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嶅述在文章结尾
编辑/阿芷
有这样一份工作,一年内只需要上一个月的班,就能财富自由。
当这样一份工作放在你眼前时,你作何选择?
四川雅砻江,余大爷(余成明)一家就祖祖辈辈都做着这样一份工作。
可从他儿子这一辈开始,这份工作就没有了继承人。
很多人好奇:这样一份好工作他都不干?是不是有点傻?
实际上,除了余大爷的儿子以外,这个行业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少,能坚持下去的没有几个。
这样一份赚钱的工作,为何没人愿意干?是否有什么隐情?
01拿命“搏”回来的余大爷背着自己的绿色小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包里的东西正是他工作所需的工具。
去工作的途中,他叫上了自己家的两位亲戚,几人一起乘车向着“工作场所”前进。
随着车子的不断行驶,好似变得越来越偏,最终,在某处山脚下停下。
到了地方后,他们开始缓慢上山,上山的路十分险峻,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
他们一行人越爬越高,随着高度的不断升高,一行人也变得更加小心起来。
毕竟,从这种高度摔下去,丢了性命也是有可能的。
经历了长达两小时的徒步,他们终于到了山顶,然而,这却不是最终工作场合。
紧接着,余大爷从包里拿出了自己“吃饭的家伙”——一捆攀岩绳索。
做好准备工作之后,余大爷开始利落地向着半山腰溜滑,大概有50米那么高的样子。
这趟路程可以说是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和这世间说再见。
到了半山腰的“燕洞”时,也意味着他们到了真正的工作地点,而后他们开始了工作。
经历了一路的奔波,这次的收获还算是不错。
之所以这么大费周章,都是为了燕洞里的“宝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燕窝。
没错,余大爷他们就是采燕窝人,他们几位都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祖祖辈辈都靠着燕窝来赚钱。
说起来,他们这一辈也算是比较幸运的。
众所周知,燕窝可是好东西,营养价值极高,价格不低,这些年更是逐步攀升。
在如此好的大环境下,余大爷靠卖燕窝一年大概可以赚五六万元。
余大爷靠着这一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每当说起自己工作时,他言语中满满地都是自豪感。
从他的话中,也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他对这份职业的爱与羁绊。
02热爱与羁绊余大爷做这份工作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
他对周边数百里燕洞的位置了如指掌,每年,他基本上都要去上一次。
这一行有个规矩,那就是,每个燕洞每年只能去一次,要给燕子养育后代的时间、条件。
去的次数多了,对燕子的繁衍可能会产生影响。
虽然,他是靠燕窝来赚钱,但是对于燕子,他却十分的喜爱,对燕子有特殊的情感。
据余大爷所说,他每年的工作时间大都集中在每年的四五月份。
这份工作十分不易,可以说是拿命换来的。
他们在险峻的山上来回穿梭,他们虽然不是超人,但是身上肩负的责任却一点不比超人少。
因为燕洞遍布的地方很多,有时,他们出一趟门就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算上油费、住宿费之类的,成本还是挺高的,但好在,最近几年的行情很不错。
余大爷也提到,燕窝根本不愁卖,每年他还没采到手里,基本上就已经被预订了出去。
燕窝根据品质的不同,价格之间也有很大的参差。
比如,最普通的燕窝,一个价格基本上是在一两百元,这种品质的,他一年大概能采五六百个。
价格比较高的是一级货,是按两、斤卖的,2600元一两,26000一斤。
一级货虽然价格高,但是买的人却很多,有时候,价格也会相对应的增高一些。
身为采燕窝人,余大爷也很清楚燕窝的珍贵性,但是,他们一家也经常会吃燕窝。
他们会将燕窝和土鸡炖一锅鸡汤,那味道,真的很香。
每当讲起自己的工作时,余大爷总是一脸笑眯眯的样子,唯独在提到继承人的时候,脸上浮现起了一丝忧愁。
据了解,采燕窝是他们海子村村民世世代代传承的技艺。
可近些年,年轻人都不愿干这一行,觉得太过危险,年纪大了的也逐渐放弃了。
于是乎,这一行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对此,他感到十分担忧。
03该由谁来继承?余大爷原本是想将这一门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子的,可他们俩都不愿意。
他还记得,他第一次带大儿子去采燕窝时,他差点被吓个半死。
那时,他带着大儿子一起去采燕窝,爬到山顶的路程还算顺利,大儿子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恐惧。
可到了山顶,准备攀岩下行时,大儿子开始全身发抖,甚至连眼睛都不敢睁开。
看着大儿子这副样子,他于心不忍,最终选择了放弃。
本以为大号“练废”了之后,还有小号,未曾想小号也“练废”了。
于大爷的二儿子倒是跟父亲采过一段时间的燕窝,不过并没有坚持下来。
他给出的理由是,觉得太危险,虽然赚钱,但他还是没有办法坚持。
看着两个儿子,他感到十分无奈,但也理解两个儿子的选择。
身为父亲,他又怎会不心疼自己的儿子,他刚开始采燕窝时,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斗争。
时间久了之后,他也就坚持了下来,并且从来没有退出这一行的想法。
可像他这样的人不多了,原本这个村子里的村民都以此为生,可渐渐地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
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放弃;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则因为太危险而选择放弃。
一番折腾下来,干这一行的没有多少人,眼看这一技艺要失传,余大爷内心很是担忧。
两个儿子宁愿在外打零工,也不愿回来采燕窝。
刚开始他还会劝两个儿子,时间久了之后,他也选择了放弃,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
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于大爷也有放弃的那一天,但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却永远存在。
40年的时间,感情一定是有的,想要放弃这份感情也不是一件易事。
余大爷的内心时常充满矛盾,他不想让着门技艺失传,同时也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再去做这样一份危险的工作。
“该由谁来继承?”,成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钱、性命,在这两者选一个的话,大家大都会选择后者,“有钱挣,没命花”,又有何意义?
那么,大家在面临这一选择时,又会如何选择呢?
实际上,近些年来面临失传的手艺越来越多,失传的理由也大致相同。
要么就是不赚钱,要么就是太辛苦,大致都是这两个方向。
总的来说,还是现在的我条件变好了,大家不必为了生存而拼上性命。
不过,眼看着那么多技艺失传,大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酸涩。
有些技艺更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
不管怎么说,大家还是由衷地希望某些技艺不要失传。
但就像余大爷的两个儿子,他们作出现在的选择,也完全可以理解。
结语采燕窝真的是一门技术活,每去到一个燕洞,都是拿自己的性命在赌博。
毕竟,靠着一根绳子在山崖上来回穿梭,不是谁都能做到,谁都能有勇气做到。
那么,当这样一份工作放在大家眼前时,大家作何选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参考文献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 成都商报
实拍四川村民悬崖采摘燕窝 南海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