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武宗朱厚照刚刚西巡回宫,便又打算南巡,而且有周游天下的打算。作为一国之君理应坐朝理政,而朱厚照不仅不上朝,整日不是待在豹房就是想外出游玩。皇上如此,自然会引起群臣不满,朝臣们都劝说武宗不要如此任性。
与此同时,宁王朱宸濠以“皇上荒唐无道”为由,于六月十四在南昌起兵。
朱宸濠与朱厚照
很快便召集十万人马,并且由宁王朱宸濠亲自率兵沿江东下,很快便攻破九江、南康、安庆等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南京。
汀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得知朱宸濠叛乱的消息,随即便举兵勤王,迅速在各地召集人马征讨朱宸濠,并且在七月二十日率兵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朱宸濠得知后便回援南昌,结果二十四在南昌东北部黄家渡遇到王守仁的大军,仅仅两天的时间,率领十万大军的朱宸濠兵败,王守仁活捉朱宸濠以及家人。
这便是明朝中期的“宸濠之乱”
武宗朱厚照荒唐无道,为何其他的藩王不起兵造反呢?
唯独只有宁王朱宸濠。
世人对朱宸濠的评价都很低:轻佻且没有威严,而且在自己的封地南昌巧取豪夺,欺压百姓;甚至自己还养了一群强盗;宁王藩地的百姓对朱宸濠都是敢怒不敢言。
如此一人,又怎么会心存正义因为武宗朱厚照的荒唐而起兵呢?
只能说朱宸濠是一个人非常有野心的人,而且从多年前便开始密谋夺取皇位,正德二年朱宸濠便贿赂武宗身边的大太监钱宁、刘瑾等人,将自己已经撤掉的护卫恢复,而且从此时开始便开始养一群强盗,除掉自己看不顺眼的藩地官员以及百姓;甚至直接抢夺当地富商的田产、家产。
甚至朱宸濠还想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无后的武宗,如此将皇位传给自己亲生的儿子。
只不过武宗并没有答应,一直到正德十四年,朱宸濠在一番准备后直接起兵。只不过惜“宸濠之乱”仅仅维持了43天,朱宸濠便被王守仁活捉。
朱宸濠被武宗下旨诛杀,自此以后大明王朝便不再有宁王一藩。
其实朱宸濠之所以从承袭宁王爵位以来便密谋夺取皇位,跟他的高祖、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代宁王朱权有关系。朱权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言:
别忘了我们宁藩的耻辱,我的后世子孙也要记得;若有机会一定要报仇 ,要不然我不能瞑目
正是因为第一代宁王朱权的遗言,让几代宁王都在韬光养晦,密谋造反;终于到了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之时,遇到了荒唐无道的武宗朱厚照,有了起兵的理由;但朱宸濠并不得人心,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朱宸濠为何起兵失败,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大明王朝第一代宁王(宁献王)朱权,心里究竟有多大的委屈,临死之前都忘不了“奇耻大辱”?
朱权
01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生母为杨妃,洪武十年出生。根据《朱权传》的记载:朱权长得非常俊美白皙,而且非常聪慧,朱权将自己称之为大明王朝的“奇士”。朱权从小便博览群书,还擅长道家学说,尤其对经史研究颇深。
生而神姿朗秀,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
儿子如此聪明好学,朱元璋自然喜欢。
洪武二十四年,这是朱元璋在位31年最后一次册封藩王,这一次朱元璋共册封了10位藩王,其中之一便是朱权,朱元璋将其封为宁王,藩地在大宁。
大宁位居喜峰口外,位置十分特殊:
自周朝秦朝汉朝以来,只要是朝廷想要出兵北伐,只有三个通道。第一道便是从东北出发,经过北平、渔阳等地,从卢龙塞出关,直接到匈奴的左边。如此朱元璋便在洪武十九年,让大将军冯胜率兵征讨盘踞东北的元将纳哈出,纳哈出归降大明后,朱元璋便在大宁的诸个关隘上分兵把守。
明初藩王布局
洪武二十四年,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获全胜,北元的残余势力几乎被消灭殆尽,收服了一大批的降人,朱元璋将他们安置在了大宁都司。
但是归降大明王朝的元朝官员,比如丞相咬住、左丞相失烈门、辽王阿扎失里等人一一背叛大明,朱元璋为此在东北一带设置了四位藩王震慑:
辽王朱植(广宁)
沈王朱模(潞州)
韩王朱松(辽东开原)
宁王朱权(大宁)
朱权13岁被封宁王,15岁便前往藩地大宁就藩。
大宁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大明位居喜峰口外,东边便是辽东地区(满清崛起的地方),而西边则是宣府,可以说是重镇。朱元璋能将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朱权来镇守,便可看得出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看重与认可。
而且为了能够让朱权镇守住大宁,朱元璋不仅给了朱权八万兵,而且还给了朱权一支其他藩王都没有蒙古骑兵。这支骑兵全部都是归降大明的蒙古人组成,骁勇善战,被称之为“朵颜三卫”。而这支朵颜三卫多次跟随朱权出征,立下不少战功。
朵颜三卫
而朱权确实没有辜负父皇对自己的期望,成为一位不仅骁勇而且善谋的大将。
世人是这样评价朱权的: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燕王朱棣善战,而宁王朱权善用谋略。
燕王朱棣便是后来的明成祖,夺了侄儿的皇位,登基称帝。而宁王朱权不仅能够与篡位的朱棣相提并论,而且还“善谋”,便可见世人对朱权的评价有多高。
也正因为如此,在建文帝登基后,朱权成为朱棣忽悠一起造反的第一人,并且朱棣承诺事成之后,二人平分天下。
朱权“心思单纯”地相信了四哥朱棣,却没想到不仅四哥忽悠了自己,就连自己的侄儿与侄孙都“对不起”朱权,让朱权死不瞑目;深受奇耻大辱的朱权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记住宁藩的耻辱,若有机会一定要将朱棣子孙后代的皇位推翻,由宁藩的后代继承皇位。
朱权
朱棣及其子、孙究竟做了什么,让朱权如此痛恨呢?
