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告诉你六、七十年代社员吃麸皮稻糠,面粉大米哪里去了的原因

庆双三农 2024-06-06 21:45:01

在大集体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连毛主席都节衣缩食。

可是,现在一些人竟然凭空美化那个时候,对说那个时候真实情况的人大肆攻击。

有一位创作者,在他发布的文章《别诋毁六、七十年代了,你说吃的麸皮稻糠,面粉、大米哪里去了?》中,就是凭空美化那个时候,对说那个时候真实情况的人大肆攻击。

对于那个时候的真实情况,凡是经历过那个时候,尤其是1960年之前出生的人体会最深,最有发言权!

在那个时候,生产队要向国家交公粮(即“农业税”)和征购粮(也称为“统购粮”),还要交黄豆、绿豆、花生等农产品。

国家在征收公粮的时候,一般是征收的细粮(稻谷和小麦)。在水稻和小麦主产区,生产队除了上交的公粮和征购粮外,社员还能分到较多的稻谷和小麦,而其它非水稻和小麦主产区,生产队在向国家上交了公粮和征购粮之后,所剩下的稻谷和小麦就很少了。所以,社员分到的稻谷和小麦很少,只能分红薯、玉米等小杂粮。于是,社员主要以吃红薯和玉米等小杂粮为主。

在那个时候,社员的口粮不够吃,只有吃麸皮和稻糠。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专门去吃麸皮和稻糠,而是说吃的“连麸面”和细米糠。

“连麸面”,是小麦磨成粉后不筛出麸皮的面粉,呈黄白色,粗糙。而稻糠,是把碾米后的米糠筛出粗皮后的细米糠。细米糠用水拌合烙成饼子后可以吃,但粗糙难以下咽,比“连麸面”难吃多了。

平时吃的菜是酸菜,没有多少新鲜蔬菜。还有一些社员酸菜都不够,只有吃炒黄的食盐。

在那个时候,社员不是想去吃麸皮和稻糠,而是没有那么多粮食吃。没有办法,为了活下去,也只有去吃那个。可是尽管这样,社员还是吃不饱。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更加困难,除了煮饭多加些水外,就是到处去借吃的。

在那个时候,一些土地面积少的生产队更加缺粮。于是,生产队和大队的干部就去找有粮食的生产队借粮食分给社员,到粮食收获后又把借的粮食还给被借粮的生产队。

在那个时候,有余粮的生产队很少。主要的原因是有余粮的那个生产队的土地面积多,人口却又较少。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那些土地面积多,人口又少的生产队有余粮,为什么又不把余粮都分给社员呢?

答案是,这是不行的!因为是集体,即使有余粮也是余到生产队的,不是说生产队有余粮就可以全部分给社员。

生产队在决定给社员分多少粮食的时候,并不是根据本生产队收了多少粮食,而是要根据当地其它的生产队给社员分多少粮食作依据。

只是,如果某一个生产队土地面积多,人口又少,在给社员分粮的时候,是可以适当多分的。而某一个生产队土地面积少,人口又多,在给社员分粮食的时候,就只有少分。

在那个时候,我们大队六个生产队,只有两个处于半丘陵地带的生产队土地面积多,人口又少。其余处于平坝的四个生产队土地面积都少,人口又都多。因此,只有处于半丘陵地带的两个生产队的社员基本上够吃,其余处于平坝的四个生产队的社员都缺吃。

在那个时候,国家要生产队交细粮。而生产队在给国家交了公粮和征购粮之后,剩下的细粮就很少了。于是,社员分到的细粮就少。

我记得在七十年代初的一年,那年天旱,生产队收的细粮少。于是,不少生产队的社员嚷着向国家交一部分晒干的红薯片顶公粮和征购粮。生产队的干部无奈,只得把这个情况向大队反映。大队干部知道情况,就把生产队反映的情况反映到公社。公社又把情况反映区公所,区公所又把情况反映到县上。就这样一级一级的反映,最后上面决定,允许生产队向国家交一部分干红薯片顶公粮。

不了解那个时候,不知道那个时候实际情况的人,不去了解那个时候的实际情况,而是凭想像估计那个时候的情况。这种人,自以为是,违背了毛泽东“要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的教导,还自作聪明的攻击那些说那个时候真实情况的人。真是恬不知耻,可笑至极!

0 阅读:1

庆双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