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
B.弑,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在古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文中指厉公被臣子诛杀。
C.惧,文中是警惕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意思不同。
D.按剑,指用手抚剑,是准备击剑之势,与《鸿门宴》“按剑而跽”的“按剑”意思一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古代的纪时方式,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B.止,指停止,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止”用法不同。
C.趣,指立即、立刻,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词义不同。
D.几,指几乎,差一点,与《登泰山记》“乙不可登”中的“几”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意为亲附,与“与赢而不助五国”的“与”意思相同。
B.“负”,意为依仗,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
C.“区区”,意为小、少,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
D.“见”,表示第一人称“我”,与“信而见疑”的“见”用法不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现在所说的“社会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
B.忽,指快速、迅速,与《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词义相同。
C.堂,指正屋。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
D.特,指特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不同。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文中指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的“幸”意思相同。
B.引,文中是援引之意,与班固的《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夺,文中指抢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字意思相同。
D.亡,文中指使……灭亡,与贾谊的《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一句的“亡”意思不相同。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孙权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
B.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述了他的形象
C.举,这里指拿、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不同。
D.诚,这里指如果,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不同。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驾,字面意为车驾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讳辞,“驾崩”一词与其意思相同。
B.遽,意为急忙、马上,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义相同。
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纪日,古人以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来纪日,六十次一循环。
D.顾,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中的“顾”意义相同。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积聚,此处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
B.夜,此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乘着夜色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
C.顾,回头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对处境存在不安全感。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中“顾”用法不一致。
D.被,遭受,遭遇。与《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
11.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文中专指注书,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十六诵诗书”的“书”意思相同。B.瞋目,指发怒而睁大眼睛。与成语“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
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如文中的孟子、诸子、季子等。
D.况,指说明,与《赤壁赋》中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况”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文中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B.譬如破竹,指进攻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今演化为成语“势如破竹”。
C.造,文中指去、到,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造”意思不同。
D.间,文中指离间,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同。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指“舍弃、抛弃”,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遗”词义相同。
B.耻,指“以……为耻”,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
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D.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与现在所说的“祖孙三代”并不一样。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称。
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
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业不一样。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意为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中的“孰”,词义相同。
B.恶,指恶劣,与《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中的“恶”,词义不同。
C.再拜,拜了两次,古代一种礼仪,与文中“却立”均表尊敬。
D.敢,表敬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用法相同。
1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
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意思相同。
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相同。
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国都或京城,与《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的“国”意义不相同。B.治,治理、整治,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的“治”的意义完全相同。C.闻,让知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的“闻”意义不相同。D.游,交际、交往,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游”的意义相同。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义不同。
B.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
C.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
D.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
2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2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
B.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
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
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
2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两句的句式相同,其中“道”的词义也相同。
B.“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木兰诗》中“出郭相扶将”意思是父母到外城迎接木兰。
C.“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中的“逆”意为“迎击”,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的“逆”词义不同。
D.“君其图之”中的“图”是“考虑”的意思,与《陈情表》“本图宦达”的“图”词义相同。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效,文中指功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的“效”意思不同。B.少,文中指轻视,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少”意思不同。
C.旋,文中指回转,与蒲松龄《促织》中“旋见鸡伸颈摆扑”的“旋”意思相同。
D.中人,文中指平常的人,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
2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指总共,与《琵琶行并序》“凡六百一十六言”中的“凡”意思相同。
B.觞,指使之饮酒,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觞”意思不同。
C.舞,文中指跳舞,与成语“舞文弄墨”中的“舞”字意思相同。
D.俎,指古代切肉的砧板,与《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意思相同。
2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赍,文中指携带,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意思不同。
B.有隙,指有嫌隙,与《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邵”的“有邵”意思相同。C.寇,意为“侵犯”,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寇”意思不同。D.刍,指“草”。束刍,有“祭品”“成束的草”等义,文中指“捆草成束”。
3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文中是到、至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含义不同。
B.疾,文中指迅速,与《兼爱》中“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疾”含义不同。