02洪武三十一年,在位31年之久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原本朱元璋是打算让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继承皇位,但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于南京;失去嫡长子后,朱元璋并没有从其他的儿子中选择一位为新的太子,而是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病逝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刚登基便让身边的心腹大臣齐泰与黄子澄商量撤藩的事情,紧接着周王、楚王、齐王等五位藩王被废为庶人,要么流放蛮荒之地,要么软禁与南京。朱棣并不想做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所以便在谋士姚广孝的建议下,起兵造反。
这便是在明朝初期,持续了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后,建文帝便让老将耿炳文挂帅征讨燕军;
燕军与南军的首次对战,耿炳文战败,于是便打算采取困守燕军的策略,毕竟南军的背后是整个朝廷,自然打得起消耗战;而燕王便不同了。
耿炳文
但是在黄子澄的建议下,建文帝让“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代替耿炳文,率领50万大军征讨燕王。李景隆挂帅让朱棣非常高兴,朱棣很了解李景隆并非将帅之才;但是李景隆麾下的50万大军并不容朱棣小觑。
朱棣很清楚燕王的弱点在哪儿:缺兵少粮,必须要快速招兵买马才可以。
对于朱棣而言最快的办法,便是找一位兵强马壮、还未被削藩的藩王助自己一臂之力。
而距离北平比较近的大宁便是朱棣最好的选择,而且朱棣看中宁王朱权手里的那支蒙古骑兵—朵颜三卫。所以朱棣便将坚守北平的任务交给了世子朱高炽,而自己带着带兵前往宁藩。朱棣是这样对将士们说的:
在我巡视北塞时,看到大宁的将士们十分彪悍;若是我能得到大宁,再将辽东截断,让大宁的那支蒙古骑兵助我,必定大事可成。
建文帝
建文帝自然也担心宁王朱权会帮助朱棣,所以便下旨召宁王朱权回京,实际上建文帝并非想与叔叔朱权叙叔侄之情,而是打算撤掉宁藩。朱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所以并没有即刻启程前往南京,建文元年七月,杜度陈亨、指挥使卜万等人率领大宁的兵马,攻占遵化。两个月后,江阴侯吴高进开始攻打北平,朱棣大败江阴侯。紧接着便抄小路前往宁王朱权所在的大宁,并且告诉朱权:自己是来求救的。
朱权相信了四哥的话,便邀请四哥入城。不过只允许四哥单人单骑入城,朱棣见到十七弟朱权便痛哭流涕,说自己起兵当真是被逼的,并且希望十七弟能够帮自己上一份奏折向皇上谢罪。朱权不仅相信了四哥,并且让四哥在城中居住多日。
只是让朱权没想到过的是,四哥的精锐已经埋伏在大宁城内,而且燕军也在悄悄入城,并且在朱棣的指使下,将宁藩的三护卫以及朵颜三卫收买。
居住多日后朱棣便主动提出离开大宁回北平,朱权将四哥送到城外,结果在郊外宁藩的三护卫以及朵颜三卫一起背叛朱权,并且将朱权以及宁王王妃、世子等人带回了北平。
就这样,大宁成了一座空城,而宁王朱权也不得不同朱棣一起起兵。
朱权到了北平以后,经常为朱棣草拟檄文;还为朱棣出谋划策。
朱棣便承诺十七弟:事成后,二人平分天下。
朱权与朱棣并排而坐
靖难之役历经四年,朱棣率领燕军攻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一种说法是死在了大火之中);靖难成功的朱棣随即便在南京称帝。
03称帝的朱棣丝毫没有没有“平分天下”的意思,朱权也很清楚,既然朱棣已经称帝,在想要提平分天下便是“不识趣”,所以朱权即便是心里委屈也并没有再提及。
不过朱权还是对四哥抱了一丝希望,希望四哥能看在自己帮助他一起靖难的份上,给自己换一个富庶一些的封地安享晚年。然而朱棣再次让朱权失望:
朱权主动向朱棣提出更改封地的事情,一开始提出要去苏州;
朱棣直接拒绝:苏州属于京畿,苏州给你做封地不合适。
朱权便退一步,要去钱塘,但是朱棣说:父皇一开始将钱塘封为五弟,但最终也没有让五弟前去钱塘;建文帝无道,将钱塘封给自己的弟弟,但是其弟没来得及享受;十七弟可以在建宁、重庆、东昌这几个地方选一个,都很不错。
朱权见称帝的朱棣并不想让自己选择封地,所以便不再“强求”。
永乐二年,因大宁在靖难之役后民生凋敝,所以朱棣便将朱权改封为南昌。
