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法领先西方三百年,与现代相比,一年误差仅25.92秒

历史酿的酒 2022-03-25 14:56:49

众所周知,古代的计时方式,与现代计时方法颇有不同,古人讲的是时辰,也称为“大时”,一个大时,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而古代计算时辰,用的是一种叫“漏壶”的仪器,而古籍《周礼》一书中,对“漏壶”有所记载,周礼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有认为是春秋战国、也有认为是秦朝汉初。

在唐朝诗人温庭钧的《鸡鸣埭歌》一诗中,曾道:“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诗中所说的“铜壶”,指的是就是“漏壶”这一计时仪器,考古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漏壶”,为元朝的铜壶滴漏,这件古物的铸造时间,是在元代仁宗延佑三年,距今也有706年的历史了。

到了清朝初年,西方的钟表开始传入我国,于是开始有了如今以“小时”计时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小时”这个概念,在钟表传入之前的明朝,就已经有人提出,《明史》中亦有记载道:“盖太阳依赤道左行,每十五度为一小时”,明史所说的“小时”,与现代的一小时六十分钟,基本上是时长一致的。

时刻这个概念,至今仍然被使用着,时刻中的时,也就是上文中的“大时”、一个大时为八刻,一刻为十五分钟。人们听得最多的是“三刻”,古人问斩,会是午时三刻,而现代人们一节课程,一集电视剧的市场,恰巧也是三刻钟。

根据《周礼》的记载,“十有二辰之号”,古代的时辰,对应着十二地支,其中,“辰”代表着日、月、星三辰,可见,古代的时间历法,与天文观察密不可分。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现代的历法采用的是格里高利历,认为一年为365.2422日。而我国古代的历法,便于这一数值非常接近了。

在秦朝之前,使用的是古六历,分别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古历存在误差,在每年岁末,一日只算四分之一日,因此也被称为“四分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统一了历法,排除了其它六种历法,采用较为精确的《颛顼历》

汉朝沿袭秦制,太史公司马迁提出在颛顼历的基础上创新的历法,这一建议被汉武帝刘彻采纳,召集了汉朝几十位天文学的专家,经过细致的推演和研究,创造除了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将一天细分为八十一分,因此也被称为“八十一分律历”

太初历确立了正月为每年的岁首,这一做法一直沿用至今,太初历的出现,对古代的农事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太初历的精确度也很高,其推算出一年为“365.2502日”,一年误差相比现代,仅为80秒。

《太初历》比西方古罗马的《儒略历》精度要高,且比《儒略历》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太初历》一共沿用了188年,西汉末年,出现了一位叫刘歆的经学家,他在当时已经算出了圆周率为“3.1547”,与圆周率的真实数据误差为“0.0132”,这在当时的测量条件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刘歆在《太初历》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周易和五行,创立了《三统历》

古代历法的巅峰时期,是元朝的《授时历》,元朝时期,天文学家郭守敬发起并重新测量历法,史称——“四海测验”。

这是一场空前的大规模天文测量,当时在元朝的疆域内,设立了27个测量点,这27个测量点分布极广,最东边为朝鲜半岛,西至河西走廊,北至西伯利亚,东西横长六千多里,南北跨度一万一千多里。

这样的大规模天文测量比西方整整早了620年,郭守敬为了测量这次历法,发明的天文仪就多达十几种,1970年,为了纪念郭守敬在天文学上的奉献,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表面的一座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有这么精密的“四海测验”为基础,《授时历》的精度极高,其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代的历法相比,一年误差为25.92秒,而《授时历》的推行时间,为1281年,西方的《格里高历》则在300年后的1581年才颁布,《授时历》整整领先了300年。

到了明朝,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在《授时历》的基础上稍微改进,颁布了《大统历》,如果将《授时历》和《大统历》看成同一历法,那么《授时历》被沿用了整整三百六十四年。

1 阅读:74
评论列表
  • 2022-03-28 05:22

    小时古代叫十二时辰! 所以十二时辰地支的确立就是最早的小时了!

历史酿的酒

简介:静静地,做一枚历史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