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科:说说我的第二故乡——兰州

拂晓哨位 2023-05-28 13:28:29
第二故乡——兰州

文/张永科

通常人们把出生地称为第一故乡,把工作生活时间较长的居住地称为第二故乡。我虽是陕西人,但从1991年到兰州工作,到2020年离开兰州,整整有30年。在此期间,虽说先后在银川、格尔木、西宁、拉萨工作过,在天津上过学,但大本营“家“没离开过兰州,孩子出生、上学在兰州,所以兰州也就当之无愧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魂牵梦绕的地方

故乡是画。从来没有一幅画能那么历久弥新,也从来没有一幅画让心一生牵挂,可故乡就是一幅水墨丹青图,依稀永驻。

提到第二故乡,每个人都会有不舍的眷恋,那里有过青春,有过欢乐,有过负出,有过雄心壮志,也有过追求与梦想,那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近了,亲切。远了,思念……。

一个人最好的黄金时间也就三十年,所以兰州是我永远铭记的地方,今天我作为一个在兰州生活工作多年的人,就说说对兰州的印象……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地处祖国西部,常住人口有400多万,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三线城市。但兰州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是进藏入疆的战略通道,是原兰州军区机关的驻地,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西部夏宫”,“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誉。

六张靓丽的名片

如果要用“六个一”来概括宣传介绍兰州。也许会让你即刻喜欢上兰州,迫切的想去兰州。即:一碗面,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一匹马,一座雕塑,它们都是兰州市标志性的重要名片。

“一碗面”。那就是兰州牛肉面。人们一提到兰州,可能首先想起的就是兰州牛肉面,是享有盛名地方风味,特色小吃,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荣获“中华第一面的美誉。分为大宽、二宽、韭叶子;有细的、二细、三细、毛细、荞麦棱等。兰州人的早点,不夸张的说,可能有半数以上的兰州人,每天以一碗牛肉面开启一天的工作生活。

兰州市现有牛肉面门店1600多家,全国有上万家兰州牛肉面馆,兰州牛肉面不仅是个特色小吃,它也是一种地方的产业经济,从80年代初,我印象中一碗牛肉面0.4元开始到现在8元钱,每次涨价不是哪个人说了算,都要经政府物价部门牵头,市民各界代表参加论证而确定价格,从此看出兰州市的牛肉面是全体市民共同的饭碗,老百姓大家说了算。每当你第一次到兰州,你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兰州牛肉面;每当你离开兰州时间久了,回去的第一顿饭,也一定是兰州牛肉面。

一到面馆,地道的兰州人会用地道的兰州方言说:

“老板,来个二细,蒜苗子、香菜多些”。

“韭叶子,辣子多些”。

这碗面已是一种眷恋、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久的记忆。

“一条河”。有这样一条河,它雄宏磅礴浩浩荡荡,奔腾万里注入汪洋;有这样一泓水,它兼容并蓄哺育万方,不择细流源远流长。它九曲十八弯,弯出了中华大地的美丽与富饶;它龙飞万里腾,腾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它就是穿越兰州市的母亲河——黄河。作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它以携土拓疆之势,由西向东途经祖国九省,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首又一首华丽篇章。黄河流经兰州,给兰州带来了生机与灵气,给兰州人带去了活力与浪漫。有人问,尚若没有黄河,兰州会怎样?有人不加思索的回答:如果没有黄河,可能也就没有兰州!悠悠千里的黄河水承载千年的历史记忆,带着兰州人的激情与奔放流向远方……

“一座桥”。就是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脚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开始建设,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建成通行,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共同建造而成,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其改称为“中山桥”。它是兰州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象征,当你慢步在铁桥上,桥下气势磅礴的黄河水奔流不息,夜间步行在中山桥上,已是华灯初上,在华美灯光印衬下,古桥美轮美奂。

“一本书”。就是亚洲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杂志。据说,它的创立者是几个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几个人凑到一起,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咱们不如来一本杂志吧”!就开始了他们的原始创业,起初在一间不到六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创办的是《读者文摘》杂志,1993年更名为《读者》。《读者》对其忠实读者的人生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它始终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创刊开时,就站在了思想与精神的高地,在无数人身上找到了心灵契合点,它的封面期期设计新颖,引人注目;它里边的内容是中国儒家思想,彰显了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成为“多彩甘肃,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享誉海内外。

“一匹马”。就是国家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昂首嘶鸣,一足踏飞燕,三足腾空,飞驰向前,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凌云壮志,是中华民族雄宏气魄的象征。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现在我们每到一处名胜景点,都能看到天马行空,形似雨燕,的“马踏飞燕”。具有蓬勃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象征着自由与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腾飞跨越。

