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对陈赓不敬,刘邓狠批:为人太傲,陈毅无奈端起老总架子

新新史界 2024-05-30 09:57:45

1948年7月24日, 陈毅带着怒气,给华野粟裕、陈士榘等人发了一封电报。

全文洒洒数百字,有一段尤引人注意:在此间,下面各同志的接触中,认为三纵骄横...无论个人的骄傲与部队自大作风,均属政治问题。

请注意,当时的陈毅虽在名义上仍是华野司令员,但实际早已离开华东,进入中原局担任第二书记。

所以电文中的“在此间”、“下面各同志”等字样,指的是中野部队。而三纵则是华野部队,当时属于陈唐兵团。

家丑尚且不能外扬,陈毅远在中野,就听到中原兄弟部队讨论华野三纵骄横,多少有点脸上无光,这才有了开头那篇电报。

究竟发生了何事,才会让中野有此议论呢?

事情还要从一封电报讲起讲起。

一,电报风波

1948年3月,中野陈谢兵团、华野陈唐兵团聚于洛阳城下,准备发动进攻。

而在战前,就部队的指挥问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两大兵团已经在中原携手作战一段时间,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部队间的配合不默契,经常在重要时刻掉链子,甚至有各自为战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致电二陈兵团,要求在后续作战中,陈谢部队由陈唐指挥。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封电报会引起两个兵团官兵间的第一次争议。

在解放时期,如遇到不同系统的部队协调作战,经常是由职务较高或者兵力较多的一方首长指挥,比如中野十一纵就曾在豫皖苏一带作战时,统一受粟裕指挥。

若要按照上述标准,陈谢、陈唐两大兵团的指挥权,一时还真弄不明白。

为何会这么说呢?

先看职务,陈赓、陈士榘两人同为兵团最高指挥官,陈赓在中野一直被当做战略震慑力量使用,经常受中央直接调遣,里外出击,刘邓很少对其直接指挥。

而陈士榘则为华野参谋长,地位仅次于陈、粟、谭几人,是华东重量级人物。

单从职务上比,两人还真有点不相上下。

再看各自兵团的人数,陈赓兵团由中野4纵、9纵、西北38军等部队组成。陈士榘兵团由华野3纵、8纵、10纵组成,两部兵力几乎相等。

事情至此,就有点麻烦了。

如果只考虑职务、兵力两个条件,二陈似乎都有资格成为最高指挥。

但是,在士兵们眼中,还有一些是需要参考的,比如资历、性格。

陈赓出身黄埔一期,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在红一、红四都有过战斗经历。陈士榘资历虽也不错,但相比于陈大将,稍有逊色。

性格方面,陈赓是我军出了名的好脾气,面对性格直烈的彭老总,都能开上几句玩笑话。

而陈士榘在华野风评欠佳,和陈毅、粟裕等人都顶牛、红过脸。

各位可不要小瞧脾气好这个特点,战场上大家都有燥性,能有个性格平和、好说话的指挥官,实属不易。

中央也知道其中门道,那为何最终还是任命陈士榘呢?

答案很简单,是陈赓主动让贤,向中央提议由陈士榘统一指挥。

到这里,争议就出来了。

陈赓作为老大哥,能够主动提出让位,陈士榘却坦然受之,毫不谦让,中野官兵心里多少有点别扭。

二,抢炮事件

虽然心里有别扭,但毕竟是兄弟部队,中野官兵们也没过多纠缠。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两家兵团有了点火药味。

3月14日,我军攻入洛阳城,敌人一路溃逃,我军缴获了不少物资。

其中,陈赓兵团四纵第十旅的战士们,在一处敌炮兵阵地上发现了不少大炮。

由于战事还没有结束,所以仅留下几名士兵看守,其余战士继续追击敌人。

然而,四纵前脚刚走不久,陈士榘兵团三纵部队碰巧路过该阵地,二话不说,就要把炮拉走。

四纵留守的几名士兵,刚想上去讲理,就被三纵连人带炮的拉走了。

事后,尽管陈赓出面,安抚了部队官兵的情绪,但此事还是造成了恶劣影响,华野三纵骄横之名就此传开。

三,刘帅发火

洛阳战后,中野在南阳召开了豫西作战经验总结大会,刘伯承、陈毅等人到场主持。

会上,各部介绍了自己部队的作战经验,刘帅挨个总结、鼓舞。

当陈士榘介绍洛阳战役时,他长篇大论的讲解自己部队如何勇猛,洛阳城能够解放,主要是三纵大炮的功劳。

对于同样立下汗马功劳的陈赓部队,陈士榘竟然绝口不提。

陈赓是刘伯承麾下第一爱将,不仅中野上下把他当做部队标杆,就连中央也多次全军表率陈赓的能力。

陈士榘对陈赓如此态度,往小了说,是一时骄傲;往大了说,那是对陈赓不敬、瞧不上眼!

刘帅一向爱兵如子,谁让他的兵难堪,他当场就要反驳回去。

别看刘帅平日里儒雅随和,但要是较起真来,邓公这样的“钢铁公司”都得退让三分。

根据《陈毅传》内容,在陈士榘讲完话后,天已经黑了,但是刘帅却要求谁也不能走。接着,他就严词批评了部队里一些人不注重战术研究,只会用大炮硬攻。

响鼓不用重锤。

刘帅虽然没具体点名,但会上的人都明白,刘帅这番话是批评陈士榘,为陈赓说句公道话。

甚至到淮海战役时,邓公还当面点名道:“陈士榘,太傲了!”

四,陈老总出面

眼见两军出了点小摩擦,陈毅端出老总架子,给华野发去电报,要求三纵整改。

真正能让陈士榘上将服气的,有两个人,第一个是毛主席,第二个就是陈毅。

眼见陈帅语气不善,陈上将立马收了傲气,借着和粟裕联名回电的机会,老老实实的把事情解释一遍,为自己的鲁莽道了歉。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中野上下见到陈士榘的态度后,也都是一笑置之,一场小摩擦就此翻篇。

陈上将也收敛了脾性,联手中野在之后取得了更辉煌的战绩。

115 阅读:44973
评论列表
  • 2024-06-02 16:29

    感谢陈士渠吧 没他二野都得被黄维吃了

    or莉莉丝 回复:
    本来就是大家下的一盘棋,没二野,陈士渠能一个人啃下黄维吗?这个不能说谁更重要,谁更牛逼,缺了谁也不行!
    车行天下 回复:
    虽然有可能,但是有些事战役需要分工不同,若是换个位置呢
  • 光年 21
    2024-06-05 12:07

    陈毅资格老 有权威 能镇住将军们 打仗还得是粟裕

    用户15xxx14 回复:
    陈老总成就了粟大将,如果徐帅去华野,粟只能是参谋长。
  • 2024-06-02 00:51

    陈老总威武,善于带兵。

  • 2024-06-07 12:46

    帅的主要责任就是调兵遣将,而将就是端枪领着战士冲杀。这就是华野那么多良将服陈帅,并很从粟大将打了很多漂亮仗👍👍👍👍👍👍👍👍👍👍👍👍

  • 2024-06-07 18:54

    没有中野,华野估计要让杜聿明包饺子。

    原来如此 回复:
    估计?谁估计?
  • 2024-06-14 12:38

    武将都有点脾气的,但傲骨可以有,目中无人的傲气不可有。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