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喜温和湿润气候,幼苗忌强光和高温,长大后需要阳光充足,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川芎主产四川(模式标本采自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等省区都有栽培。
一
川芎,是伞形科藁本属藁本的栽培变种,学名为Ligusticum sinense'Chuanxiong';多年生草本,高度40-60公分;根茎发达,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有浓烈香气。
茎直立,圆柱形,表面有纵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成盘状。
二
茎下部叶有长3-10公分叶柄,基本扩大成鞘;羽片轮廓卵状三角形,3-4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卵状披针形,末回裂片条状披针形至长卵形;茎上部叶逐渐简化。
三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伞辐7-24,不等长,长2-4公分,内侧粗糙;小总苞片4-8,线形,粗糙;无萼齿;花瓣白色,倒卵形或心形,先端尖头内折;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柱基部圆锥形,花柱2,长2毫米左右,向下反曲。7-8月开花。
幼果两侧扁压,长2毫米左右,背棱槽内油管1-5个,侧棱槽内油管2-3个,合生面油管6-8个。幼果期9-10月。
四
川芎原名芎䓖(qiong),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经》,《神农本草经》以“芎䓖”作为药材正名;李时珍把芎䓖解释为人头形态穹窿穷高(穹窿:中间高而四周下垂的样子;穷:穷极),芎䓖善于治疗头痛,故取“芎䓖”二字加草字头,进而演化出“芎䓖”一名。
隋唐时期,医家发现四川产的芎䓖质量最佳,唐代大量医疗处方中用名记载为“川芎”,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川芎的根茎药用,
其味辛,性温,具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功效。具体可查阅专门的医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