C.趣,文中同“趋”,指趋向,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含义相同。
D.西,文中指向西行进,与苏轼《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延续”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施”意思不同。
B.内,同“纳”,接纳,与史传文《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C.髀,即“大腿”,与清代小说《促织》中“已股落腹裂”的“股”意思不同。
D.适,适于、适合,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同。
3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语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指如果没有,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中的“微”字含义不相同。
B.“爱之谓也”与《逍遥游》中的“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都属于宾语前置句。
C.夙夜,指早晚、日夜,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的“夙夜”含义相同。
D.“皆见信用”中的“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用法相同。
3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文中指经过、走过,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宫车过也”的“过”意思相同。
B.骤,文中指多次、屡次,与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相同。
C.食,文中指吃、吃饭,与《论语》中“食无求饱”的“食”意思相同。
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亡走赵”的“亡”意思相同。
3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指怜悯,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词义相同。B.三军,古代指前军、中军、后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意义不同。
C.九鼎,传说是大禹铸造,象征九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象九鼎那样重。
D.长,指首领,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长”词义不同。
3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尤弊者”中的“其”意为“其中的”,与《石钟山记》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的“其”含义相同。
B.“惟其遇事而事治”中的“治”意为“好,成功”,与《苏武传》中的“单于使卫律治其事”中的“治”含义不同。
C.“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中的“量”意为“估计”,与《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量”含义不同。
D.“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意为“适合”,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含义不同。
---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自伐者无功”的“伐”也是自我夸耀的意思;C项中“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字为担忧之意。
2.A[解析]文中的“壬戌”是纪日,《赤壁赋》中“壬戌”是纪年。
3.B[解析]B.错误。代词,之/兼词,之于。句意:给他们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4.D[解析]D.错误。都表被动,被。句意:怜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诚信却被怀疑。
5.C[解析]A.正确。都解释为“背着”。句意:身背书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B.正确。C.错误。了解,知道;/检查,反省。句意:魏高宗知道后。/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D.正确。
6.D[解析]D.错误。都是“仅、只”的意思。句意:圣人的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启发点明子路的。/并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
7.C[解析]C.错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是指耽误,二者意思不相同。句意:李斯因担心蒙恬抢夺其权力。/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
8.A[解析]A.错误。词义不同。“遗”,送,给予。/放弃,遗弃。句意:送给孙权一封书信。/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B.正确。C.正确。“举”,拿,用。/尽。句意: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杀人只担心不能杀完。D.正确。“诚”,如果。/诚心。句意:如今,将军如果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
9.C[解析]A.正确。B.正确。两个“遽”都是“急忙、马上”的意思;句意:安禄山于是决定马上举兵反叛。/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C.错误。“十二天干与十地支”说法错误,应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D.正确。两个“顾”都是“看”的意思;句意:大臣们听后互相看都大惊失色。/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
10.D[解析]A.错误。用法不一致。积聚,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放火烧掉他所屯聚的粮。/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一定会游泳。B.错误。用法不一致。夜,名词作状语,乘着夜色之意;/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匣装。句意:乘着夜色从小道出发。/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C.错误。用法一致。都是“回头看、四周看”的意思。句意:百姓就将忧虑不安。/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D.正确。遭受,遭遇;/通“披”,披散。句意: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屈原来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
11.A[解析]A.错误。书:专指注书/泛指书籍。句意:世上解释诸子著作之传书的话。/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
12.A[解析]A.错误。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13.A[解析]A.错误。舍弃、抛弃;丢失。句意: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秦国没有丢失箭和箭头的耗费。
14.D[解析]D错误。都指帝王的祖先。句意:您如能谨慎守帝王的祖先的法度。/指先代帝王所制定而为后世沿袭、应用的法则。
15.A[解析]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16.A[解析]A.错误。词义不同。“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是“治理得好”。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国家治乱兴亡的条例。B.正确。“本事”指根本大事,可代指农业。C.正确。“深仇宿怨”“宿志”中“宿”的意思是“旧有的、素有的”。D.正确。“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是“地位高”。
17.C[解析]意思相同,都是指清楚。A项,“挟飞仙以遨游”中的“挟”意为“偕同”;B项,“虽董之以严刑”的“严”意为“严酷、严厉”;D项,文中的“耻辱”是名词“而耻学于师”的“耻”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把……当做耻辱。
18.A[解析]A项“孰视之”中的“孰”,意为仔细。
19.D[解析]两个“肆”意思都是“扩张”。
20.B[解析]“遂而鸡豚”的“遂”是“喂养”的意思。
21.B[解析]B.错误。安定;治理。句意:因此天下安定太平;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2.A[解析]A.错误。都是“功劳、功勋”的意思。句意:考核他办事的功勋。/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
23.C[解析]A.信而见疑,诚信的人却被怀疑。B.援疑质理,成语,出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形容虚心请教,认真求学。C.“相率”的意思是指相继,即一个接一个,“率”类似现代汉语“接着,接连”。D.瞻顾遗迹:迹,名词,前人留下的事物(一般指建筑或器物等)
24.B[解析]A项《种树郭橐驼传》中“病”是“困苦”的意思。B项《兰亭集序》中“诸”是“之于”的意思。C项两个“可以”都是“可以用来”的意思。D项两个“然后”都是“这样以后”的意思。
25.D[解析]D错误,都是“扩张”之意。句意:他们的志向都是想在天下延伸和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26.D[解析]A.正确。句式为判断句。“道”是事物的规律。句意:白昼到了最长的时候就要反过来变短,到了最短的时候就要反过来变长,这是自然的规律;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B.正确。C.正确。“逆以煎我怀”的“逆”是预先,预料。句意:完子请求率领士大夫迎击越军;预料恐怕会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D.错误。“本图宦达”的“图”是希望。句意: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本来希图官职显达。
27.C[解析]A正确。功效;报效。B正确。轻视;一会儿。句意:轻视结党的人被黜退;一会,月亮从东山上升起。C错误。回转;不久。句意:转足之间也就灭亡了;不久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D正确。句意:平常的人,可以和亲近的人一起做好事;才能赶不上平常的人。
28.C[解析]A.正确。句意:总共这五个方面。/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B.正确。饮酒;酒杯。句意:齐景公设宴进行招待他。/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C.错误。跳舞;玩弄。句意:不高兴地跳起舞来。/玩弄文字技巧。D.正确。句意:不越出筵席之间(的礼节)。/如今别人是刀和砧板。
29.D[解析]A.正确。赍:携带;赠送。D.“文中指‘捆草成束’”错误。文中的“束刍”为名词性短语,应指“成束的草”。
30.C[解析]C.错误。“虽趣舍万殊”的“趣”是通假字,同“取”。句意:即使取舍各不相同。
31.C[解析]C.“意思不同”错误。“髀”“股”意思相同,都指大腿。
32.D[解析]D.“用法相同”有误,根据句意“正直的谏言都被听信采纳”“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皆见信用”中的“见”字表被动,《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33.D[解析]A.错误。过:过错/经过、走过。B.错误。骤:多次,屡次/一下子。C.错误。食:给……东西吃/吃、吃饭。D.正确。亡:逃亡、逃走。
34.A[解析]A.“词义相同”有误,“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大意是“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所以“爱”解释为“吝啬”。
35.C[解析]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量”意思是“估计,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