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筚路蓝缕,名流云集——国立青岛大学初建的细节和往事

半岛都市报 2024-09-04 14:41:20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历史的脉搏,牵连着城市的文脉,律动中,有百年教育的印记。

随着私立青岛大学的关停,国立青岛大学开启新生。这个历程,有偶然也有必然。半岛全媒体记者通过曾经的教授、学生们的回忆,了解到了深藏于岁月中的细节。那段星耀青岛的时光,也成为今天教育界的榜样。

暑假结束,回顾走过的老街,穿梭名人故居,通过讲解员,我们绕不开一所大学的名字——国立青岛大学。是这所大学打开了大门,迎接一批名流大咖齐聚岛城,也为国家培育了栋梁之才。

一切,都从那年的开学季说起——

国立青大 一所大学的青岛缘

不破不立。

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是在两所学校的办学被迫中断之后。

上一期我们提到,1928年初,私立青岛大学在经费断绝后,教师和学生星散大半,学校不得不停办,仅仅4年的大学,还未来得及护送学生毕业,就匆匆结束。

与此同时,在济南的省立山东大学,也因为“五三惨案”的发生,陷入停顿状态。一张安静的书桌,在当时成为了学子们的奢望。

然而,重视教育的山东,不能没有自己的大学。于是,山东教育厅提出了要求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的报告。南京政府教育部同意,并指令何思源等11人为筹备委员,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

1928年8月7日,第一次筹备委员会在泰山红门宫召开,何思源、魏宗晋、赵太侔、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杜光埙等七人出席,大家一致推举何思源为临时主席,推举何思源、赵太侔、王近信为常务委员,会上讨论并通过了筹备委员会组织条例,研究了学校的院系设置、扩建校舍、充实图书仪器设备、经费来源以及原有学生的转学休学等问题。然而,彼时的济南和胶济线均被日军侵占,一切筹备工作只能纸上谈兵。

大学的地址选在哪里?

递出答案的人,正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建议教育部:青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加上少受战乱影响,不如将国立山东大学迁到青岛来办,他还预言,“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

此言不虚,亦是良策。

筹备委员会随即由国立山东大学变更为国立青岛大学。到底有多迅速?1929年6月4日,南京政府行政院就讨论通过了《筹建国立青岛大学的议案》,可见当时已经非常迫切。这次议案中,教育部长蒋梦麟提出校产来源:“拟将该校(私立青大)取消,其校产归山东大学收用,国立山东大学名称拟改为国立青岛大学。查青岛交通便利,环境优胜,设立大学,自较济南为宜,可否敬候公决案。”

“决案:照办。”

1929年6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原省立山东大学校本部召开第一次会议,本省委员何思源、袁家普、赵太侔、王近信、彭百川五人出席,会议主要讨论了办学经费来源、大学基金以及确定筹委会秘书人选等事项。第二天,何思源、赵太侔、王近信就马不停蹄地赶赴青岛,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产。

于是,一所影响深远的大学扎根于青岛这片土地上。

筑巢引凤,接下来就是聘任校长、教师、工作人员,以及招生了。

“蔡元培、蒋梦麟因公赴平,兹为接受青岛大学事,今晨转道来青,定八日在该校开接收筹备会议,商洽接收办法”,1929年7月6日,上海《时事新报》发出的这则消息,让青岛的大学之门徐徐打开。两天后的7月8日,筹委会在青岛汇泉大饭店召开第二次会议。这是筹委会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蒋梦麟亲自主持,蔡元培、何思源、袁家普、傅斯年、杨振声、赵太侔等全部出席,刘次萧记录下了整个会议议程,确定了学科设置、院系人选、经费筹措、校址扩充、招生工作等,这次会议基本商定了国立青岛大学的雏形。

教育界的大师级人物,齐聚青岛,且他们都与北大渊源很深,所以遴选校长,必然离不开北大的元素,日后也足以证明。

1929年7月14日,筹备委员会在济南召开第三次回忆,议决“教职人员教授长吴之椿,工学院长周钟岐,教育教授沈履,英文教授陈通伯、梁实秋或叶公超,讲师袁振英、郭有守……”

自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成立以来,先后共举行了六次会议,对学校的筹建工作,作了细致的研究。以后的几次会议,分别于同年11月2日和次年3月20日、5月10日在济南和青岛召开,每一次会议之后,都离国立青大开学又近了一步。

