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高干历史观点 2024-05-26 01:26:56

文|老达子

本文共3288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元末乱世,朱元璋的出现为南方带来了稳定与统一的希望。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两位后来成为一代名将的徐达和常遇春开始了他们不凡的军事之路。

徐达身世卑微,但他在起义军中打拼,通过实战经验逐渐成长为精通兵法、善于指挥的大将;而常遇春,则凭借着自身对武术的执着追求和天赋异禀的体魄,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骑射手和军事领袖。

今天老达子就带大家了解下这两位大将~

如何理解兵法?用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对兵法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兵法是前人在用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并被记录在纸上流传至今。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六韬》(姜太公)、《司马法》(司马穰苴)、《尉缭子》、《孙子兵法》、《卫公兵法辑本》(李靖)、《纪效新书》(戚继光)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用兵的方略和战术。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吸收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远眺,那么我们自然能够少走弯路,快速成为一个擅长用兵打仗的行家。

然而,徐达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出身,在加入军队之前甚至不一定认识字,可能连前辈军事家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但是,既然兵法是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自己的经历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就是说,徐达通过自己在战争中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虽然他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前辈们的兵法著作,但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这使得他能够在战场上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情况。

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即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在战争中的能力。

徐达出身:从士兵做起,无数次的厮杀中摸索成长

徐达年幼时是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每天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然而,元朝政权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许多人生活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被迫加入了当地的起义军,尽管他知道战争意味着生死存亡,但至少能确保有饭吃。

从一个普通士兵开始,他参与了许多战斗,学会了杀敌立功。经历了无数次的厮杀,他逐渐认识到世界的残酷现实:“战争,要么你杀他,要么他杀你。”对于士兵来说,战争就是厮杀的过程。

随着朱元璋攻占南京,徐达成为主要将领,分兵作战。在常州、泰州、镇江和池州,他参与了数次激烈的战斗。每一次战役结束后,他都会认真总结“为什么胜利、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因此,通过长期的积累,徐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增长。朱元璋的领土不断扩大,人口增加,军队也在壮大。徐达已不再只考虑单支部队的存亡,而是必须从整体出发思考:如何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

要对抗陈友谅的水军,就必须掌握水战技巧,于是他开始学习。要对抗张士诚,就必须了解攻城战术,于是他再次展开学习。

对抗元朝,则必须熟悉骑兵战术,也开始学习。凭借自身的地位和经验,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徐达能够看到其他人所看不到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学习、调配和指挥。直至徐达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他依然在努力学习如何防备蒙古南下的战略。

常遇春出身:曾上山当匪,不甘现状,另谋其道

常遇春从小就对武术非常着迷,经常向周围的武术名家学习。然而,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没有钱支付拜师费,所以只能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来偷师。

此外,常遇春在成年后身材威武雄壮,拥有天生的力量,并且擅长骑射,这为他日后征战沙场奠定了客观条件。但英雄往往出生在逆境之中,元末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人靠吃军粮为生,而有人却选择上山当起了响马。

常遇春选择了后者。他跟随当时活跃在定远、怀远一带的土匪头目刘聚,并迅速成为了他的得力干将。年轻人走弯路,犯一些错误是正常的,只要能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就可以被原谅。

常遇春并非平凡之辈,怎么可能甘心一直过着打家劫舍的日子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萌发了金盆洗手、另谋其主的想法。机缘巧合,常遇春与朱元璋相遇,就像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一样。

共和特点:武艺超群,崭露头脚

徐达和常遇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将,是幸运+武艺。当他们还是下级将官时,凭借自身的武艺和天意的眷顾,在冲锋陷阵的战场上幸存下来,并获得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徐达是朱元璋征战的早期将领之一。由于濠州内乱,朱元璋带领部下的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亲自扩展势力范围。在南进定远、攻占滁州的战役中,徐达展现出勇猛善战的本领,逐渐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委任为诸将之首。

而常遇春则加入了朱元璋的军队,在攻打和州的战斗中投靠了朱元璋。不久后,朱元璋率军渡江作战,常遇春勇敢地冲锋陷阵,在采石矶之战中率先登岸,冲入敌军并大破元军。在攻打太平府的战役中,徐达和常遇春两人再次勇冠三军,展现出无畏的战斗精神,在朱元璋的麾下脱颖而出。

正是因为两人出色的武艺,他们能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立下了许多功绩,因此赢得了朱元璋的认可,也赢得了其他将领的尊敬。这一切离不开他们从小就勤于练习武艺的毅力,否则他们可能早已成为敌人的俘虏,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战场是最好的训练场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子·显学》

战场是名将成长的最重要舞台,无论将领出身如何,都必须经历战争的洗礼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将。这一规律在古代名将的崛起中同样适用。

我国古代的许多名将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他们是通过战争的磨砺而成长为一代名将的。比如秦国的白起、汉初的曹参、周勃、灌婴,以及唐初的秦琼、尉迟恭等人都是通过战争的锻炼逐渐崭露头角的。

当然,也有一些天纵英才,一出手就名声大噪的将才,比如骑奴出身的卫青,在龙城之战中名震天下。

明初的徐达、常遇春等名将,都是从底层的小军官和士兵逐步成长起来的。朱元璋刚离开濠州时,只有二十四名将领和几百名士兵,通过不断攻城掠地,他们逐渐壮大起来。

从攻打定远、滁州,再到和州、采石、集庆、太平等地的战役,他们在每一次战争中积累自己的实力,并通过战场的磨砺将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打磨成真正的名将。

战绩显赫

徐达:

1352年,跟随明太祖回乡募兵,两人一见如故。

1355年,随明太祖渡长江,克太平、集庆,并攻占镇江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做出贡献。

1363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率部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1艘,大大提升了军威。

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徐达率师北上,采取两路并进,钳击益都,相继攻陷益都、登州、寿光、临淄和莱阳等州县。

1368年至1385年,徐达历经多次征战,平定山东、河南、甘陕等地,屡建奇功,被明太祖誉为“万里长城”。

1385年二月病逝,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55年,常遇春加入起义军,并随明太祖渡长江,取得太平和破坏集庆等地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1356年,在集庆之战中,他率领军队成功击败了驻扎在采石的元将蛮子海牙部,采用了巧妙的战术,将元军分割成两部并最终击败了他们。

1357年,成功攻克宁国、池州、婺州等城,以及在战斗中三次击败吕珍,俘获大量敌军。

1363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与其他将领奋勇作战,成功解救了明太祖并全歼了陈军。

1364年,他率领5000精兵成功击败敌援军,擒获主将张必先,并逼降陈理。

1365年十月,他与徐达率领军队进攻张士诚,攻占淮东和浙西,最终攻克平江。之后,他率领25万军队北上,转战中原,在洛水之战中以单骑突阵,成功大破五万元兵。

1369年,他率军攻占元上都,俘获元宗王及万余将士。然而,七月回师途中因病去世,被追封为开平王。他以英勇善战、军事指挥有方著称,被誉为“常十万”。

老达子说

徐达和常遇春的崛起与成长之路告诉我们,实战经验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在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胜利与失败中总结出宝贵的教训。

他们不仅拥有优秀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正是这种勤奋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使得他们成为了一代名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尤为贴切。当时各个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作为朱元璋的重要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战役。

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考验远比纸上谈兵更能促使他们成长。在无数场战争中,徐达和常遇春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并最终崭露头角,成为一代名将。



0 阅读:0

高干历史观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