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为何以“千万工程”为指引?

风风新三农 2024-03-22 21:29:38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收看!2月3日,春节在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标题全称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今年的一号文件和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和新意?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教授进行解读。

中国网:钟院长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钟真:你好!

中国网:我们注意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标题和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在标题中提到了“千万工程”这一概念。在节目的开始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工程,它有哪些主要的成功经验呢?

钟真:这个“千万工程”已经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乡村发展的工具或者是工程。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个系统的工程。因为我也是浙江人,所以对于“千万工程”这样一个工程的实施,自己体验也是蛮深的,每次回老家(看到的),都有不一样的新鲜的变化。

中国网:我们作为游客去浙江的乡村,也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钟真:对的对的。“千万工程”,我愿意概括为三个阶段:它始于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兴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样的供给优化,但是成功于什么呢?成功于我们的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

那么从一开始它的污水治理、上下水改造,还有垃圾的回收等等这些具体的有关人居环境的问题切入,慢慢地到水电路气暖,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全方位改善,到后来慢慢地到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这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改善,慢慢地推进。再到后来又扩展到乡村产业发展上去,我们的乡村就业、创业,还有我们和城市之间的沟通连接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城乡融合度就提高了。你也知道,浙江的城乡融合度是全国最高的,到这个阶段,它的共同富裕自然而然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水平。现在这些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浙江在大规模地推未来乡村建设。所以实际上“千万工程”在浙江给我们创造或打造了一个未来20年或者30年全中国的乡村需要去实现或者可能会实现的这样一个愿景和样板。

中国网:为全国的乡村建设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像您说的那样。但是可以说中国农村它们的风土人情,包括基础设施各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浙江所取得的经验有哪些具有共性,可以供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来借鉴学习呢?

钟真:对,这个我们今年的一号文件里面有16个字,叫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16个字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也是很多地方去学习浙江经验的一个内在的精神内核,因为很多的具体做法其实不太好学,那么这16个字可以很好地去琢磨它,去挖掘它,但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自己的理解,倒是更愿意用8个字来概括,就是说“软硬兼施”,然后“形神兼备”。

中国网:具体来说怎么理解呢?

钟真:什么叫“软硬兼施”呢?“硬”的,就是我们说的水电路气暖这些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软”的就是刚才讲到的养老、医疗、社保等等这样一些公共服务的完善,一定是这两方面来共同推进,这叫“软硬兼施”。

那么什么叫“形神兼备”呢?就是说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都是看得见的,咱们老百姓就是可感可及的。但是它真正的神和真正内在的实质在哪里呢?我想,内在的实质还是我们乡村的这种管理和治理。我们的二十大报告里面也讲,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我想,浙江“千万工程”的一个魂应该是乡村的治理。因为乡村如果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有各方面的生态环境和产业都起来以后,你就会发现,人也多了,项目也多了,事儿也多了,就是各方面的资源要素都汇聚到乡村里头,并且和城市里面有一个很好的互动,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很强大的管理团队或者说治理团队来支撑它。这个要是做不好,很多的事情都不可持续。真正的魂在这个治理。所以,我刚才愿意用8个字来概括,就是“软硬兼施,神形兼备”。

中国网:我们也注意到了,其实从2021年到2024年,一号文件标题的中心词都是关于乡村振兴的,但今年和往年的不同就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很长的状语,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千万工程”,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呢?

钟真:从今年一号文件的标题来看,确实和往年有一些变化。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第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全面”两个字,从放在“推进乡村振兴”前面,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变成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两个字往后挪了一下,其实就有很重要的含义的变化。“全面推进”,过去我们提的时候,那重点是讲我们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力地把这个乡村振兴的工作做好,推进下去,全方位地去促进我们的乡村在五大振兴方面都能够取得很好的这样一个效果。

但是今年是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那意思是,我们的目标是乡村的全面振兴,不是乡村产业的振兴或者某一个方面的振兴。

