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剑读诗】刘挽春的诗作《哑鸟》赏析

媛媛谈谈 2024-03-31 00:26:34

作者简介:刘挽春,河北宁晋人,邢台市诗人协会顾问。现供职于平乡政协。85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散见《诗选刊》《诗潮》《扬子江诗刊》等报刊。著有诗集《记忆与忘却》。《聆听花声》等。

哑鸟

文/刘挽春

一只鸟 ,每天

撞击楼上的玻璃

它的羽毛如雪落地

很多日子

人们看见它

如期而至

老人们说,从前

山脚下是一片很密的林子

谁都没在意

一座楼拔地而起

很多鸟飞走了

只有它

每天守在这里

“诗歌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在普通事物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意义,具备历史高度和人性的深度。”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刘挽春老师的诗作《哑鸟》。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只哑鸟每天撞击楼上玻璃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关注和思考。诗中的哑鸟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那些无法发声或发声不被听见的声音,以及那些被现代化进程所忽视和牺牲的自然元素。

诗歌开篇,作者描绘了一只哑鸟每天撞击楼上的玻璃,羽毛如雪般落地的景象。这里的“撞击”和“羽毛如雪落地”形象地描绘了哑鸟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它所承受的痛苦和牺牲。这种撞击声,或许对于人们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噪音,但对于哑鸟来说,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无奈。

诗中提到“很多日子/人们看见它/如期而至”。这句话暗示了哑鸟的坚持和重复,也反映了人们对这种景象的习以为常。人们对于哑鸟的撞击已经变得麻木和无动于衷,这种习以为常的态度使得哑鸟的存在变得更加孤立和无力。

老人们的话则揭示了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他们回忆起过去山脚下那片密林,那时鸟类繁多,生态环境和谐。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座高楼拔地而起,许多鸟类离开了这个地区。这里的“一座楼拔地而起”象征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和无情,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改变。

诗尾,诗中提到“很多鸟飞走了/只有它/每天守在这里”。这句话表达了哑鸟的孤独和坚持。尽管其他鸟类已经离开了这个地区,哑鸟却选择留在这里,每天重复着撞击玻璃的举动。这种坚持和守护,或许源于对过去生态环境的留恋,或许是对未来的无奈和绝望。

诗人李小雨认为:“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诗。这种诗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它必须从生活体验中来,那怕是粗砺的、原始的,然后按情感取向重新组合,重新命名。”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只哑鸟每天撞击楼上玻璃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关注和思考。诗中的哑鸟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那些无法发声或发声不被听见的声音,以及那些被现代化进程所忽视和牺牲的自然元素。通过这首诗,作者呼吁人们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改变。

0 阅读:2

媛媛谈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