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阳卢氏: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大族,源自姜姓,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太公之后齐文公之子高的孙子高傒任齐国上卿,因辅佐齐桓公有功而被封于卢邑(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后世便以邑名为姓,称为卢氏。
公元前385年,因“田氏代齐”,田和取代姜氏齐国,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卢邑后,卢氏族人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聚居于燕地。
秦国有五经博士(教授五经的学官)卢敖,其子孙后来迁至涿水之上,定居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范阳卢氏的始祖卢植是东汉时期的名儒,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28位大儒之一。范阳卢氏家族世居涿县,因涿县后来属于范阳郡(汉代时为涿郡)管辖,士族称郡望,故得名“范阳卢氏”。
涿县原为燕国之涿邑,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这里一马平川,良田沃野,是有名的膏腴之地,荆轲刺秦王时献的燕国“督亢”地图就位于这一带。范阳卢氏在这里世代耕读,子子孙孙繁衍生息,成为举世闻名的望族。
• 东汉时期:范阳卢氏的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卢植早年师从经学大师马融和太尉陈球,与郑玄、管宁、华歆是同门师兄弟。他学成之后曾在缑氏县山教导刘备、公孙瓒。
黄巾之乱爆发时,卢植设计剿灭了黄巾军;当董卓作乱要废立汉帝时,只有卢植敢据理力争。卢植的学问胆识、功勋业绩与品德风范,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世人所公认的楷模,奠定了卢氏后来作为“北州冠族”“范阳郡望”的基础。
• 魏晋时期:卢植的小儿子卢毓官至三国时期司空,两度封侯,食邑两千三百户。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卢氏家族在魏晋时期逐渐崛起,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 北朝时期:范阳卢氏进入家族发展的黄金期。北魏时期卢氏归附拓跋氏,入局胡族政权,同时与皇室拓跋氏通婚,有“一门三公主”之传,一跃成为北方一流高门。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太和改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号称“北州冠族”。
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闻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可见家族之兴盛。
北魏分裂后,卢靖三子分别担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帝师,唐代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八人,与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合称“崔卢”。
• 唐朝初期:建立唐朝政权的李氏属于关陇集团,当时并非是社会上的士家大族。唐初时期,山东高门大族(范阳卢氏属于山东士族)对李唐政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此举引起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满。
后来修订的《氏族志》初稿,仍以山东士族为第一等,太宗勃然大怒,再改《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氏、卢氏一干士族为第三等,并且李世民颁布了七姓十家禁婚令,禁止他们之间相互联姻,其中就有范阳卢氏的三家,这对范阳卢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 唐朝中期:范阳卢氏以自身的文化优势又重新跻身到了政治舞台。整个唐朝时期,范阳卢氏一共出了八位宰相,史上有“八相佐唐”之称,其中卢怀慎是唐代范阳卢氏最为杰出的宰相之一,他开元元年被唐玄宗:李隆基任命为宰相,廉洁为官,备受赞誉。
尽管范阳卢氏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但到了唐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个家族逐渐走向衰落。经过唐末五代的变迁,至北宋时期,范阳卢氏基本上已经消亡。
• 政治方面:在政治上影响力巨大,世代为官,且担任的多是重要官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卢氏家族成员在朝廷和地方都有着广泛的政治影响力,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 文化方面:家族注重文化传承和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卢氏子弟多以学识渊博、精通经史著称,这为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社会地位方面:作为门阀士族,范阳卢氏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他们的家族地位稳固,与其他高门大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往。
范阳卢氏作为古代的门阀士族,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门阀士族制度的演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