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老板做吹风机,一年狂卖30亿
同样是卖高速吹风机,戴森价格3000元以上,徕芬却能把价格打到了戴森的十分之一。靠着“吹风机届的小米”的定位,仅仅成立4年,徕芬就已拿下了2023年30亿的销售额,是2022年的2倍。
学戴森者生,像戴森者死,更别说戴森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逐年下降。徕芬作为戴森的“学徒”,又是如何在吹风机这个“红海”中突围,成为新一代吹风机届“网红”的呢?戴森失意,徕芬得意要说起徕芬,不少网友的评价就是:科技普惠。毕竟徕芬目前的核心产品高速吹风机,定位就是平价戴森。其实在2022年,徕芬的营销额并不显眼,甚至最开始笔者刷到这个品牌的测评时,还跟朋友吐槽:什么“野鸡”品牌都来跟风了。但在这个消费降级的时代,笔者“啪啪”打了自己的脸。徕芬的定位就很妙,消费降级的中产们不再愿意花那么多的钱用于购买戴森,放低要求,就看上了徕芬。而普通人买徕芬,也属于一种消费降级。目前的房地产懂的都懂,相当多对房子有需求的普通人,也都进入了观望状态。既然暂时不需要攒钱买房了,那就用来提升一下生活品质吧。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之为“口红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下行的时候,低价奢侈品反而卖得很好。普通人虽说购买不起戴森那个价位的产品,但不需要紧巴巴地攒钱凑首付了,多花个两三百,体验一下“高端平替”,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的。徕芬是“伟大的营销取代了伟大的产品”?一台吹风机如何卖到3000元?那就是让它成为身份的象征。戴森一边是寻找各类网红博主推广知名度。多年营销之下,戴森甚至已经和众多高级造型师绑定,但凡是定位高端一些的发型师,基本被戴森赞助了。发型师们只需要在为顾客服务的时候多美言两句,就能让顾客觉得:买了“高端发型师同款”,我也能吹出和发型师一样的效果。一边是营销“这科技含量就值这个价”。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的名言,就是:我从不相信伟大的营销,可以取代伟大的产品。当然不能否认戴森的“技术力”, 但这句话宣传范围之广,其实就是一种营销。在戴森的宣传下,一般人只知道戴森每年投入10%—15%的营收用于研发,却不知道戴森在中国的营销费用,平均每年高达6000万。说戴森的产品就是“智商税”,那也不一定,毕竟也是众多消费者有目共睹的好用。但为了这点体验的提升,而去花比一般吹风机更多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显然花得起这个钱的仅有中产。本文讲的是徕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篇幅说戴森呢?因为戴森花了那么多的功夫,在中国树立了“吹风机也可以高端”的用户心智,果实却让徕芬摘了。如果戴森没有为“高速吹风机”树立高端形象,为了让广大用惯了百元内价位吹风机的消费者,愿意购买300元起的徕芬,得多花多少营销费用。戴森这是给徕芬省钱了。当然,如果没有戴森开了高速吹风机的先河,徕芬创始人在创业的时候会不会想到要做这类产品也不一定。甚至据传因为担心将工厂设立在中国之后,会导致技术和专利问题,讲人话就是担心被中国盗版,最终戴森将工厂选在了马来西亚。但实际上,戴森的核心技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不好突破,这甚至不需要去戴森的工厂“偷技术”。最核心的科技就是高速马达,但凡解决了高速马达技术,其他的都是小问题。但戴森近两年来,推出的产品,用科技圈的话来说,就是“挤牙膏”,在日渐内卷的家电圈相对缺少竞争力,所以近两年也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境况。而根据徕芬创始人的说法,徕芬的技术突破,就是把电机做到和戴森的一个水平开始的。似乎可以说,戴森的产品可能没有创始人所言的那样“伟大”,它的营销,反而是挺“伟大”的。所以说,一个企业的真正护城河,可能还是不断地创新,如果没了创新,全靠曾经的努力“吃老本”,迟早要被后来的跟风者“创”了。戴森吹风机其中的核心科技,当然戴森被注册了专利,据传,戴森公司拥有上万专利,可能是不管有用没用,什么设计都注册一遍专利。这下真真正正地让“专利”成为护城河。但如果核心技术能够避开专利限制,零部件就更不需要和戴森一模一样了,如外壳等设计,完全可以避开戴森专利问题。一些设计,国内的厂商确实很难避开戴森的专利“护城河”。就如戴森的一款风扇上的出风口,表面上只是相比其他产品多了一圈隔件,利用了“科恩达效应”,据传是能够扩大风扇的作用范围。但其他“仿品”,即使没有这个隔件,或者说通过其他方式同样制造出“科恩达效应”,最终仿品和正品的效果差距,可能也就10%。哪怕其他细节和戴森还有所差距,但只需要体验感达到戴森的90%,价格不到戴森的20%,就已经足够吸引来不少对品质有一定追求,又买不起戴森的消费者了。在“徕芬”们崛起的背后,更不能的是忽略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国产的高速吹风机之所以能把价格打到那么低,甚至还有多的钱用于打广告,除了人力成本低,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国产业链的完善。