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天府可乐爆出破产传闻,后来虽被证实是一场误会,但如果不是这则“乌龙”新闻,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一曾经的“国宴”饮品?
从国民饮料沦落到无人问津。天府可乐并不是唯一。
北冰洋、大宝、银鹭、广州亚洲汽水等企业都与天府可乐有类似的经历。
打不过你就收购你,无数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民族企业都被外资逐步吞并。
有些品牌被外资直接雪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有些则被外资打着“国货”的名号,利用国人的爱国情怀,大肆捞金。
更有甚者,贪官勾结外资,公然迫害民族企业。
1.天府可乐---雪藏20年,一个悲壮时代的缩影天府可乐作为曾经的“国宴”饮料,被外资雪藏了20年。
1985年,经过严格审核,重庆饮料厂的天府可乐被定为国宴饮料。到了1988年,天府可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甚至在1990年出口到了前苏联、日本、美国等国家。
作为成功杀入国外市场的中国可乐,天府可乐一时风光无二。
鼎盛时期的天府可乐,一年的销量可以达到一亿多瓶,创造的产值高达三亿多元。
然而,巅峰过后迎来的是一跌到底的没落。
90年代,中外合资浪潮兴起。在这一浪潮之下,1994年,天府可乐正式引入百事可乐,两家成立合资公司
一开始,天府可乐希望通过与百事可乐的合作来学习外国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然而,双方开始合作没多久,这些外资企业就撕下了自己伪善的面孔,露出了自己凶恶的獠牙。
合作开始后,百事可乐利用天府可乐的销售渠道成功打开了国内市场,而天府可乐的命脉却被百事拿捏。
百事可乐开始打压天府可乐,先是逐渐降低天府可乐的生产量, 最后,更是直接将天府可乐雪藏了20年。
从一开始,这些外资企业就不怀好心,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挤压国产饮料企业的生存空间,完全霸占中国饮料市场。
2008年开始,天府可乐开始了追讨之路,2010年,天府可乐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配方,三年后,经过数次官司和谈判,最终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商标。
2016年,曾经的天府可乐正式回归。这个消失了二十余年的民族可乐终于回到了大家面前。
除了天府可乐,崂山汽水、山海关汽水、北冰洋都曾一度被外资合资企业打压雪藏,一个个都差点被“毁尸灭迹”。
其中北冰洋与天府可乐一样,曾被百事可乐雪藏,2007年,为了拿回品牌,中方甚至同意了“四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饮品”这一屈辱条件。
国产饮料企业就这样被外资企业几乎屠戮殆尽。
如今,虽然一些曾经的国产品牌纷纷回归,但20年过去了,如今的市场早已被外资公司瓜分殆尽。民族企业想要有立足之地,依旧是困难重重。天府可乐等民族企业的遭遇,是一个悲壮时代的缩影。
2.太子奶---当代窦娥2023年3月,曾担任过湖南省株洲是公安局副局长的凌娅主动投案。
该消息曝光后,有一人十分激动,此人便是原太子奶总裁李途纯,伴随着他在网络上的一系列发声,一起尘封多年的冤案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太子奶集团成立于1997年,曾经力压蒙牛与伊利,成为中国最风光的乳酸菌饮料企业,市场份额一度高达70%以上。
2006年,太子奶总裁李途波为了使企业上市,开始引入外资,英联、高盛、花旗等六家国际银行为太子奶集团提供了五亿元的信用贷款。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曾经无限风光的太子奶集团正是因为创始人李途纯的这一个决定遭遇灭顶之灾。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许多国际银行亏损巨大,曾经为太子奶集团提供信用贷款的国际银行纷纷对太子奶提前催债。
雪上加霜的是,在被催债的同一年,国内爆出三聚氰胺事件,作为国内乳制业领军企业的太子奶遭受了巨大打击。
提前催债和销售业绩下滑让整个集团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虽然经营遭遇了一定的危机,但作为占据乳制业70%以上市场的龙头企业,这些困难并非不能克服。
然而令李途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不但要面临外国资本的围剿,还要承受来自“自己人”的背刺。
面对陷入危机的民族企业,以凌娅为首的五名株洲当地官员非但不伸出援手,反而威胁李途纯将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境外投资银行。
后来由于境外投资银行没有兑现许诺的利益,五人又软禁太子奶全体高管,强行将太子奶股权转让给株洲政府全资成立的高科奶业。
数亿元的流动资金进了五人的腰包。无数的员工因为他们的贪腐行为失业。
作为集团总裁李途纯深受五人的迫害,他的舅舅因为遭受迫害而自杀,弟弟落下终身残疾,身边秘书被恐吓流产。
好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几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罪恶行径纷纷落马
勾结外资,公然迫害民族企业,如此吃里扒外的行为令人唾弃。