中国网:其实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钟真:对,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的一号文件可能更加突出目标导向,我们要实现全面的振兴,当然它的前提就是我们要全面地推进。所以这两者有一定的关联度。这是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第二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你刚才讲到的,前面有很长的一串状语。当然,这个状语的核心是“千万工程”。那这个“千万工程”,很多学者和专家也讲,那今年的一号文件是不是给出了我们乡村振兴的路径或者手段,对吧?那确实是,浙江的很多做法,路径、手段有很多,一号文件把这个写到文件里头去甚至写在标题里面,实际上让我们主动地去关联到乡村振兴,应该抓住什么什么样的工具,确实是一些工具和手段。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与其说浙江“千万工程”的这些做法、措施是一些工具和方法,我倒更愿意把它比作——就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乡村振兴的愿景或者说是一个样板。因为现在各地都在推,你刚才说各地的生态系统、农业发展产业,包括风土人情都不一样,每个地方的乡村振兴最后的呈现形式肯定也不是一样的。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至少在浙江,我们已经做得比较成功了,大概是我们心目当中想要的那样一个乡村振兴的状态。所以,你看就放在这里,你们都自己去看,自己去学。至于说你们学不学得好,你们自己的地区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们自己能不能因地制宜,你们能不能久久为功。这个是各地自己能力水平的一个体现,但是样子就放在那里了。所以我想这更多的是一种示范引领。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很多方面的成功都得益于我们这种示范、试验这样一种效应。所以我想,乡村振兴肯定也会从这个示范、引领当中再让全国其他一些地方有个很好的借鉴。

中国网:那您认为,各地在学习“千万工程”的过程当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钟真:首先是因地制宜的问题。因地制宜的前提就是你首先要捋清或摸清自己的家底到底有哪些(东西)?我们的特色在哪里?我们量多的禀赋优势在哪里?在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的基础之上,我们再去看我们能做一些什么。这个是要摸清楚的,而不是一味地说:哎,你看,像浙江它的这个数字化做得好,那我们一定要上数字化。但是有些地方它未必能够很快地数字化,乡村和数字化对接,这是有难度的。

另外要注意的就是,现在乡村发展过程当中,红线也越来越多,不管是生态红线还是用地红线,红线越来越多,很多的生态敏感区或者重点保护的这些地区,整个村子或者整个区域都在红线内,你就没有办法发展。这个时候一些基层干部就说,那我们都在红线内我们就不要发展了,我们最希望政府让我们搬迁,我们搬出红线。但是这其实是一种懈怠的心态。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就是我们为了这个生态去多做工作,然后通过一些方式和途径把总书记讲到的青山绿水转换为我们的金山银山,通过这样的模式和机制来把这个红线内的约束或者缺陷转换为它的优势,这都是可以去做的。所以说还是需要大家以敢试、敢闯、敢为先的一种心态去做这个工作。

还有一个新的变化就是“有力有效”也写进了文件标题里面去。“有力有效”其实是两个方面。“有力”是指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时候要有力度,投入的资源要多,动员的力量要强。那么“有效”,它主要是强调这些资源力量投下去以后,它的效果要能够呈现出来。所以说,“有力”和“有效”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把投入的过程、投入的资源和所取得的效果统筹起来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比较重视怎么有力,怎么把资源调动起来,把乡村振兴的工作做好。但是今年我们从这个文件的标题里看出来,提到“有效”,那就是我们应该在条件和资源有约束的情况下,尤其是财政资金越来越吃紧的情况下,我们要用有限的资源获得乡村振兴更大的这样一个战果。所以我们把“有效”强调出来了,我觉得“有力有效”放在文件里也凸显了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很多的措施也是比较实的。

中国网:我们记得,2023年的一号文件是用了33条具体举措来部署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但今年的一号文件是把工作重点浓缩为六大方面,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呢?