相反的是,前文已经提到,徕芬为了防“盗版”,不愿意在中国设立工厂,最后“跟风”的没防住,中国产业链的廉价和便利也没体会到。国内外双失守,戴森汗流浃背相反的是,戴森在渐渐失守中国市场份额的时候,莱森却在国内外双开花,甚至已经进军国外市场。前文已经提到过,戴森打广告,属于线上线下双开花,一边找网红带货,一边赞助高端造型师。而徕芬却相反,打广告、搞营销,徕芬是全部都在线上进行。在徕芬搞品牌发布会的时候,可以说是几乎请来了半个科技圈的Kol为它打广告,以至于不少网友抱怨,看徕芬都看烦了。如果在各大社交媒体搜索徕芬的消息,不用心的话,很难搜到它的“差评”。当然,可能成也营销,败也营销吧,营销投得多了,徕芬可能也花了不少“冤枉钱”。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徕芬案”,笔者看判决书的结果,原因似乎是认为和主播因为价格问题没谈拢,结果反而遭受了恶意攻击。结果主播败诉,还倒打一耙,称自己“虽败犹荣”“没收一分钱”。不过,也是有好处的,还有不少网友,因为这场官司,第一次听到这个牌子,也算是扩大品牌知名度了。徕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还是抖音。可能就是因为前文提到的“口红效应”,今年来,抖音上卖小家电的,可以说几乎都卖得盆满钵满。徕芬第一次进驻抖音直播间,当天就卖断货了。与此同时,在海外,由于疫情管控的放松,今年的跨境电商也迎来了全面的增长。和抖音结下“深厚情缘”的徕芬,当然也顺应抖音的潮流,跟着出了海。把国内成功的营销套路移植到国外,如网红带货登顶,在东南亚,“低配戴森”的定位,依然让徕芬吸引了大量关注。就不知道戴森是否汗流浃背了。目前看来,戴森对“徕芬”们的攻势,应对得似乎相当慢。当然,戴森是有“傲慢”的资本,毕竟徕芬今年营收才30亿,而戴森的净利润早已破了百万。徕芬想成长,仍然应该自主创新如徕芬这类“中端家电”的崛起,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家电行业的内卷。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市场空白,随便组装一批家电就能成功进入家电行业,反正消费者不挑,能用就行的时候了。家电行业的龙头,如美的、格力等,他们在已经成为行业龙头的时候,自己都在搞技术创新。格力限量版玫瑰红柱形空调,虽然外观奇特,但也算是创新吧而更多的小家电、“三无”小厂商们,卷不过技术也卷不过成本,最终卷掉的,就只有价格和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在家电行业站稳脚跟,那就只能“另辟蹊径”,找大企业涉足尚浅的“新蓝海”。而戴森在国内开辟出来的天地,就是这些小型家电企业的一片生机。
虽说大厂也在“跟风”戴森的产品,但还能说大致都在同一起跑线。本文仅仅是分析徕芬是如何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之下,2023年从营销到销售,如何获得“大获全胜”的,并没有认为这类“跟风者”就是家电产业的未来的意思。虽说徕芬的吹风机、电动牙刷避开了专利问题,也有自己的技术在其中,但不能否认的是,徕芬如今的产品,基本上都带着网红产品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是“脱离了戴森无法独立行走”,目前看来,似乎还缺乏独立研发出家电业的“爆品”的能力。这毕竟是一个成长中的“小而美”的企业,本身推出的产品数量就不多,为了减少试错成本,也是为了积累技术经验,选择走前人已经走过的道路,可以理解。毕竟,一个行业的进步靠的不是跟风,而是创新。时代变了,在科技进步,消费者也变得更没钱且难以糊弄的时候,想成为一个行业的龙头,不是复制出了几款爆品就行的。徕芬如果不是安于现状,而是想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未来势必要推出真正的自主创新的爆品。你对徕芬怎么看?你有用过徕芬的产品吗,体验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经验和看法。
当你手里资金足够充裕的时候,买啥都是合理的;当你开始考虑性价比的时候,说明你手里的钱不够了……
戴森本身就是智商税。烂东西
网上的国产吹风机品牌挺多的,好多国产的价格便宜,外观好看,和戴森一样是空心的,但是外观不一样,价格比徕芬还低。唯一的区别就是没钱到处营销打广告
去过来芬跟进他们供应链,只用便宜的不在乎品质
康夫吹风机可以的。我用了7-8年了,依然好用。
华强北60
我家飞利浦的,应该超过二十年了,还和当初一样好用,不知道现在的还能不能打
小米电机27000转。最牛逼,
小米的199我都觉得贵了,这玩意值2000多[笑着哭],飞科的几十块钱用十年都坏不了
没有原创还在这吹,丢不丢人。
其实几百块的松下水离子吹风机就很好用了
11年花120元在网上买个音箱用到现在。13年在网上花十几块买一个才女电风吹用到现在,14年在网上花169买一个九阳豆浆机用到现在。15年在网上4300买了一个神州战神笔记本,用到现在,16年花4488元买了一个三星S7edge手机用到现在,18年花4488元买了一个三星S9手机用到现在。19年花410元买了张512G内存卡用到现在。20年花69买了一个九阳水壶,倍思65W充电器用到现在。21年花3875买了三星S20用到现在。
不嫌丢人吗?
100我都嫌贵。康夫飞科等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