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社区治理与发展:开启城乡融合新征程》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城乡融合已成为实现全面进步的关键战略,而涉农社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连接点,其治理与发展对达成城乡融合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中国涉农社区的现状与问题1,从经济层面审视,涉农社区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极为突出。多数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匮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例如,在某些偏远的涉农社区,农民主要依赖种植粮食作物维持生计,缺乏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相关数据显示,某地区传统农业种植户年均收入仅约 2 万元,而那些发展了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农民年均收入可达 5 万元以上。
以成都为例,新津区兴义镇兴场社区之前产业底子弱。但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从最初的 110 亩增至现在的 1800 余亩,产值规模达到 2100 余万元,解决了周边 300 余名村民就业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涉农社区经济提升的重要性。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涉农社区面临的重大难题。与城市社区相比,涉农社区的道路状况差,许多地方仍是泥泞小路,严重影响农产品运输和居民出行。水电供应不稳定,部分地区频繁停水停电。通信网络覆盖不全面,信号弱,阻碍信息流通和经济发展。
3,在公共服务方面,涉农社区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仅有小型诊所,缺乏专业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难以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文化设施极度稀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4,社会治理层面,涉农社区面临复杂挑战。人员结构多元化,原住农民、外来租户和务工人员混杂,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管理难度大。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随意堆放现象普遍,影响社区美观和居民健康。
二、一线城市涉农社区治理现状- 成都:
- 在涉农社区数量上,彭州市的 355 个社区(村)中,行政村、涉农社区 327 个,占比超过 90%。
- 在治理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多种治理方式。如丹景山镇依托共建、共治、共营委员会,居民筹资投劳出物,共同改造花村街,实现了“最差街道”向“最美街道”的蝶变。
- 在产业发展上,注重挖掘当地特色,像葛仙山镇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其熙玉村建绿道、兴产业、植文化、强治理,实现了“五业共融·居游共享”的田园慢村生活。
- 深圳:
- 虽然深圳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存在一些具有涉农性质的社区或与乡村发展相关的区域。在科技应用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云辉牧联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动高科技助力产业发展,其开发的手机养牛 app 和自动称重分群设备等,在贵州、广西等深圳对口帮扶地区广泛应用。
- 在乡村经济发展上,一些原农村区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挑战,如旧改项目中出现的开发商暴雷、国企统租后租金拖欠等问题,影响了原村民的利益。
- 北京:
-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满意度调查,调查范围为全市 13 个涉农区(除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外)的乡村地区。
- 在治理方面,注重基层民主建设,如平谷区峪口村,通过与阿里合作建立远程音视频会议系统,加强对村里工作的安排和管理,网格员每天到弱势群体家里巡视,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
- 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模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民收入。
- 上海:
- 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 9 个涉农区共核定 1.26 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上楼”占 59%,“平移”占 41%。
- 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如嘉定区的联一村,启动“乡悦华亭”项目,打造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主题农旅、乡居颐养“四位一体”的农旅田园综合体,通过体制机制政策创新,实施宅基地集中归并,新建村庄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环境。
- 在涉农社区的产业发展上,注重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 广州:
- 在社区治理方面,全面推广城乡社区议事协商“116”工作法,坚持党建引领,将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工作与落实驻点普遍联系群众、“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机制相结合。
- 不断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全市村(居)100%建成标准化城乡社区议事厅,有效规范了协商议事流程,提升了协商议事效率。
- 在涉农社区的发展上,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例如广州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提供支持,培养了一批批基层干部,助力乡村振兴。
三、挑战分析
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涉农社区还面临着城中村和城市贫民窟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城中村通常存在规划不合理的情况,房屋布局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建筑老旧,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供电等问题严重。治安状况不佳,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高。同时,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宝贵城市土地资源。比如某市的一个城中村,房屋拥挤不堪,电线乱拉乱接,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由于排水系统不畅,一下雨就积水严重,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城市贫民窟则是贫困集中区域,居民生活条件恶劣。公共服务严重缺失,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社会矛盾突出,犯罪率高,居民缺乏安全感。城市贫民窟的存在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某城市的贫民窟,孩子们无法接受良好教育,很多人甚至从未上过学。医疗条件极差,生病后只能靠自己硬扛或者找不正规小诊所看病。
四、国家城乡融合政策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涉农社区的治理与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为涉农社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例如,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某省在过去三年里,共修建农村公路 5 万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在教育方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农村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优秀的教师资源。
五、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为解决涉农社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首先,加强产业规划与扶持。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某县利用当地的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农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等方式,收入大幅增加。
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修建宽敞平坦的公路,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和居民出行便利性。加强水电供应设施建设,确保稳定的水电供应。完善通信网络覆盖,提高信息流通速度。某村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条水泥路,连接了村里和县城,农产品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第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提高师资力量,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某乡镇新建了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招聘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里还建设了一个文化广场,经常举办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健全涉农社区治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涉农社区建设,共同推动社区发展。某涉农社区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社区内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第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的涉农社区。某村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建设了垃圾处理站,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村里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观。
最后,对于城中村和城市贫民窟,进行科学规划和改造。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帮扶,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促进其融入城市发展。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居民的安全感。某城市对城中村进行了改造,拆除了老旧房屋,建设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配套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总之,推进城乡融合必须从涉农社区的治理与发展开始。通过解决涉农社区存在的现状问题,应对挑战,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实现涉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启城乡融合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