灿若群星 阵容强大,学术界、文化界大咖云集

校长人选,迟迟未定。

曾经有多个说法,开始有关何思源出任国立青大校长的消息,见诸报端,原因是何思源既是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又是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无论身份还是地位,做校长顺理成章。不久后,在蔡元培委托吴稚晖催促国立青岛大学经费后不久,又有消息传来:“任吴稚晖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并已得吴同意。”仍然没有了下文。

筹备工作进行过程中,校长的人选始终没有定下来,直到1930年4月28日,杨振声接到了政府任命,担负起国立青岛大学校长的重任。

杨振声(1890~1956年),字今甫,亦作金甫,蓬莱人。1919年,这位五四运动的闯将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到美国留学,专攻教育学,1924年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夏,到北京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和中文系教授。之后参与了国立青岛大学的筹备工作。

如此充实的经历,塑造了杨振声“温文尔雅”(梁实秋语)的气质,即便他身材修长,仪表甚伟,仍不似一般山东大汉,气度不凡。

“杨金甫是北大出身,当时在教育部里他的熟人不少,同时他是山东人,和教育厅里的人也有关系,所以他做校长是适当的,并且他的性情温和,冲默有量,所以双方肆应,起初尚能相安”,梁实秋是有资格评价杨振声的,因为梁实秋早就是国立青大物色的外语系人选,而且,为了能够吸引梁实秋到青岛任教,杨校长使出了浑身解数,故两人交情很深。

1930年的夏天,杨振声亲自到上海物色教师,遇到梁实秋和闻一多如获至宝,立刻展开了求贤若渴的攻势,力邀两人到国立青岛执教,不但包满意,还可以“先尝后买”:“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

“我们当时唯唯否否,不敢决定,金甫力言青岛胜地,景物宜人。我久已厌恶沪上尘嚣,闻之心动,于是我与一多约,我正要回北平省亲,相偕顺路到青岛一觇究竟,再作顶多。于是我携眷乘船北上,一多偕行”。

接下来,便是那段著名的经历: “船到青岛,我们住在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信步街道,整洁宽敞……我们雇了两部马车,观光全市,看了海滨公园、汇泉浴场、炮台湾、湛山、第一公园、总督府,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我们不禁感叹,我们中国的大好河山真是令人赏玩不尽……这一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两个车夫,山东大汉,彬彬有礼,一多来自武汉,武汉脚行车夫之类的那股气焰他是深知的,我在上海住了三年,上海脚行车夫之类的那个风度我也是领教够了的,如今来到孔孟之邦,居然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礼,令人惊异。举一个例子:车在坡头行走,山上居民接水的橡皮管横亘路上,四顾无人,马车压过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车夫停车、下车,把水管高高举起,把马车赶过去,再把水管放下来,一路上如是折腾者有三数次,车夫不以为烦”。

梁实秋和闻一多的结论是青岛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醇厚,“我们立刻久是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一言而决,留下任教,各自回家短暂省亲后,都来到了青岛。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闻一多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其实,梁实秋不知道的是,杨振声为了能够请到满意的老师呕心沥血,因担心失去人才,经受过许多“恐慌”和不眠之夜。

杨振声效法蔡元培在北大的“兼容并包”“科学民主”“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所以积极延聘专家学者来任教,他还聘请了教育家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数学家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化学家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生物学家曾省任生物系主任,分别主持各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另外,语言学家闻宥、楚辞专家游国恩、小说家沈从文、物理学家任之恭、化学家傅鹰等也被聘在各系任教。可以说,当时的国立青大名流云集,灿若群星,阵容强大,在全国大学中都屈指可数。同时,杨振声还以自己的地位和声望,邀请学术界的名流如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等来校讲学,以加强学术的交流。所以,当时的学生、后来的诗人臧克家才说“校长是‘五四’时代老作家杨振声先生,他民主办学,风度翩翩。请来了大批教师都是学术、文化界一时之彦”。

从严治校 学术为上,宽严相济

1930年5月,杨振声校长到校视事,启钤办公。

是年8月,国立青大正式在青岛、济南两处招考一年级新生。

9月21日,开学典礼举行,校长宣誓就职,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监督。青岛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诞生,它在青岛的文化教育、海洋科学方面,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各团体代表四十余人,该校第一年级学生一百七十余人”,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致辞:“青岛水陆交通,均极便利,山海临泉,处处接近自然,而工商发达,物产丰富,又非乡僻小村可比。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并可设星期演讲会,以集中全国学者于一地,至于大学课程,包括范围极广,青大现因经济关系,先设文理二科为任何各种应用科学之基础及研究的归宿点也。”