“一座雕塑”。就是黄河南岸的黄河母亲雕塑。作品以母亲的博大坦荡,慈爱端庄,人间大爱的胸怀,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儿女;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源源流长,气度非凡,海纳百川,不断创造文明的时代精神,这座雕塑也成了兰州城市形象的标志之一,也是海外华人情系黄河的精神纽带,受到全社会的敬重和瞻仰观赏,吸引了众多的人们在这里追寻母爱,感受亲情的照相打卡景点。其设计雕塑者就是一位母亲——何卾女士,她曾长期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是敦煌莫高窟临摹的艺术结晶。现已成为“丝路山水名城,中国黄河之都”兰州的大美化身。

兰州的风土人情

兰州地理位置独特,南北两山夹一河的峡长河谷地形,长约50余公里。百里黄河风情线分布在黄河两岸,是兰州市的核心景区,全长百里的南北滨河路,是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路,黄河风情线以中山桥为中轴,依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依山就势,山、水、桥、景浑然一体的滨河风景,被人们称为“兰州外滩”。是兰州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外地游客去兰州旅游必须要去的景区。

兰州市是有36个民族的多民族聚集地,其中汉族和回族占大多数,特色小吃多数是回族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除了兰州牛肉面,还有浆水面、灰豆子、甜醅子、酿皮子、热冬果,有兰州靖远羊羔肉(甘肃靖远的羊羔肉,在兰州加工制作的,其中最有名的是去中川机场路上,八公里阿西娅羊羔肉了),每当乘飞机返回兰州,到饭点路过八公里时,总要出高速去阿西娅吃顿羊羔肉在回去。还有陇西腊肉夹饼子,马爷鸡蛋醪糟等。都是舌尖上的美食,使人回味无穷。

兰州还是瓜果之乡,有白兰瓜、冬果梨、软儿梨、白粉桃、压砂黄河密,汗地香瓜子,大板黑瓜子等都是兰州独有的瓜果。

兰州人民风淳朴,老实厚道,热情好客,直爽大气。盛产玫瑰百合,代表纯洁,喻意美好。还有水车、羊皮筏子、太平鼓都是兰州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消费水平并不低,房价物价在西部城市还是居高偏上的,兰州人餐饮消费,穿着打扮并不落后,还是比较讲究、新潮时尚的。

兰州海拔1520米,年平均气温10.3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夏季避暑胜地,在兰州呆过的人,每到炎热高温的夏季,总想回兰州避暑度假,慢步在黄河岸边的林荫树下,或者在茶园里刮着三炮台八宝盖碗茶打牌下棋,享受清凉的夏季。

兰州还是桥梁博物馆,在穿城而过的黄河上,从河口到东巷有各种桥梁30余座,有吊桥,铁桥,铁路桥,公路桥。每一座桥设计建造独特,都是兰州城市交通“生命线”之桥,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桥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将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将会成为一部桥梁史诗,记载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兰州人民的灿烂艺术,更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绚丽风景!每一个兰州人都与桥有着一世情缘,每一座桥几乎都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一座桥连着陌生与熟悉,梦想与归宿,过去与未来。一座桥,一个故事;一座桥,一段历史。 桥梁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发展史,他们的共同之处即是跨越,也是征服,更是突破极限的挑战。

兰州的优势与未来

兰州的生物制药起步较早,技术领先,在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中,可能我们中间打过兰州生物的新冠疫苗的人也一定不少。

兰州有国家重离子加速器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开辟了中能重离子物理基础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标志着我国回旋加速器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兰州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兰州石化,是中国石油化工科技的发源地,始终坚持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兰州曾经被联合国世卫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十多年前,兰州城市污染相当严重,浮尘笼罩,天昏地暗,能见度差,从上俯视兰州,被雾霾覆盖,几乎看不到城市。但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治理,通过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扬尘管控,林业生态等综合治污措施,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只要天晴几乎每天都是篮天白云,曾经浮尘雾霾的兰州,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实现了金城天篮水净地绿的“兰州篮”。外地的人们彻底改变了对兰州的印象,已成为治理污染,实现篮天工程的典范。

兰州古老而又年轻,说它古老,它历史久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说它年轻,它正在崛起,具有后来者居上的现代气息,我虽然在兰州工作生活多年,但对兰州的了解认知还远远不够,愿第二故乡——兰州,趁势而上,创新发展,追赶超越。

新兰州,新愿景。新时代的兰州正在坚持新的发展战略,用特有的勤劳和智慧,融入新的发展理念,展现新时代兰州担当。站在国家向西开放的新高地,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奋发有为,努力建设黄河上游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北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园,国家重要的生态产业先行地,望早日实现面向“一带一路”辐射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2023年5月20日于西安)

作者简介:张永科,陕西府谷人,本科文化,职业军人,大校军衔,上过战场打过仗,上过高原进过藏,退休后学着写点小文章。

编发:拂晓哨位

来源:作者张永科供稿

0 阅读:68

拂晓哨位

简介:用图文音视频分享拂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