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史者的立场不同导致卤城之战的胜利者有两种不同答案

史海撷英 2024-06-21 11:23:06

曹魏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第二次率大军出汉中直逼祁山,魏明帝派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督师对抗。诸葛亮首战获胜,趁势挥师疾进,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以东和司马懿大军遭遇。司马懿吸取经验教训,采取坚壁死守,决不出击的战略,使急于求战的诸葛亮一筹莫展,只得退军卤城(今甘肃礼县盐官镇)。司马懿见蜀军退却,立刻率军出垒,跟在蜀军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卤城下,两军遂在此对峙。

关于魏、蜀两军在卤城对峙、相持的情形,史书给出了两个不尽相同的答案。

《晋书・宣帝纪》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霄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按《晋书》的记载,司马懿从未败给过诸葛亮,都是战而胜之。卤城之战,司马懿更是大破诸葛亮,俘斩万余蜀军,大获全胜。可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却另有一番描述,相关记载如下:

因司马懿坚守上邽不战,诸葛亮被迫退兵,司马懿尾随蜀军来到卤城。就在魏军追击途中,名将张郃对司马懿说:“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

张郃的意见有一定道理。彼时蜀军占尽地利,魏军若与之发生正面冲突未必能占据上风。因此基于这种不利情况,张郃建议司马懿不给蜀军留下空隙,又避免与敌当面硬刚所造成的无谓损失,也算是思虑周全。然而司马懿对张郃的意见不以为然,仍然督军跟随蜀军朝卤城方向奔去。

诸葛亮

诸葛亮率军抵达卤城后,将围攻祁山的替换下来,并在卤城南北方向各修了一座营寨,分兵驻守。司马懿赶到后,也派兵抢占了城外的几处制高点,并在山上修筑工事,据险坚守,绝不出战,与蜀军对峙。

果如张郃所料。魏军将士见司马懿带领大伙儿一路跟着诸葛亮来到卤城,却又故技重施,坚守不战,均感莫名其妙。数日后,将军贾嗣、魏平实在忍不住了,便数次前往中军大帐求见司马懿,请求出兵进攻诸葛亮,还直言冲撞司马懿道:“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马懿听了这话,犹如篾刺扎心,感觉大受冒犯,很不高兴,但却没发作,仍勒令部下不许出战。又过了几天,诸将都不耐烦了,于是纷纷前去司马懿那儿闹腾——“诸将咸请战”,虽然感受大巨大压力,司马懿依旧戒急用忍,约束将士,禁止出战。其实,司马懿此举无非是算定诸葛亮大军远出,时间一长粮草必然不济,欲待诸葛亮粮尽退兵之际进行袭击,必能战而胜之,再说司马懿对诸葛亮还是有几分忌惮的,不敢倾力并之,又希望破敌建功,因此长时间徘徊不进。

到了5月,距蜀军2月出祁山已经过去了3个月,一直采取围而不打策略的司马懿心里有些奇怪,上次诸葛亮围攻陈仓不过一个月就粮尽撤军了,这次都几个月了,怎么蜀军还在坚持?哪来那么多粮食?原来,诸葛亮战前准备做得很充分,用木牛、流马解决了山地粮草运输难题,使前线蜀军的后勤难题得到了极大缓解,因此能与司马懿相持这么久。就在司马懿感到困惑不解时,诸将早就失去了耐性,他们不时找司马懿求战,还在背后窃窃私语,议论纷纷,说司马公害怕诸葛亮,不敢出战。司马懿本想再坚守一阵子,可见众将不停地前来请战,耳中又听到将士们的抱怨声和各种闲言碎语,心里也很焦躁和恼火。于是他决定冒险一试:既然那么想打,那就成全你们。“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甲首”即伍长。卤城之战蜀军阵斩魏军小头目三千人,按一个伍长管辖五个士兵算,是役被打死的魏军士卒至少破万,对于魏军来说死伤惨重,司马懿吃了一场大败仗。而对于实力稍弱的诸葛亮来说则是一场大胜。

司马懿

司马懿死守不战数月,一出战便损失惨重,铩羽而归,有了这次刻骨铭心的败绩后,司马懿再也不敢轻易出战了,而之前屡屡请战的将领们羞愧难当,也不敢多言了。随后司马懿缩在深壕高垒中坚壁不战,等待诸葛亮粮尽兵退之际再做打算。

为何《晋书》、《资治通鉴》对卤城之战的结果有不同描述呢?话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因著史者的立场不同,喜好不一,给出两个并不相同的答案并不奇怪,因此不必过于较真......

0 阅读:39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