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仪式,虽然说只是给予一个荣誉军衔,但对于军人来说,授予什么级别的军衔,是对他的战功认可,因此,毛主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不少将士连死都不怕,还是想争一争军衔,其实,争的只是对自己军人历程的一个证明。
总的来说,1955年的授衔,大体公平,一共授予了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2名少将,合计1052名开国将帅。但由于全军大授衔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涉及到超过一千人的荣誉问题,总会有一些不周到的地方。比如:贺晋年是副兵团干部,只是一个少将;徐立清是正兵团级干部,只是一个中将;等等。在这个授衔过程中,甚至彭总和林总都挺身而出,分别为自己的爱将说情。
一、彭总为解方说清,认为解方军衔低了解方是志愿军首任参谋长,志愿军的司令员是元帅,副司令是大将或上将,即使是历任政治部主任,除了杜平是中将,李志民和甘泗琪都是上将,而偏偏志愿军的参谋长解方只是少将,就连他的继任者李达也是上将,这确实有些匪夷所思。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解方将军妙计频出,协助彭总指挥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每当彭总遇到遇到复杂的军事问题,就会对人喊道:“快请‘诸葛亮’来谈谈情况。”彭总所说的“诸葛亮”就是解方将军。因此,解方只是少将,彭总觉得不合理,感到非常不满,说道:“解方是少将,那我顶多是一个中将!”认为解方的军衔应该更进一步。
当时的授衔工作,还是由国防部长彭总主持负责拟定,再上报政治局批准,但彭总的说情还是无效。
二、林总为刘亚楼说情,认为刘亚楼可以授予大将中央发给四野(东野)的命令,一般称呼为“林罗刘”,分别就是林总、罗帅、刘亚楼三人,林总是司令员,罗帅是政委,自然可以并列,但刘亚楼只是一个参谋长,也可以和军、政一把手并列,这是在其他野战军并不会出现的情况,可见,刘亚楼在四野的地位。
1955年授衔的时候,东野的政治部主任谭政是大将,刘亚楼作为参谋却只是上将。而且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都被授予了大将,刘亚楼作为空军司令员,却只是上将。因此,刘亚楼心里也有一些想法。
林总很少替人出头,四野名将钟伟评了少将,钟伟非常不满,说要把勋章挂在狗尾巴上,结果被林总叫去一顿臭骂。唯独,林总要帮刘亚楼说情,他还专门写信给毛主席,说评大将是不是多考虑一下井冈山出来的将领,言下之意,就是可以评刘亚楼为大将。但最后,林总的说情无用,刘亚楼还是评了上将。
三、周恩来强烈建议陈毅为元帅,被中央采纳在授衔的时候,陈毅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了,按照标准,其实陈老总不应该授衔为元帅的。但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三野(华野)必然要有一位代表来授衔元帅,不少人倾向于粟裕,刘少奇也支持粟裕为元帅,按照军功,粟裕也确实可以做元帅。
但周总理建议还是陈毅为元帅,针对有人说陈毅到地方了,不适宜授予元帅,周总理说道:“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军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最后,周总理一锤定音,他的建议被采纳,陈毅成为了元帅。
为何军中地位非常高的彭总、林总的说情,都改变不了解方、刘亚楼的军衔呢?而周总理的建议,就能有效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两点原因:
一是周总理在党政军三方的地位无与伦比,他一直以来都在中央工作,甚至毛主席在地方的时候,周总理都是在中央领导毛主席的红四军,可以说,周总理是十大元帅的领导,他说的话,有很高的权威性。
二是解方、刘亚楼在资历上确实也存在一些不足,军衔更进一步自然更好,但维持现状,也并非说不过去。不像陈老总,虽然陈老总看起来缺少赫赫战功,但地位也非常高,在革命低潮时期,追随朱德上井冈山,担任政治部主任,能独立自主地对部队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力提升了部队战斗力,可以和毛主席、朱老总并列,是井冈山“三巨头”之一,他在部队有很深的基础,成为元帅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