安定区东关小学的学生利用手抄报学习网络安全相关常识。新华社发
截至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喜耶?忧耶?是喜还是忧还是看怎么使用罢了。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一则以喜,借助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很多未成年人拓展了认知、增长了本领。网络丰富了生活,方便了学习。
一则以惧,网络也有弊端,一些“隐秘的角落”同样值得警惕——网络沉迷、网络诈骗、网络欺凌……
对于未成年人上网,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味禁绝无法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人为阻断了未成年人发展网络素养的机会。而且越是禁止、越是得不到,就越是会渴望;越是不了解,越是好奇,未成年人就会越想玩。面对现实,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给未成年人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需疏堵结合多管齐下。
疏的是,要尊重“网络原住民”成长的客观规律,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出发,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数字权利,让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资源与发展机会。
堵的是,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编在手册里,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不仅不能产生应有作用,反而会损害法规制度的公信力。
我们更要下大气力抓落实、抓执行,以《条例》为依据,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鼓励和支持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运用法治手段加强对违法和不良信息的规范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防线,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确保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落到实处。
网络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价值导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健全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升级优化网络安全监管和预防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不良导向及时发现、“亮剑”严惩。“最重要的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遇到危险时,平台能有相关干预机制,家长能及时收到平台的反馈。”
河南汝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在给学生们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新华社发
学校、教育机构务必持续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家长要防范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此外,监管等相关部门需要关口前移更多向前一步,协同发力开展联合行动,实施相关监督检查工作,对发现出来的问题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最后,报纸、广播电台、网络要年年提醒月月提醒天天提醒广大未成年人警惕网络沉迷、网络诈骗、网络欺凌……
坚持了才叫梦想,放弃了就只是妄想。从加强立法到落实监管,只有各方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童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