钟真:去年是33条。今年我看了应该是有28条,少了5条,但是涉及的方面倒是都没有减少,有的还是进一步深化了。但是今年的特点就是说,这28条是归纳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还有“两个强化”。如果大家愿意的话,我再重复一下,“两个确保”是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个我想是底线,一个是吃饭问题,一个是我们返贫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底线。我们整个收入分布里面那个“底”一定是要兜住的,所以一个饭碗问题,一个是底线兜底的问题。

“三个提升”,一个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水平,还有一个是乡村建设的水平,还有一个乡村治理的水平。这三个方面,过去在历年的一号文件里都有大量的部署,今年相当于把它们组合成一套“组合拳”,就是三个篇章连续地放到一号文件里面去。我想肯定从中央和国家这个层面来看,这三个事情是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系统,所以应该是“三位一体”地来看待这三个方面的事情。这里头的内容和需要做的工作就多了,或者说大多数乡村振兴的工作可能都在这三个水平的提升里面。

中国网:这“三个提升”的重要性为什么如此之重?它们三者之间有怎样一个关联?

钟真:因为我们过去讲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还有我们的文化振兴,其实概括起来就是这三个水平的提升。

首先就是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相当于我们乡土特色的产业,还有我们的粮棉油糖,还有我们的瓜菜果肉蛋奶各方面食物的供应,还有加工、流通、营销等等这一系列的产业,能够为我们的农村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和创业的岗位。所以,它是决定经济基础的一个方面,有了这个经济基础,后面乡村建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有了底气和支撑。

那么乡村建设就是第二个方面,乡村建设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软硬都有,现在我们讲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过去那种刷刷墙,修修路那种。现在的乡村建设内容就相对比较宽泛了,除了基础设施——水电路气暖,还有信息化网络,包括物流体系等等。这一系列的硬件基础设施上去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乡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尤其是养老,特别是与“老”和“幼”相关的这样公共服务,现在也是我们乡村建设里面特别重要的方面。还有就是我们农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这一系列的这样一个工作吧,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乡村建设里面要做的工作。这些乡村建设的工作才是一号文件里面讲的老百姓可感可及最多的一个领域。

第三个就是治理,就是我刚才讲的治理是魂,治理是它内在的一个动力,而且是一个稳定的抓手。我想治理要好了,这个地区它哪怕资源再贫乏,它的区位再差,它总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会。特别是我们去看浙江、江苏、广东这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你去看,这些发展得好的村庄,我们不要光去羡慕它的产业发展得怎么怎么好,它的景观、绿化做得多么多么好,关键在于它的村庄里面的集体,村镇的这样一些管理和治理的一些模式,它到底有多优秀。这个肯定是匹配在一起,逃不掉的。

中国网:刚才你也提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今年也提到了粮食安全问题,有哪些新的举措呢?包括我们的粮食安全在当下又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钟真:粮食是年年提的,今年依然在一号文件里是首提的一个方面,而且今年保障粮食安全第一个大的部分里面,我想涉及、部署了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应该说是今年一号文件里面部署的内容措施最多的一个方面,所以可想而知,粮食在我们国家的战略当中是,依然是非常重要、毫不动摇的。

那么今年在粮食方面有一些新的提法或新的一些举措,传统的举措或者去年甚至历年都提到的,当然也依然在继续地推进。比较新的,我们讲到要把农资的价格上涨和我们粮食的补贴挂起钩来,建立动态的补贴机制。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年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得比较快,而且好像是没有下跌过。但是我们的粮食价格不一样,粮食价格总体上是保持稳定的状态,略有上涨,但总体是保持稳定的状态。尤其我们三大主粮很多年都是国家保护价收购的。前两年,尤其像玉米,是已经放开市场化价格的机制了,所以它的价格一下子就跌下来了,尤其是在前两年。跌下来以后,那老百姓的收益,尤其是种玉米的粮农会有收入下降的这样一个压力。但是农业生产资料可没有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依然在稳定地上涨。所以很多年来,我们的粮食价格,甚至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涨价的速度都没有追过农业生产资料上涨的速度。所以,我们农民的收入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从事种植业的农民,那肯定他的收益会受到影响。所以,今年我们的补贴要和这个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去挂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举措。

还有一个新的举措,就是说宏观上它要让粮食的产销区有一个横向的利益补偿机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宏观调控的策略,就是说我们很多的农业大省,特别是粮食大省,像河南、黑龙江这些大省,它长期就是为我们国家提供最基本的粮食保障。东北是水稻,华北是小麦,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粮食。这一些粮食主产区,尤其是粮食大省,它常年就是雷打不动地为我们国家提供这样一个粮食安全保障,那凭什么?凭什么它们就是种粮食的,而其它的省份就可以去发展经济,你去搞开发区,去搞工业开发区,为什么?

