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记录的大干旱

云飞四海 2024-06-14 15:20:53

干旱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发生范围广、历时长、影响大。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弱,因此,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大旱都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持续数年的干旱往往造成大规模的饥馑,导致灾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杨文涛表示,2024年5月以来,河南省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目前达到了中旱以上等级,重度干旱、特旱范围不断扩大。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下面盘点我国历史上的旱灾。

1.20世纪以前重大干旱事件

1527~1529年北方大范围连续3年干旱。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旱情最为严重。干旱导致井泉多有干涸,禾稼枯死,蝗虫肆虐,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其中1528年旱区扩大至南方的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

1585~1590年,中国出现了持续6年的大范围干旱。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1589年达到极旱,安徽“淮河竭、井泉枯、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还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

1637~1643年连年干旱,这是近500年间持续时间最长、受灾范围最广的干旱事件,几乎大半个中国皆陷于苦旱,遍及20个省(市、区),不同地区干旱先后持续4~6年。旱灾中心是陕西、山西、河南,但最严重时遍及山东、河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湖南、贵州、四川、甘肃。干旱初期1637年,仅少数地区庄稼受害和人畜饥馑;1638年,旱区向南扩大,大部分地区庄稼受害和人畜饥馑;至1640年、1641年,干旱已经持续四五年,旱情加重,禾苗尽枯,庄稼绝收,经年不雨、累岁奇荒,山西的汾水、漳河均枯竭,河南洛水深不盈尺,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川竭井枯现象遍及各地,严重干旱还伴随出现蝗虫灾害和严重的鼠疫流行,村舍十室九空,以致赤地千里,树皮蒿叶,可食者皆尽,饿殍枕藉。至1642年、1643年各地旱情才有所缓和。连年旱灾造成粮食严重歉收和失收,灾区米价昂贵,加上沉重的赋役,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大爆发,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干旱灾害是导致明王朝衰败和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1689~169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4年干旱,包括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云南等地。河川枯竭,麦尽枯,飞蝗遍野,干旱导致饥民流徙,又相继发生大疫。

1876~1878年,北方连续干旱,这次大旱始于1874年,结束于1879年,严重干旱发生在1876~1878年。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灾荒,天灾伴着人祸,灾害极其严重,给当时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据史料记载,这次旱灾是造成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大旱,死于饥荒和疫病者多达1300万人,是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的大灾难,后人称之为“丁戊奇荒”。受灾地区主要包括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北方五省,并波及江苏、安徽、甘肃、四川等部分地区。与旱灾相交错的是很多地方又接连发生水、蝗、雹、疫等灾害,使得严重的灾情雪上加霜。

1900年发生全国范围的特大干旱。北方受影响的有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市、区),南方受影响的有湖北、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

2.三年困难时期

1959年6月以前,干旱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上半年6个月,河北和东北三省总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四成。春播期间,辽宁省西部、辽东半岛大部连续40~50天没有降雨,影响播种和出苗。吉林省西部和南部长白山一带因旱小河断流,松花江水源濒于枯竭,丰满水库发电缺水。

到了夏秋两季,干旱带向南移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业区旱情重。其中7、8两月许多地区的降水量不到常年同期的1/4,发生了几十年少有的伏旱,加重了旱情。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湖南、陕西、四川、山西等地为旱情最重的地区,淮河、长江出现历史上最低水位。

8月下旬开始,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先后降雨,但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等省旱情持续。9月中下旬至11月华南广大地区又发生严重秋旱,部分地区直到12月中旬才缓解。

在1959年大面积重旱的基础上,1960年继续发生干旱,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情更为严重。

1960年的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部分地区冬、春、夏三季连旱。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的部分地区发生夏旱。

干旱持续了6~7个月。其中河北省许多河流因旱断流,永定河河北段及潴龙河断流5个多月,子牙河及滏阳河衡水以下河道,从1959年11月开始,共断流9个月。山东省旱情最严重期间,境内的汶河、潍河等8条主要河流断流。全省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一半。

