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叶子玩收藏,分享收藏乐趣,传播钱币文化,祝大家在阅读中都能有所收获。
以往我国流通的货币只有铸行铜钱一种,没有主辅币之分,形成了所谓的“制钱”,既以个数计值又以含铜量为价值标准,因此铜价上扬制钱便被私毁牟利造成钱荒。
在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粤督李鸿章为解钱荒,仿邻国外洋的辅币开铸铜元,“每百枚换一圆”背英文“ONE CENT”(一分),对银圆作价,此为铜元之始。新式铜币制作精美使用方便,初始便受商民欢迎,官府获利甚丰,因此各省先后仿行。引进西方机器造币后传统方孔制钱也改用机制,这些新造铜钱,没有秦汉以来中穿方孔的钱币,把“孔方兄”变成了历史名词。
然而民众日常所需皆以“文”计价,积习难改,面值随即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背英文“TEN CASH”(十文)。辅币发行的原意是供小额交易之便,为生活必备之物,法定价值随主币价值而定,铜元对银圆没有固定比价,其对制钱却始终是十比一,最终乱了套。
又因各省所造的铜元成色重量参差不齐,户部便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颁布《整顿圜法章程》规定铜元成色,铜九五分配白铅(锌)五分或白铅四锡一,当二十文重四钱(14.8克)、当十文重二钱(7.4克)、当五文重一钱(3.7克)、当二文重四分。并规定各省局每日所造铜元以十成计算,当十者五成、当五当二者各二成、当二十者一成。
根据1913年冬财政部泉币司的调查,各厂发行总额近三百亿枚,其中当十铜元占百分之九十七八,当二十者不及2%,其余如当五当二等均不到千分之一。圜法虽有规范当二十铜元份额,但行用范围不大,因此实际制额甚低。少数仅试制而未发行,存世样币均极珍罕,其中,“户部丙午大清铜币淮二十文”便为清代铜元的大名誉品。
早期要一睹此广受泉界瞩目珍品的风采,只有赴上海博物馆展示间鉴赏知名藏家孙鼎所捐赠的。传闻美籍藏家拜伦·怀特(R. Byron White)另有一枚,但近几十年来仅止于口耳相传,始终无能证实。
关于它的故事,先从清江铜元局说起。
唯一非以省或行政区命名的铜元局
清江浦本是河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城区。其在明清时期海运及陆路交通发达,以前是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的重要枢纽。当时长江以北的繁华城镇,几乎都集中在运河沿线。
“市井益稠,两岸居民达数万户”,太平天国战乱期间遭波及影响颇钜,同治十一年(1872)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漕运和南北客运多数改走海路。这个曾因北方运河水量不足,清廷规定自此地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旅客都必须进行“南船北马”改变交通工具的清江浦,优势渐失。
民国后天津至浦口(今南京北站)的津浦铁路通车后,规模急遽缩减,成为邻近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清江浦人口在乾隆四十年(1775)时曾超过50万人,此时已不足10万人。
隋代开凿大运河后,朝廷就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历代都视此为国家经济的命脉,由于内陆水运官粮及军粮的重要性,明代开始在淮安派置漕运总督掌管全国相关事务。下辖单位包括仓储、造船,其中规模最大的造船厂即在清江浦。
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漕运总督陆元鼎以“江北清淮一带制钱缺乏,银价日减官民交困”为由,奏请在清江浦仁义洼运河北岸购地设局制造铜元。获准后所成立的是中国唯一以地方而非以省或行政区为名的造币厂。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清江浦铜元局”正式开工。
由于造币获利甚丰,各省竞相设局滥造,朝廷因而进行整顿,清江局奉旨裁撤,在三十二年(1906)七月底停办。据海关报告:开工第一年即由沪运来铜元坯3亿3900万枚,又运紫铜锭5059担(60.45公斤/担,合305.8吨,约可制4千万枚),该局日产量在1百万枚之谱。
据现有文献,清江铜元局规模甚大,开办时向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订购二号印花机6台及十文铜元币模,后又增购供54台二号印花机用的必要零配件。由于伯明翰造币厂无此批机器的记录,可能有其他厂牌机器48台。据考查铜币大臣(官衔来自《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P. 874)陈璧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初八奏折,该厂有机器77台。
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淮二十文
中心“淮”阳刻之“大清铜币二十文”极为罕见,目前公开的仅知二枚,除上海博物馆收藏外,即传说中现已证实的这一枚。闻通货中也仅发现两枚,且品相欠佳。而清江铜元局生产流通的只有十文。
资料上清江铜元局只有二号印花机一种,此型机器仅能压造20-28毫米的硬币,也就是十文铜元的大小。若压造二十文铜元则需要制造壹圆银币的四号印花机。经检视淮字二十文样币图片,并无压力不足的弱打现象。由地缘因素来推论,应在南京的江南造币厂或苏州的苏州铜元局试造。若以清江铜元中若干版式与江南造及江苏造铜元的相似度来看,以苏局可能性高。
送评得PCGS SP64BN,是目前存世品相最佳者,曾拍出500多万。
装盒为大势所趋,优点是不易发生意外造成伤害,长期存放仍可保持原有状态,惟鉴赏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憾。近年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及市场暴冲,收藏风气起伏不定在所难免,钱币圈也不例外。除非由博物馆永久收藏,私人藏品世代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大师级的整批集藏出现短期内应难再有,好品零星的重返市场则可期待。
家里有,就是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