这其实是一种区域上的不公平。当然,好在我们是党领导下,需要有一个总体的部署和安排。所以,多少年来,这一些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它们实际上是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甚至是牺牲的。这就需要让经济发达,尤其工业和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来反哺这样一些粮食大省或粮食主产区。这也是按照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通过区域调节和补偿,来做到的这样一个事情。我想这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一个重大的粮食政策。

还有比较新的一个提法是“大农业观”。我记得去年在这里接受采访的时候,我讲去年的一号文件重点提出了“大食物观”,今年在“大食物观”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大农业观”,你想“大食物观”和“大农业观”哪个大?那肯定是“大农业观”大。

中国网:“大农业观”范围更大一些。

钟真:对,为什么会这样提呢?我想一方面确实我们的食物供给体系更加多元化,这是去年一号文件已经开始提了的,所以我们各地都在进军山水林田湖草沙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去拓展我们的食物来源。但是你想我们的食物来源是多样化的,立体化的,但是我们支撑这个食物来源,包括这些多样化食物的生产、多样化食物的供给、多样化食物的流通,以及多样化食物的营销,以及我们多样化食物的产业政策,都需要更大的更系统的农业观来支撑它。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里面也提到,我们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的“大农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当然了,这个“大农业观”也不是今年的一号文件首提的,总书记在很早——90年代就提过“大农业”这样的提法,后来(2015年以后)这个提法也慢慢地进入到中央的中国话语体系当中,这两年慢慢地就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今年专门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这两个观都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去了。

我想今后我们的农业发展,我们的农业强国建设可能不再仅仅聚焦于土地,不再仅仅聚焦于我们传统的种植养殖,应该是一体化的,甚至是向二产、三产去迈进的这样一个现代化大农业的观念。所以我想,今后的农业强国一定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和其他一些强国建设高度融合的一个方面。

中国网: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其实一个很大的愿景就是能够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也注意到,文件中也提到了,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那么您认为,让农民口袋里面有钱,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是什么呢?

钟真: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我们老百姓的收入由四个方面构成:一个是经营性收入,一个是工资性收入,还有一个是转移性收入,还有一个是财产性收入。那你想,对于农民来讲,这四个方面的收入里头,现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排在了农民收入里头的第一大收入,它是超过了经营性收入的。但是你想,工资性收入说白了就是打工的收入、上班的收入。那上班的收入或者打工的收入,它主要依托的是农民什么样的资源?那就是他的劳动力,是通过劳动力换取他的劳动报酬。那就和我们其他的,比如城镇里面的人员是一样的,就是和我们厂里的职工是一样的,就是劳动力获得的收入。他的创造力呢?他的能力呢?他的企业家才能呢?有没有可能得到更好的一个经济回报呢?所以,在这个方面,我想工资性的收入是保障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想接下来更重要的,或者说你刚才说的那个切入点,农民增收举措里面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应该还是回归到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当中去。

经营性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的经营性收入,还有一个是非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我们来看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我们过去讲农民们主要是搞农业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讲,确实也是他们一个重要的收入,要不然是他们种植、养殖,搞传统的这样一些经营。这些经营,他们信手拈来,也很熟悉。而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民老了,他干不动了。你让他去种田,去养殖,尤其大田的生产,他干不动了,也干不了,也干不好,想干也有心无力。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让他们在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获益呢?这需要我们去开展一些社会化的分工,我们讲社会化的一些服务,让那些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比如我们讲要发展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比如说耕种收的机械化作业的服务,你农民不是种不了了吗?我机械作业队来给你服务啊。

中国网:交给专业的人。

钟真:对,我的这个服务公司,我的农机合作社来给你服务,收钱嘛,你自己干可能很辛苦,也不见得能干好,我现在给你又快又好地做完,你就支付一点费用就行了。那这样的话,农民也获益了,那些作业的这样一个主体也获益了。一定程度上,这些作业的主体和种粮的农民或者种粮的这些大户,他们本身都是农民,他们都有一个很好的收入。对于那个提供服务的那些主体来讲,他们是就业或者是创业,他们买了机器给人家作业,大家都得益。