新的宁王府是原来布政司的府邸,朱棣并未为十七弟整修宁王府,规模毫无变化;朱权虽不情愿,但是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只能前往南昌。
04朱权带着一家老小前往南昌后不久,便有人向朱棣告发:宁王朱权用巫术害人,而且还说别人的坏话。朱棣即刻派人前去调查,但是并没有查出实证,只好作罢。
了解朱棣的都知道:朱棣登基后也削藩,只不过他吸取建文帝削藩失败的教训,暗中削藩。
循序渐进削掉一些对自己的皇权有威胁的藩王,宁王朱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藩王之位,也为了不让朱棣抓住把柄,朱权并开始韬光养晦,整日沉浸在弹琴读书当中。而就是在朱棣的“逼迫”下,让朱权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颇高:
朱权在道教方面的修养极高,拜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为师,沉浸与研究道家学说。并且在南昌的郊外修建道观,朱棣得知朱权不问藩务,一心研究道义,按理说朱棣应当会怪罪朱权“不务正业”;然而朱棣并未如此,甚至还赏赐了朱权一块匾额“南极长生宫”。
朱棣此举其实目的很明显:他并不希望“善谋”的朱权过问朝政,朱权越是“不务正业”,便更加让朱棣放心。
朱权在道教研究方面也确实有所成就,著成了《至道太清玉册》。
除此之外,朱权在星历、医术、卜卦、黄老之术、戏曲、经史等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著有《汉唐秘史》等十多种典籍;
在杂剧方面,著有《大罗天》等;
在古琴方面,便有曲谱《神奇秘谱》等;
在茶道方面,有《茶谱》一书记载自己对茶文化的经验以及体会;
在戏曲方面,有《太和正音谱》等著作。
朱权的很多著作都流于后世,不得不承认朱权是一位实实在在文武双全之人,既能上马杀敌立功,又能在文学方面有颇多成就。只可惜永乐一朝,他就藩南昌,再无上战场杀敌的机会;当然像朱权这样骁勇善战之人,朱棣自然也不敢用。
若是朱权手握重兵,会不会起兵造反呢?
正是因为朱权韬光养晦,不问藩务,安然度过了永乐一朝。
朱棣病逝后,皇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史称明仁宗。
新帝继位,朱权又有了改换封地的希望,所以便上疏侄儿,说南昌并非自己的藩地。
朱高炽这样回复叔叔:叔父从先帝那里受封南昌已经二十多年了,南昌不是叔叔藩地,又是什么呢?
就这样仁宗的继位,也没能让朱权改换封地。
仁宗是陪着父皇朱棣一起靖难过来的,很清楚叔叔朱权的能力,又怎么会不忌惮呢?
仁宗仅在皇位上10个月的时间便病逝了,仁宗的嫡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史称明宣宗。
侄孙继承皇位后,宣德三年朱权上奏折,希望侄孙能够将那些靠近南昌城的田地赏赐给他。
宣德四年,朱权对宗室确定等级出言议论。
宣宗对此非常不满,朱权不得不上书请罪。此时的朱权已经年老,是朱瞻基祖父这一辈中为数不多尚且活在世上的,自然想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朱权便整日跟一些饱学之士来往,来寄托自己的志向。
正统十三年,71岁高龄的朱权病逝。
结语因朱权病逝时期嫡长子朱盘烒早已病逝,因此由朱权嫡长孙朱奠培承袭宁王之位,将其父朱盘烒追封为宁惠王。
正统十四年朱奠培承袭宁王之位,弘治四年朱奠培病逝,其庶长子朱觐钧承袭宁王之位。
弘治十年朱觐钧病逝,两年后其子朱宸濠继承宁王之位。
历经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八朝皇帝后,朝廷对宁王一脉的戒心越来越小;而武宗朱厚照荒淫无度,更加给了第四代宁王朱宸濠起兵的借口与理由,只可惜朱宸濠空有野心,并没有朱棣的实力与谋略,宸濠之乱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对于朱权而言,从相信朱棣,将朱棣放入城内开始,便注定了自己的结局。向来“一山不容二虎”,若朱棣当真靖难成功,又怎么会与朱权平分天下呢?
正因为相信了朱棣,也注定了他内心的悲剧。
好在朱权在朱棣登基后,及时韬光养晦,才保全了自身以及全家人的性命。
也正是在韬光养晦的时候,在文学、道教等各个方面颇有研究,也算是成就了另一个自己。只是朱权至死都没有放下自己对朱棣的怨恨,致使宁藩只传了四次,在武宗一朝时彻底被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