在上两年大范围严重干旱的基础上,1961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仍比常年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谓雪上加霜。上半年干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江淮地区夏伏旱严重。这一年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农业区,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1961年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风多雨少,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春旱。江淮地区的梅雨期开始于6月初,6月中旬就结束,历时短、结束也早。6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少了4成以上。潍河及各支流月平均流量比往年平均流量明显偏少。

1959~1961年连续3年受旱,3年全国共减产粮食600多亿千克,国民经济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3.1972年海河流域大旱

1972年,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持续干旱,我国大部分地区少雨,北方出现大范围重旱。部分地区春夏连旱,以海河流域最为严重。

由于降水少,河道来水也少,一些河流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枯水现象,辽河、永定河出现了最小水量;黄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枯水年;海滦河山区年径流量不到多年平均值的一半,是1949年以来径流量最小的一年,旱情十分严重。

山西省全省天然径流量为多年平均值的55.5%。天津市境内的海河段长期处于枯水位状态,持续92天水位在1米以下。北京市旱情也十分严重,从5月下旬开始,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停止向农业供水,全市中小型水库基本干涸、河道断流。河北省小型水库和塘坝大部分干涸,一些大型水库如永定河官厅水库、滹沱河岗南水库不得不挖掘死库容,使水库长期在死水位以下运行。500多条小河、18条大河在5月中旬断流,滦河水量较常年减少2/3。

4.1978年江淮大旱

1978年,全国大面积重旱。全国受旱面积6亿多亩,其中减产三成以上的成灾面积2亿多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最重。

重旱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大部和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以及山西、陕西、宁夏、山东等省区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二到四成,其中,河北西部、河南北部降水比常年偏少三到四成,江淮之间大部也比常年减少三到五成。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河南、陕西、四川9个省(市)的部分雨量站年降水量为近30年的最小值。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夏季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三到七成,其中湖北东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北部地区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六到七成。长沙市7~9月降水量偏少近七成。

南方部分地区春季降水偏少,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出现旱象。夏季高温少雨,淮河流域大部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干旱持续3~5个月,形成夏秋连旱。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受旱成灾面积均占全国的38%。

5.2000年我国大旱

200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季风多、风大,并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夏季气温高,江河来水总量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春旱和夏旱波及北方大部和南方部分地区,致使20多个省(区、市)发生严重旱灾,尤其是东北西部、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极为严重,给农、牧、林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旱情从3月份开始在各地陆续发生并急剧发展,至4月下旬,华北、西北、汉江、黄淮大部旱情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西南地区东部旱情也开始发展。东北大部从5月中旬开始持续出现晴热少雨天气,是90年代以来春末夏初降水最少的一年。由于严重旱情发生在冬小麦返青生长及春播、夏种的关键时期,给全国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林、牧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以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安徽、山东、四川、甘肃、湖北、河南等省(区)灾情最为严重。据统计,2000年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6.08亿亩,其中成灾面积4.02亿亩,绝收面积1.2亿亩,因旱损失粮食599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511亿元,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和旱灾损失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北方地区还有5000多万亩耕地由春播转为夏播,有2300多万亩耕地因严重缺墒一直未能播种。新疆、天津、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区、市)因干旱少雨发生较大面积、高密度的蝗灾。

同时,大旱还造成的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旱情严重期间全国有2770万农村人口和17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山西省一些地区拉运水距离达20千米以上。甘肃省重旱期间部分群众拉水往返路程达80千米,每吨水卖到80多元。河北省一度有3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太行山区就有38万人以外出拉水为生,争水抢水引发的纠纷频频发生,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

旱灾还给三北地区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辽宁省西部地区旱情严重期间有160万头牲畜严重缺水、缺料,引发当地农民低价变卖牲畜,骡、马、牛只能卖到正常年景一半的价钱,而羊只能卖到正常年景的二至三成。由于缺水、缺料,山西省吕梁地区有2000多头牛吃了含毒的栎树芽被毒死。

由于干旱,城市缺水问题突出。全国有18个省(区、市)的620座城镇(含县级政府所在地)缺水,影响城镇人口2000多万人。天津、烟台、威海、长春、承德、大连、鞍山、营口等大中城市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节水措施。

