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开始,高端技术的研发就总是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握在手中。
一步慢步步慢,正是因为初期的落后,才导致如今我国有很多东西都被“卡脖子”。
但30年河东30年河西,如今新能源体系的崛起,也终于是轮到咱们做一次“庄”了。
曾几何时,欧盟一些国家对咱们的国产汽车可是下了“死手”;
而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崛起后,那么曾经这些外国的老牌车企在咱们这处境又会如何呢?
一、欧盟围堵,封锁还是自救?这两年中国电动汽车就像坐上火箭蹭蹭在全球窜行,欧盟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大的压力。
欧洲自上世纪以来,重工业就很发达,在此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汽车产业无疑也是“领跑者”地位。
早两年国民一聊汽车牌子,口碑最好的还得是德国的宝马、奔驰和大众这些品牌。
而国产汽车作为一个后起之秀,这两年的成绩绝对让欧洲的友商们汗颜。
国产汽车品牌,诸如比亚迪、蔚来、小鹏以及今年的小米等;
技术创新、价格优势,口碑爆棚,在国内抢份额,甚至在欧洲市场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面对中国电动车的猛烈攻势,欧盟也没有坐以待毙。
相反,他们也迅速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围堵”政策。
首先欧盟开始对中国电动车进行更加严格的进口限制,要求它们必须符合更加苛刻的环保标准。
表面上看是为了环保考虑,实际上却是一种贸易壁垒,目的是减少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的机会。
不光进口限制,欧盟还对中国电动车收更高的税,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削弱。
这件事闹的甚嚣尘上,关税加了不是一两个,一加就加到了17.4%-37.6%。有人估计可能中国这边的企业要损失几十亿收入。
还有报道显示,欧盟甚至计划出台针对电动汽车补贴的政策,专门针对本土企业。
意思是通过政府的补贴来扶持欧洲的电动车产业,来应对这种强大的竞争压力。
这个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车在欧洲市场的扩张,还给欧洲电车企业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问题是欧盟的围堵政策真能奏效吗?
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欧盟的“围堵”政策让中国政府和企业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但中国并没有坐视不理。
咱们也开始对欧洲制造的电动车实施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
要求它们在技术、安全性和环保方面达到更高的标准。
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欧洲电动车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还迫使它们在研究电动车的成本上和市场切磋上付出更多。
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一些非常大手笔的补贴政策,对本土的电动车尽力扶持,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
因为在中国市场,如果是购买电动车的话,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税收优惠;
价格相对就降下来了,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买得起。
相比之下,欧洲的电动车就在中国市场上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压力,逐渐失去了与中国本土品牌竞争的能力。
欧美品牌宝马和大众的新能源汽车,他们的购车政策和买油车的差不多,甚至还高一些。
而且相较之下,国产车还具有一个杀手锏,叫做“产业链”。
打个比方,就像海底捞,他把所有的火锅食材的供应商全部聚集起来了;
把最好的菜打到最低的价,他可以靠供应链无敌了。
这种在做饭方面的智慧,也体现到了新能源汽车上,因为本来电动车就是一个需要“添油加醋”的行业。
锂电池的生产、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了完整的链条。
这就意味着,即便欧盟想要通过限制中国电动车来保护自己的市场,它就不得不依赖中国生产的核心部件。
这种互相依赖的局面,使得欧盟的围堵政策显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那么为什么电动汽车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呢?
三、魅力四射电动车,怎么都抢这块蛋糕?电动汽车不仅是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还是各国争夺绿色能源话语权的关键。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以减少碳排放,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动汽车被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救星”,自然成为了各国争夺的“香饽饽”。
电动汽车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具备非常显著的环保优势。
燃油车为什么一直被诟病,因为污染,或者说车子只会越来越多,环保就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电动车就没有那个问题,现在全球又在推行碳中和目标,就是减少碳排放。
所以电车就自然成为了实现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
电动车从很多方面符合了环保的定义,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也一定是更加环保的;
石油燃烧毕竟会产生过多的废物,哪怕不是油车,是工业生产,这种污染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从工业方面来说,石油正在慢慢退出舞台,电力准备接下来的历史中发挥作用。
并且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相比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更多集中在软件控制、电池管理和自动驾驶等高科技领域。
例如,中国的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不仅在汽车制造上取得了突破,还在电池技术上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
除此之外电动汽车行业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从原材料的采集、到电池的生产再到整车的制造,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其实纵观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电动汽车产业,试图在这个新兴领域中抢占先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动汽车成为了各国争夺的焦点,甚至引发了一场场激烈的经济战。
说起来,这块大蛋糕背后有这么大的意义,当然也就会有各方争抢的现象存在了。
但这种争抢已经上升到了什么层面呢?
四、贸易的深处从欧盟的“围堵”,到中国对欧盟制造的电动车采取的反制措施;
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一场汽车市场的竞争,更是经济贸易背后深层次的博弈。
随着经济的不断融合,单纯依赖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已经无法支撑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所以各国都在寻找扩大市场份额的方法,而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自然成为了各国的必争之地。
事实上这种经济贸易之间的斗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回看历史,各国在面对新兴技术和产业时,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20世纪初期,美国和欧洲在汽车产业上的竞争,就曾引发过类似的摩擦。
而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种竞争和摩擦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对于中国来说,电动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更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未来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尽管中国目前已经占到了一席之位,但很难说这种趋势会不会持续下去。
大家也看到了,面对国产车的崛起,欧盟采取的措施实在不小。
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不仅仅是中欧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挑战。
在这个全球化的市场中,谁能够掌握核心技术;
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环保、高效、智能化的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国家实力和科技创新的较量。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围堵政策,实际上揭示了目前汽车和电池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电动车凭借技术和市场优势,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而欧盟则试图通过政策手段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
这场中欧之间的电动车之争,书写了全球新能源的改变之笔。
在未来的电动车市场上,谁能最终坐庄,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大家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