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高岗,究竟有多厉害?看看他担任过的职务就知道了

君不见历史 2024-03-27 08:25:06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我国革命历史上,高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曾经担任过众多重要职务。

那么我党的发展历史上高岗都做了什么工作呢?在他的身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呢?

高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在那块热土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从三岁开始,高岗就开始展露锋芒,他反应机敏、脑筋转的飞快,很多大人都甘拜下风。

不仅如此,高岗还是一个热心肠,非常喜欢助人为乐,在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都会上去搭把手,因此很多村民对他的印象都很不错。

上学之后,高岗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彻底无法掩盖,在班级的成绩也经常名列前茅,几乎每次发奖状的时候高岗都收获满满。

后来高岗以傲人的成绩作为敲门砖,成功进入国内某高等学府的大门,从此开始学习深造。

当时正值救亡图存的历史时刻,这所高等学府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温床,很多有志之士都在此寻找救国的答案。

和很多革命先烈一样,高岗也被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深深吸引,他认为这股思潮不仅是学术界的一次开天辟地,对于中国而言更是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意义。

从此他就不断参与各种爱国起义运动,并逐渐成为了队伍里的灵魂人物,经常组织学生们四处演讲,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有一次高岗组织当地的学生群体,对当地的盐务局发起了冲击,为的就是终结对方贪污腐败的过去,重新还百姓们生存的空间。

面对如此浩大的声势,盐务局局长见状只得落荒而逃,完全不敢和高岗的学生队伍正面对抗。

经过这个事件之后,高岗在当地积累了很高的名望,很多百姓都对他顶礼膜拜,认为他是当地人的救世主。

有趣的是,在这次起义期间,高岗还有意外收获,找遇到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知己,他就是刘志丹。

高岗和刘志丹二人有着相同的成长轨迹,两人的志向相同,甚至入学的时间都差不多,而且都很优秀。

从此之后二人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一同发动并且参与了西北地区的革命运动。

尽管这场革命起义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不过召集了相当数量的工农革命军,为后来的再次起义埋下了伏笔。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过后,高岗率领的这支起义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革命根据地辐射的范围也愈加庞大,期间高岗还指挥起义军成为游击战的一份子,共同阻击敌人。

这团聚集在西北的红色火焰逐渐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他高度肯定了高岗所做的革命贡献 ,并将其称为陕北革命基地的创始人。

后来在第五次反围剿走向失败之后,革命队伍不知道接下来该迈哪一步,因为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革命摇篮都被敌军摧毁殆尽,一时间没有地方落脚,内部也开始产生分歧。

毛主席在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向北进发,期间毛主席一行人偶然间得知陕北革命基地还尚且存在,这也为队伍确定了前进方向。

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队伍终于抵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次转移的意义尤为特殊,假如没有这处避风港,革命队伍可能就会沦为敌人的移动靶,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这件事也在侧面反映了高岗高超的组织生存能力,能够在敌人的多重围剿后生存下来,这本就是一种成功。

不过革命队伍的任务依旧没有完成,属于高岗的高光也没有到来,那么他还会给人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高岗得到毛主席的大加赏识,成为了队伍里重要的一员,他做了哪些事?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高岗受到委派前去东北地区,辅助处理相关事宜。

其实那个时候中央有意将东北地区扶持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成长摇篮,在当地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除此之外,东三省还承担着为后续的解放战争提供必要物资的重要作用,因为打仗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是很难支撑的,这个重担也就交到了实力最为雄厚的东三省身上。

高岗被组织紧急调任东三省主持工作,由此可见中央对他能力的认可,认为他能够处理好此事。

果不其然,在高岗的组织领导之下,东三省的工业基地像雨后春笋一般生长,在短短几个月之后就换了一个面貌。

与此同时,高岗还大力清缴当地的土匪势力,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生产环境,为后续的经济繁荣奠定了根基。

1949年2月,东三省另一名高级官员被组织调往南方,高岗凭借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再次得到升迁,成为了东北军区的总司令,一时间权力达到了一个顶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来到东北的时候,高岗还仅仅是一个副手,尚且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工作指导,对一些工作内容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与生俱来的工作能力,高岗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得到了组织的大力认可,也为自己争取来了升职的机会。

从此高岗就成为了东北军区的顶梁柱,解放战争爆发之后,高岗主管后勤保障工作,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全国的士兵们都不愁吃穿,有的时候甚至还有盈余。

在一些人看来,后勤工作无非就是为前线部队送送物资、打打下手,重要性远不如那些前线厮杀的士兵们,并且主管后勤工作的也都是一些能力平庸的军官。

其实不然,自古以来后勤工作都是一支军队的生命线,军队在前线的物资供应、作战状态很大程度上依赖后勤部队,其重要性也根本无法取代。

因此党中央命令高岗主管战时的后勤保障工作,一方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其忠诚度无比的信任。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包括高岗在内的革命人士都感慨于终于迎来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的时候,战火又烧到了朝鲜半岛,形势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之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亲自向我国党中央进行联系,请求我国能够出兵支援朝鲜。