蔡元培在国立青大的筹备和建立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制成了木牌,悬挂在学校大门旁。“我们初到青岛的时候,蔡孑民先生还携眷住在女生宿舍那座小楼里。学校大门上的木牌是蔡先生的题字,清癯一如其人”,梁实秋先后多次撰文提到校名撰写,“国立青岛大学门口的竖匾,就是蔡先生的亲笔。胡适之先生看见了这个匾对我们说,他曾问过蔡先生:‘凭先生这一笔字,瘦骨嶙峋,在那时代殿试答卷讲究黑大圆光,先生如何竟能点了翰林?’蔡先生从容答道:‘也许那几年正时兴黄山谷的字吧。’金甫做了校长,得到蔡先生写匾,是很得意的一件事”。

毕竟,杨振声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所以他继承了先生的办学方针。除了网罗了强大的师资阵容外,还分析了青岛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力倡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以及考古学、哲学、文学基础研究,这成为青岛的特色。

其实,学校虽然是国立的,但经费是由山东省政府拨付的,所以开始学校的基础并不稳固,“经费出自山东省府,并又市府协款,一个儿媳要伺候两个婆婆,于是金甫苦矣”,梁实秋说。

经费不足,除了校舍,其余一切几乎均须从头做起,所以杨振声从实际出发,极为重视节约开支,尽量把经费用于添置图书、仪器设备及增加建筑方面。他把这项工作比喻为盖房子打基础,“地基打得好,础石放得牢,将来这广厦百间,高楼千栋,才盖得起,负得住。而我们的经费能多花在这基础上一文,这一文便有它百年的价值,文化的贡献”。因此,山东大学在这一时期,从一开始就树立了勤俭办学的校风。年40万余元的经费,仅仅是其他大学的三分之一,而在校长“在行政上多花一文,便是虚耗,在基础上多花一文,这一文便是建设”的理念上,学校两年就节省了45万元经费,用于设备方面,尤其是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建设,在他看来,“实验室之在大学,与图书馆同其重要”。可见他的理念是多么先进!

杨振声把制定各种章规视为学校的一项根本工作。在他看来,“一切规程,使其简而易守,然后大家循序而善行之,则学校事务,化复杂为简单,治纷乱以条理”。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专心一志于学术上之建设,蔚然成为整肃庄严之学府”。

的确,杨振声保留着严谨的办学态度,没有聘到理想的历史系主任,他干脆放弃开办历史系。虽然开放办学,但对于教师人选极其严格,如果不合适,即便有人情说项,绝不松口。对于学生,也同样有高要求,他认为,“学生在好而不在多”,他鼓励学生“不在图书馆,就在科学馆,不在科学馆,就在体育场”,要学生做学问好、身体好的青年。

为了激励学生,他还主张实行淘汰制。明确规定:“学生全年学程有三种不及格或必修学程二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这一规定极为严格,形成了高淘汰率。据曾在国立青大教育经政系就读的王先进说,头两届学生淘汰率高达42.5%和25%。

当然,爱护学生的杨振声还是秉承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风。例如臧克家投考国立青岛大学时数学虽然得了零分,但作文写的是一首颇具人生哲理的短诗,深得闻一多的赏识,破格把他录取了。他也表示支持。另外,他还风神潇洒,诗书俱佳。据张华先生的回忆文章可知,杨振声颇具文艺范和名士派的创新布告。“学校中发布的布告,经常是用固定的格式和死板的套语。杨振声先生有一次独出心裁,展纸挥毫,把布告填了一首词发布出来,吸引许多人围着看,既欣赏了书法,又品味着诗意,使大家觉得十分新颖有趣。”

可以说,杨振声在校两年,做了大量工作,为学校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生活中的他,同样是惬意的。他住在学校附近的龙江路11号,他和教务长赵太侔住楼上,一人一间卧室,中间是客厅,楼下住的是校医邓仲存夫妇和小孩,伙食及家务均由仲存夫人负责料理。

在每周六的校务会议之后,例行聚餐,多半是在顺兴楼,当场打开30斤的一坛绍兴酒,开怀畅饮,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酒中八仙”。杨振声除了饮酒,没有什么嗜好,有时候驱车到汇泉小坐,有时到崂山走走,或是到第一公园也就是现在中山公园赏花。闲暇时间,寄情于字画,这是杨振声在青岛的生活。

只是,一次次的学潮,让他不得不选择离开……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