6.2006年川渝大旱

2006年,重庆及四川东部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其历时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损失之重均为自1891年有资料纪录以来之最。

在重庆所辖的40个区县(市),有37个区县为特大干旱,3个为严重干旱,影响人口超过2100万人。四川旱期历时半年,春旱、夏旱、伏旱波及21个市,影响范围达35.8万平方千米,影响人口超过4700万人。川渝特大干旱对两省市农业、工业、林业、旅游、人畜饮水、水利电力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据测算,旱灾造成两省(市)粮食损失900多万吨,经济林木枯死400多万亩,森林过火面积1.3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企业减少产值115亿元。重庆作物受灾面积接近2000万亩,损失粮食291.8万吨,水果、蔬菜减产30%以上,经济林木枯死300多万亩,森林过火面积1.3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因高温、限电、限水等造成企业减少产值45亿元。四川作物受灾面积达3000多万亩,损失粮食600多万吨,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林业损失近20亿元,工业损失近70亿元。

特大干旱共造成两省(市)1500多万人、1600多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有282万群众近1个月时间靠政府维持基本生活用水。重庆有2/3的乡镇(街道)出现供水困难,人畜饮水困难数超过8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40%左右。

7.2009年特大春旱

2009年春天,我国发生了很严重的干旱,国家启动了I级抗旱应急响应,安徽省冬麦区启动了I级抗旱应急响应。此次春旱入选中国纪录协会2009年度最强春旱。这次的春季干旱分成两个阶段发展起来的。

第一个阶段是年初冬小麦主产区的冬春旱,从2008年11月开始至2009年2月上旬结束,在这3个多月里,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少,特别是华北、黄淮和西北东部冬小麦主产区最为严重,累计降水量不足10毫米,较正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一些地区基本无降水。受降水大幅度偏少的影响,2008年12月中旬冬麦区大部旱情露头并持续发展。2009年2月上旬达到受旱高峰,其中冬小麦主产区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甘肃8省是主要的受旱省,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与此同时,有400多万人、200多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旱区部分群众要到15千米以外的地方拉水。由于旱区全力抗旱浇灌,以及后期多次出现降水过程,2月中旬后冬麦区旱情逐渐缓解。

第二阶段是继冬麦区冬春旱之后发生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春旱。进入2009年3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其中东北西南部、西北东北部以及西南南部比较严重,累计降水量偏少三到八成,旱情发展很快。特别是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耕地土壤缺水严重。3月中旬受旱面积达到高峰。山西省一些地区持续108天没有有效降水,旱情严重的阳泉市有234个村、7.5万人发生饮水困难,一些群众要到十几千米外定点供水站拉水,水价上涨很厉害,每吨水价在20元以上,再加上运费,人们生活用水成本很高。

这次严重春旱具有旱情发生早、持续时间长、结束时间晚、受旱面积大和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的特点。冬麦区大部分上年12月中旬就开始出现旱情,干旱发生时间明显早于常年。另外,大部分旱区旱情持续时间长。年初黄淮部分重旱区受旱时间超过3个月,为历史同期罕见。年初冬小麦主产区越冬作物受旱面积比常年同期多近一倍,为近6年来同期最大。

8.2010年春西南大旱

2009年入秋以后,西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至2010年3月下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5省(区、市)大部降雨总量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5成以上,部分地区偏少7成以上,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云南省的昆明、楚雄、曲靖、昭通、红河等地7个月累计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贵州省西南部分地区连续235天无有效降雨,四川攀西地区连续无雨日达160多天。

西南地区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发生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西南5省(区、市)直接经济总损失769亿元,约占西南5省(区、市)生产总值的2%。

受降雨、来水和蓄水持续偏少影响,西南地区旱情迅速蔓延发展。2010年4月初旱情发展到高峰,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1.01亿亩,占全国耕地受旱面积的84%;有2088万人、1368万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人畜饮水困难数量的80%和74%,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北部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云南省旱情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重。

此次干旱灾害期间,人畜饮水问题最为突出。另外,农产品物价上涨、西南地区旅游业受损严重,森林大火也层出不穷,各种因素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1 阅读:29

云飞四海

简介:写好的文章,推荐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