所以在这个方面,农业的经营我们要多样化,我们要社会化的一个分工,然后开展一些服务。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或者说是一个切入点。

那么在非农的经营方面,农民进入到非农行业的渠道就更多了,除了远距离的打工之外,本地随着乡村振兴越来越深入地推进,就业的岗位也越来越多,包括我刚才说的,开展服务以后,合作社也好,乡村加工企业也好,还有我们的大户,他会雇一些相关的农业作业的人员,这也是在地化的就业。

另外一个就是创业,现在乡村的“双创”也是如火如荼,特别是电商的直播、农产品的直播带货等等,这些相关的工作也是有就业和创业的空间的,包括给人家清洗、打包、搬运,还有运输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有很多的就业方向的。

当然,你要是直接去经营这些,你自己这个买卖是农民自己搞起来的,那就是创业了。所以我想这个创业慢慢会向二产、三产(增加),越来越多。所以,农业的经营性收入和非农的经营性收入如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提升,那么我想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肯定会慢慢地上来。这个是活水,经营性收入是活水。

中国网:这其实是未来的一个比较有潜力的增长点的所在?

钟真:对,它未来的空间所在,我倒是觉得可能还是应该回归到经营性收入上来。

中国网:很多网友都注意到,今年的一号文件没有单独提城镇化建设,那么您怎么看这种变化呢?

钟真:实际上不是不提城镇化了,而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来提城镇化,就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讲的乡村振兴一定程度也包括了城镇的发展和振兴。因为你想,在县域里面,甚至是全国层面上来看,除了城市和城镇这样一些建成区之外,我们大多数的国土面积都是乡村,在县域里头更是这样。所以,中央讲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县域,就是在县里面,你想最多就是一个县城,大概若干个中心城镇或者说一些小城镇,这些加起来也没有多少地盘,对吧?

中国网:对,应该是比较少的。

钟真:更广大的地方还是乡村,所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肯定也是我们城乡融合的一个主战场,县域是城乡融合的主战场。今年的一号文件里面非常有意思,我们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这个过程当中,今年强调的是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中国网:为什么强调这一点?

钟真:主战场在县域,对于这个县域各方面的乡村建设部署了很多的工作,但最后大家就会发现,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它有一个司令部或有一个中转站或者叫枢纽,就在县城;还有很多的重要节点在中心城镇或者发展得好的中心村,当然主要是在城镇和县城。这是重要的节点,因为它的集聚性比较强。比如我们的自来水供水网络,县城肯定是自来水公司所在地;它的污水处理厂、加工厂肯定都在县城。当然,变电站可能是在城郊,但是也是和县城(距离)不会太远的一个地方。其他的比如说交通枢纽、医疗、卫生,包括我们现在的学校,就是教育,基本上都在向城区或者镇区集中。那你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它的核心枢纽就在这些县城或者说是城镇当中。所以,它们是一个重要的辐射圆,要把县城的承载能力做起来,把治理能力给做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这是核心所在?

钟真:对,这是核心所在。尤其是县城,有两个优势,第一个优势是,我刚才讲的,它是一个行政中心,它是一个辐射的中心,它可以有很多的治理和管理的经验。而我们的农村里头,过去没有那么多需要像城市里面那样去管理、治理的事情,但慢慢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很多乡村的居住越来越城市化,也是有一个社区化的趋势在里头的。你去浙江、江苏这些先进地区的农村去看,农民也都是社区化的管理,社区都有物业、保洁,甚至是家政,都有的。所以说,农民也想要生活便利,生活现代化。这个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慢慢地会和城市接轨,那这样的话,社会的管理和治理也需要城里的那套治理方式和治理经验来运用到农村里头来,所以县城有这样一个经验输出的功能。

另外一个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城市里面有很多的人,有很多的人才,特别是有助于这个社会管理和乡村治理的人才。尽管他们可能主要的工作或者生活地在城镇或者在县城,但是这些人可能老家就在周边农村里头,当然也有可能是外来的。这些人才是完完全全可以充实到乡村一线各个领域、各个治理界面上去的这样一些可用的人才,包括一些退休的干部、退休的老师,甚至是年轻一点的有企业家才能、管理才能的年轻人,也都是可以充实到我们乡村治理当中去的。你想有了人,那我们的乡村治理就可以搞得更好。所以,很多地方现在也在不断地吸纳这些在县城的这样一些人才加入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队伍当中去,这就是常常被称为“乡贤”的人。

中国网:那一号文件除了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您认为还有哪些亮点?