对于是否对朝鲜进行支援,当时国内其实有两种声音,其中一种就是不出兵,一旦出兵就会扰乱国内的生产生活秩序,加重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高岗就是这一主张的持有人,他当时主导东北地区的振兴工作,已经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头,假如此时再去打仗,原有的生产秩序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

不过主张出兵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彭德怀以及周总理,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挑起朝鲜战争,不仅是为了针对朝鲜,下一步即将针对的就是我国。

因为中朝两国接壤,还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一旦沦陷,我国也难以自保。

朝鲜与我国接壤的地区位于东北三省,是我国的经济咽喉所在,岂不闻唇亡齿寒的道理。

事实证明周总理和彭德怀的分析完全是正确的,随后我国果断出兵,组织志愿军前去支援朝鲜。

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高岗的战略眼光不够深入,判断不够准确,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

那么在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高岗又表现如何呢?

在我国革命历史上,高岗是曾经担任过众多重要职务,但他真的没有私心吗?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高岗又重新拾起老本行,主管战时后勤工作,他深知朝鲜的情况和国内存在些许差异,为此还特意抵达朝鲜,率领部下勘探当地的地形,为后续的后勤工作进行布局。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之前的勘探调研,高岗的后勤工作进行的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运送物资以外,高岗还有一份工作,那就是训练新兵,因为前线每一天都会伴随大量士兵阵亡,一旦得不到有效补充,原本获得的优势可能就会分崩离析,因此必须进行补充。

高岗一方面加班加点对新兵训练,一方面还联系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对方商议当地人民军的培训问题,以及如何将志愿军的管理经验分享给他们进行借鉴。

高岗为了最大程度支援前线,甚至还打起了苏联的主意,将对方运送到大连的车辆扣留了下来,之后再和对方进行协调,最终达成了借用500辆汽车作为军用的合意。

不仅如此,高岗还曾经多次亲自抵达莫斯科,和苏联商讨军事物资方面的协助,期间做了很多工作,最终才获取到对方的同意。

抗美援朝前线总指挥彭德怀就大力赞扬高岗于战争时期在物资周转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称我军能够在被动的局面下和美方扳手腕,其中的一大功劳就属于高岗的后勤部队。

就连作为敌对势力的美国都对我国抗美援朝期间的后勤补给能力十分赞赏,美集团军司令员当时曾经说过这番话,联合国空军力量动用了一切办法试图切断敌方的物资供应,但是依旧无法阻止对方将物资运抵前线 。

这位司令员随后表示道,他们创造了十分惊人的速度,我们对此几乎无可奈何。

有了彭德怀元帅在前线的出色指挥,再加上高岗在后勤物资上的积极供应,才使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走向逐渐向我方倾斜,最终取得了胜利。

1952年,中央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五大行政区的长官召回,重新聚集到北京,其中就包括高岗同志。

在之后的任命中,高岗成为了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主席,虽然这份职务不如原先的听起来响亮,但确是所有被召回的领导中最握有实权的。

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高岗已然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回顾过往,皆是序曲。

在步入和平时期之后,高岗的内心也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他开始不将百姓放在心上,自己的本职工作也疏于管控,企图在仕途上面作进一步提升。

生活中的高岗也愈发变得放纵,往日里十分珍惜的香烟也开始糟践,饮食起居也随之变得奢侈起来。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陈赓向周总理做了汇报,称高岗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原来在此之前高岗曾经有意拉拢陈赓,希望对方能和自己一起举事,这引起了陈赓的警觉。

后来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为了对高岗提防,陈赓受到周总理委派,带了把手枪坐在高岗身后,足以可见当时形势的严峻。

毛主席也意识到了高岗的变化,为此还曾经先后几次找到他进行叙话,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希望他能够及时悬崖勒马,重新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为了让高岗迷途知返,毛主席还特意召开会议,对包括高岗在内的问题干部进行着重教育。

不过此时的高岗已经彻底迷失了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任凭别人如何劝阻依旧没有发生改变。

高岗对于自身也开始变得失望起来,甚至萌生起轻生的念头。

毛主席得知此事之后,连忙将高岗进行隔离审查,并对其人身安全给予保护。

隔离期间,高岗的待遇依旧十分优渥,平日里吃穿不愁,期间他一直自我反省,还写了一封报告书,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称类似的事情绝不会再犯。

组织看到高岗的变化之后感到十分欣慰,决定将其拍到延安担任地方职务,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调到中央。

不过在高岗看来,这是组织有意疏远自己的表现,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再也无法实现了,从此变得愈发堕落。

1954年8月,高岗心如死灰,于某个夜晚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尽管她的妻子紧急将其送往医院,最终依旧抢救无效身亡。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君不见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