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景色
说到杀人如麻,朱元璋算一个。
01
洪武九年,发生了星变,这也往往也被认为是老天爷在示警,于是朱元璋下令让大臣们畅所欲言,给自己和朝廷提意见。
南昌有个学正(正九品)叫曾秉正,就上了一道奏疏,洋洋洒洒数千字,朱元璋觉得他说得不错,就升他为刑部主事。曾秉正后来逐步升迁,做到了正三品的通政司使。他为人颇为正直,经常给朱元璋提意见,朱元璋最终就把他的官职免了。
曾秉正是个清官,为官数年,也没个积蓄,所以回家没有钱,只能把4岁的女儿卖了来凑集路费。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下令把他阉了。曾秉正受了此刑,就不知所踪,大概率是自杀了。
02
茹太素当刑部侍郎的时候,就喜欢给朱元璋提建议,后被降为刑部主事。
茹太素有一次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多达万多字,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当听到“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这一句时,朱元璋发火了,这分明是在说自己不会用人啊!朱元璋把茹太素叫过来一顿臭骂,并当庭对其进行杖责。
第二天晚上,朱元璋又让人继续读茹太素这封奏疏,觉得其中有些建议还是可取的,就采用了其中的四条建议。
茹太素最后官至户部尚书,因为他刚直不屈,几次差点获罪,朱元璋也都没有处罚他。一天,朱元璋在便殿和他一起吃饭,赏赐了他一杯酒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茹太素过来叩首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不久,茹太素就被贬为了御史,后来朱元璋所杀。
03
李仕鲁是当时的名儒,名声在外,朱元璋就把他请来在朝为官。到了洪武十四年,就已经做到了正三品的大理寺卿。
朱元璋好佛教,把一些高僧请到宫里讲佛,并建立僧录院,还为这些僧人设置了高品级的官职。
李仕鲁是一名儒士,想要推行宋明理学,为此他上疏了数十次,朱元璋都没有采纳。这个李仕鲁性格刚直,跑到朱元璋面前说:“陛下你沉溺于教,不听取臣下的意见!我把笏板还给陛下,请让我回归田里。”说完就把自己上朝用的笏板扔在地上。
朱元璋大怒之下,令武士对其进行殴打,李仕鲁一个读书人哪里经得起武士的拳脚,被当场打死。
04
陈汶辉是大理寺少卿,也因为上书建言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而为官,但他的上疏也不是每篇都能符合朱元璋的心意。最后也因为上疏而忤旨,他眼见朱元璋杀人之多,知道自己多半活不成了,干脆不等朱元璋动手,自己跳下金水桥而死。
05
洪武九年,星变发生后,平遥训导(从七品)叶伯巨也上了一封奏疏,其中以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来劝朱元璋不要搞分封制,又建议减少刑罚,多采用德治等等。
朱元璋看了之后,大怒:“说这小子是离间吾骨肉之亲,赶紧他逮过来,我要亲手射死他。”叶伯巨被抓来之后,丞相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来上奏这件事,朱元璋没有杀他,将其下到了刑部的监狱里,最后死在了狱中。
叶伯巨上疏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们都只是封了王,还没有就藩。到了朱棣夺取了天下,人们都佩服叶伯巨的先见之明。
06
王朴的本名为王权,是朱元璋给他改的名字。
王朴是正七品的吏科给事中,常常直言进谏,因为被朱元璋罢了官职。朱元璋知道他刚正不阿,不久又让他担任御史。
王朴担任御史之后,还是不改自己的性格,经常和朱元璋辩论是非,并且从不肯屈从于朱元璋的意见。
有一天,因为意见不同,王朴又和朱元璋争执起来,朱元璋怒气之下,让人把他杀了。但朱元璋并没有真的想杀他,等到了刑场,又让人把他带了回来,想吓一下他,以此来挫挫他的锐气。
朱元璋对王朴说:你肯改正了吗?
哪知道这个王朴的脾气不是一般的大,说:陛下如果认为臣不对,可以罢了臣的官职,为何如此要折辱臣!如果臣没有罪,你为何要杀我?如果我有罪,你又为何让我活下来?我今天只求速死。
朱元璋大怒,给了台阶你还不下,就命人赶紧行刑。
行刑人员押着王朴去刑场,途中刚好路过史馆,王朴大呼史官,让他赶紧记下来:某年某月,皇帝无罪杀了御史王朴。
07
以上只是朱元璋所杀官员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明初四大案,朱元璋杀的人超过了10万人,杀到最后竟然导致了官员大量紧缺,不得不赶紧从科举中大批量地进人以补充官职的空缺。
而朱元璋的杀戮直到他死后还在进行——他在临死前,下令让46名嫔妃为其殉葬。
朱重八刻薄寡恩
朱重八杀人如麻,开国功臣几乎杀戮殆尽!
朱重八残暴噬杀,帝王之中无人出之右也。
明朝就不该立国
朱扒皮
朱重八贻害至今 极为可恶
这些玩意出自哪些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