钟真:亮点还是蛮多的,大的亮点有很多,小的亮点也有不少。我倒是更愿意说一说这些相对比较小一些的亮点,比如说我们农业生产当中,尤其保障粮食安全里面,我们要“挖掘粮食机收减损潜力”。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农民尤其是在粮食生产过程当中,都大量地购买农机作业的服务,或者他自己买了机器自己去作业。只要是能机械化,能替代人工的,我想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当中基本上都已经机械化了,因为我们的机械化率已经在70%以上了,尤其种植业里头,70%以上的劳动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了。所以,大量的机械在田间地头作业,尤其是在大田的粮食生产过程当中。

但问题是,机器作业,它撒在地上,浪费在地上,浪费在烘干过程当中、储运过程当中的粮食会比较多。所以,今年专门在一号文件里面提出来,要深挖机械化粮食生产过程当中的粮食减损的这样一个潜力,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增加粮食保障的一个提法吧。

还有就是在乡村建设方面,提到在农村要部署和推进新能源充电换电这样的设施设备的系统。

中国网:这也是非常细节化的一个举措。

钟真:对,你看现在马上春节了,大家都要返乡,平时如果我们去郊区旅游,去农村观光,尤其马上春天来的时候,我们去踏青什么的,所以农村里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也是越来越火爆的。但是一到村里面,开着新能源车去的,回不来了,没地方充电。这个就很麻烦。这确实是老百姓可感可及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我想接下来,如果在农村里头能够有比较合理的新能源充电、换电设施的设置,我想农村里的新能源汽车也会越来越多,也是环保嘛,我们乡村的环境肯定会更好。

这是在乡村建设方面的一些亮点。那么在前面我们讲到的产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比较新的亮点,我自己认为,就是冷链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冷链的建设,我们农业发展里头尤其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当中一个明显的短板。因为我们国家地域比较大,现在食物的供给,很多的产品都是一个逆天的状态。什么叫“逆天”的状态呢?就是我们的粮食是“北粮南运”,我们的牛奶是“北奶南运”。运的是常温奶,超高温的灭菌奶。

这就跟我们长期以来的冷链设施是有关系的。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冷链设施设备以及冷链物流的建设是很滞后的。冷链设施的滞后导致我们很多的生鲜农产品——你没办法,就走不出远门,要不然就像常温奶一样,你就超高温灭菌了,反正你就真空包装了。就是我们冷链设施的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民的食物消费品位的上限。因为生鲜食品,包括我们在抖音、京东上买的生鲜食品,比如海里面的海产品,刚上来就给你冷冻,第二天就到你餐桌上了。还有现在的车厘子、草莓等等,这些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能够让城市里面的消费者能够尽快地享用到高品质的生鲜农产品,重要的一个支撑就是冷链设备。

中央一号文件都已经提出来了,我想接下来政府会有很多引导和鼓励的措施。要区分或者识别好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冷链设施的需要,这样的话政府在引导、支持的过程当中才能用更少的财政资金来撬动更大的冷链设施建设。所以,冷链也是今年比较好的一个新的亮点吧。

中国网:您刚才也介绍到了,一号文件其实有很多细节性的非常具体的举措,可以说这些举措从实际出发,真正地做到了惠民生暖民心,也让农民在未来的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钟真:是的。我想通过今年一号文件这样一些系统性的部署,特别是大量让老百姓可感可及的这样一些具体的措施,我想我们的乡村肯定能够在未来实现和谐美丽的这样一个状态,然后真正实现我们讲的“和美乡村”。

中国网:好,谢谢钟院长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读。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刘凯;后期:刘凯;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

来源:中国网

0 阅读:0

风风新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