3.南孚电池---收购后被数次倒卖相信每一个人都听说过南孚电池,曾经一段时间,南孚电池风靡全国。产品一度被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有人曾说:全球每卖出十块电池,有八块就是南孚生产的。
然而,曾经的电池霸主南孚近些年的存在感却越来越低,虽然市场上仍有南孚电池售卖,但知名度却远远不如以前。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南孚电池沦落至此?这就要从1999年说起了。
1999年,美国企业摩根士丹利提出想要收购南孚电池的部分股权。南孚公司大部分高管都反对这项收购。
但当时的南孚创始人陈来茂十分自信,觉得出售部分股份并不会影响自己对公司的掌控,自己反而可以利用外资资金扩大规模
自信的陈来茂忘记了一句话:玩火者必自焚。
一开始,企业引入外资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2003年,南孚一举拿下全国电池市场50%的销售份额。
看着眼前的成绩,陈来茂十分开心,如果不是自己当初力排众议,公司怎么会取得如今的成绩。
然而,就在他一路高歌猛进地扩张时,摩根士丹利一直在不断收购南孚公司股份。最后,摩根士丹利一举拿下了公司的全部股份,彻底掌控了这家公司。
这下到了陈来茂哭的时候了。2003年,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转卖给美国吉列公司,南孚电池的噩梦开始了。
吉列公司旗下的金霸王电池是南孚电池的头号对手,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收购,南孚电池的下场可想而知。
不出意外,南孚电池被吉列电池冷处理。吉列要求南孚为金霸王生产电池,除此之外,南孚的销售渠道也要拿来销售金霸王电池,这个金霸王电池可真是霸道。
南孚的生产线和销售渠道都要被竞争对手占用,看着自己的决定导致企业沦落至此,创始人陈来茂引咎辞职。
南孚电池的漂泊之路并未到此为止,宝洁公司收购吉列之后,南孚电池也被宝洁公司纳入囊中。
新东家并没有对南孚电池表现出一点点仁慈,南孚电池的销售渠道依然要用来销售金霸王电池。就这样,南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低,而金霸王则成功攻占了中国市场。
更令人气愤的是,宝洁公司甚至要求南孚购买金霸王的设备,给出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
看着曾经的国产电池一哥被外资这么欺负,国内一些资本看不下去了。最终,鼎辉资本花费36亿元收购76%的股权,兜兜转转了一圈,南孚电池终于又回家了。
经过数次倒卖,曾经的南孚早已是元气大伤,如今想要回到以前的地位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了。
4.新飞电冰箱新飞电冰箱绝对是一代人的回忆。巅峰时期的新飞,年利润高达3.15亿,在1996年,新飞冰箱的销量更是位列全国前三。
然而,这样强大的新飞也难逃被外资肢解的命运。
2005年,丰隆亚洲成为了新飞最大的股东,占股比例高达90%。
自从被收购,新飞的管理团队就逐渐被外资企业边缘化,丧失了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员工的工资也逐年减少。
在平均月收入只有几百块的90年代,新飞员工可以拿到1500元的薪水。而到了2012年,员工的工资反而降到了八百多元。
曾经作为冰箱行业领军企业的新飞开始在市场中变得毫无存在感。连续亏损多年后,新飞在2017年宣布停产。
这个曾经与美菱、容声、海尔并列的民族企业,就这样消失不见。
5.小护士小护士曾是我国排名第三的护肤品品牌,在当年曾红极一时。
然而,在2003年,欧莱雅集团突然宣布收购小护士,并表示,收购之后会持续帮助小护士开拓市场。
“外资的嘴,骗人的鬼”被收购后的小护士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逆转。
其实,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就是看上了小护士的广泛的销售渠道,希望能够通过收购吃掉小护士的市场份额。
依旧是外资企业对待民族品牌的老一套。先是“借鸡生蛋”,欧莱雅利用小护士广泛的销售渠道抢占市场,借着小护士的知名度,宣传自家的化妆品。
利用完之后便将小护士一脚踢开,既不给小护士搞研发推出新品,也不给小护士打广告做产品营销。小护士就这样慢慢被欧莱雅雪藏。
虽然欧莱雅官方曾经数次否认将小护士雪藏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刚被欧莱雅收购时,小护士的国民认知度高达99%。
而如今,人们早已将这个曾经的知名化妆品品牌遗忘。不论是在实体店还是网店,已经看不到小护士的化妆品。
外资企业在中国化妆品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90%,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本土化妆品牌往往只能采取低价策略艰难生存。
结语: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不能失去自己。
政府也应该为民族品牌的发展保驾护航,不能让民族品牌既要面对外资企业的围剿,又要提防“自己人”的背刺。
打造一个成功的民族品牌十分不易,希望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支持民族品牌。
康得新材料界华为也被害,查查
实事证明,吃人最狠的往往是本土
这就是马云的底气。
民族企业还是华为[点赞][点赞]
嘿,要是没有可口可乐这种的品牌,那些无数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饮料敢卖你十几块一瓶[点赞]
见都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