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李典、张辽。二人是曹魏时期的一员大将,共同镇守合肥城,更是在逍遥津一战中击败了东吴。不过两人为什么会结下仇怨,这一点在正史上并未提及。比如合肥一役,原文中就只说了李典素和张辽不合,其他的就没多说。而李典则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除了一些特殊的事情,李典应该不会记仇。不过,了解三国的人应该都清楚,在正史之中,李典与乐进其实并不是同一时间投降曹操,而且李典与张辽之间也是有恩怨的。李典的叔父李乾,曾经是乘氏县中颇有势力的人,后来又加入了曹操的麾下。他跟随曹操四处征伐,建立了赫赫威名。吕布起兵兖州,手下要收服李乾,李乾不肯,吕布手下就把他给杀了。李乾过世后,兵马归他的儿子李整指挥,李整过世后,兵马归李典指挥。张辽曾经是吕布的手下,很有可能和李乾的死脱不了干系,而李乾又是李典的亲叔叔,李典不去对付张辽,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在合肥战役中,张辽作为主帅,和李典乐进一起防守合肥。收到曹操的盒子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了,请张李两位统领进攻,乐进防守。之后张辽提出正面进攻,削弱孙权的实力,哪知道李典一言不发,乐进亦怕打不过他。张辽见此情形,大叫二人不讲规矩,宁可一死,也要和孙权拼个你死我活。李典见张辽有这样的魄力,就说自己不会因为私事而毁了公事,愿意听从张辽的差使。于是便有了后来张辽、李典、乐进等人共御合肥、张辽与逍遥津一战的传说。吴国:甘宁与凌统。在三国之中,二人是出了名的冤家,甘宁曾经在江夏之地,一箭射杀了凌统的父亲凌操,让江东节节败退。正所谓,父仇人恨,凌统年轻气盛,和甘宁之间也是免不了一番争斗。
比如皖城一战,甘宁攻破了朱光,拿下了城池 。在孙权嘉奖大军之时,吕蒙上席而坐,与众将领饮酒,凌统见众将领屡次夸奖甘宁勇武过人,心中甚是不满。凌统拍着桌子站了起来,当着众人的面,挥舞着手中的长刀,为自己的部下们助威,但谁都看得出来,凌统对甘宁的不满。甘宁看出了凌统的意图,挥动方天画戟,与凌统大战一场,好在吕蒙和孙权出手相助,这才勉强保住了性命。不过甘宁也不是等闲之辈,合肥一役,甘宁看见曹休偷袭凌将军,为救凌将军,一箭射中乐进的眉心。后来,凌统一打听,才知道是甘宁救了他。就这样两人冰释前嫌,结拜为兄弟。蜀:杨仪,魏延。魏国和吴国结下仇的是两个武将,但蜀国却是一文一武两个人,而这两个又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比如魏延,他就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也是蜀国仅次于五虎大将的人。而杨仪,他虽为文官,但在财务方面,他也是一位行家,为诸葛亮打点好了粮草,一切都有条不紊。可以说,这两个人对于诸葛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助手。没想到,两人竟然是一对冤家对头。
魏延是一个战绩辉煌,但是性格火爆,以自己的勇气为傲的人。至于魏延的性格,大家都很清楚,但都没说什么。而杨仪则表现出了他的书生本色,觉得魏延就算实力强大,但也不至于这般嚣张。所以,两人经常在朝中争吵,有的时候,魏延气的拔出长刀,想要将杨仪一刀劈成两半,可是杨仪却是哭的稀里哗啦。这个时候,费祎这个老实巴交的家伙才站了出来,从中调和。有诸葛亮在,他们也不能做得过分了。而诸葛亮在病死之后,便把兵权托付给杨仪,并命魏延在后方策应。魏延当然不会听从杨仪的命令,他立即退兵,纵火烧毁了官道,并将杨仪谋逆的消息禀报给了后主。与此同时,杨仪也派出了一名信使,将魏延谋逆的事情禀告给了皇帝。
双方碰面之后,杨仪命令王平、马岱等人将魏延诛于当场。当杨仪见到魏延的人头时,更是一脚踏在魏延的脑袋上,大喝一声:孽障,我倒要看看你还能如何兴风作浪!魏延去世之后,杨仪愤愤不平。他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后主的重视,所以让蒋琬掌权,气的后主将他废为了平民。杨仪气不打一处来,最后羞愤死去。最后不管是魏延还是杨仪,都没有什么好结果。综上所述,三国历史浩如烟海,却又充满了爱恨情仇。魏国的张辽李典、东吴的甘宁凌统、蜀国的魏延杨仪,被称为三国中最大死对头。而前者虽然有仇怨,但都是以大局为尊,以大义为先,最后才能化敌为友,成为一段传奇。而魏延和杨仪,则是势不两立,谁也没有好下场。
仁至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