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公室衰弱,卿大夫坐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曲沃代翼,二是三军六卿制。
一、曲沃代翼。曲沃是一个地名,在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这里住着晋国的小宗曲沃桓叔的后代。
翼也是一个地名,在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这里住着晋国的大宗晋昭侯的后代,这里也是晋国最初的都城。
小宗是国君的直系亲属及后代,大宗是指国君这一系的子孙。
晋国国君有很多儿子,但继承国君之位的只有一个儿子,这就是大宗,只有继承国君之位这一系的后代子孙才是大宗。
而其他没有继承国君之位的子孙都是小宗,小宗本质上是没有继承权的。
所谓的曲沃代翼,指的就是居住在曲沃的晋国小宗通过武力吞并了居住在翼城的晋国大宗的事件。
这一事件的本质是晋国公族之间的自相残杀,也是晋国在春秋早期的内战。
事件的起因是:晋国第十二任国君晋昭侯把曲沃这块地封给了自己的叔叔姬成师,姬成师就是曲沃桓叔,这是曲沃小宗的创始人。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
最为神奇的是,曲沃比当时的晋国都城翼城还要大,这就导致晋国小宗的实力不亚于大宗。
曲沃代翼分封就分封吧,晋昭侯分封,把自己的叔叔封的比他自己还要大,这种骚操作着实让人理解不了。
晋昭侯在世的时候,倒也相安无事。
直到公元前739年,晋国发生了内乱,晋国大臣潘父弑君,杀死了晋昭侯,然后迎立曲沃桓叔为国君,但晋昭侯的支持者不同意,杀死潘父,并发兵攻打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兵败,无法入主翼城。
晋国人立晋昭侯的儿子姬来为国君,是为晋孝侯。
曲沃桓叔虽然没能得到国君之位,但曲沃和翼城的梁子算是结下了,晋国开始一分为二,曲沃与翼城开始公开对立,并发生了持续60多年的战争。
曲沃桓叔去世后,他的儿子曲沃庄伯、孙子曲沃武公与翼城的大宗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子小侯、晋侯缗不断战争。
曲沃武公杀死了晋哀侯、晋子小侯、晋侯缗三任晋国国君,与此同时,身在翼城的晋国大宗公族尽数被杀。
曲沃武公成为晋国实际的国君,他用珍宝器物贿赂当时的周天子周釐王,以换取周天子的承认。
周釐王于是分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武公。
这是严重违背周礼的逾越事件,晋国小宗通过武力杀死晋国国君并自立为君,对后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似乎在鼓励这种逾越行为,也就越来越没人把周礼当回事了。
小宗吞大宗晋武公在位一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
曲沃代翼虽然成功了,但晋国动乱的根源由此种下。
晋献公继位之后,他这一系就成为晋国大宗,而晋献公的兄弟及叔叔们就成为晋国小宗,晋国的形势就发生了巧妙的变化。
由于曲沃代翼的影响太过恶劣,晋献公成为国君之后,总是担心晋国小宗效仿曲沃代翼来夺他的君位,晋献公因此对晋国公族(小宗)很是担心和防备。
《史记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八年,士蔿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使尽杀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
晋献公八年,公元前670年,晋国大夫士蒍(wěi)对晋献公说:晋国原有很多公子,不杀死他们就要发生动乱。
晋献公听从了士蒍的话,准备诛杀所有公子,同时在聚地修筑城邑作为晋国国都,改名叫绛,开始定都定绛。
这是一次政治大清洗,为了防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件再次发生,晋献公一不做,二不休,把所有晋国公子全杀了。
这就是曲沃代翼的副作用,自己抢了大宗的君位,消灭了大宗一系,自己成为大宗,然后反过来担心小宗来抢自己的位子,采用残酷的政治清洗,消灭所有潜在竞争者,不就能彻底保证大宗的安全与地位巩固吗?
这确实是防止小宗篡位的办法,但由此导致一个后果:晋国无公族。
曲沃桓叔的后代成为晋国国君晋国国君一旦继位,就会对付小宗与公族,要么杀掉,要么流放。
国君总是需要有人来辅佐治理国家的,既然晋国无公族,那么国君就会重用卿大夫来治理国家,因此晋国卿大夫的地位越来越高。
国君贤明时,尚能压制卿大夫,一旦国君昏庸,就无法压制卿大夫,国君就成为执政的卿大夫手中的傀儡。
曲沃代翼是晋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改变了晋国的政治生态,一步步造成卿大夫坐大的局面。
晋献公把晋国公族杀光了之后,又开始对自己的儿子下手。
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同,想废长立幼,立自己的小儿子奚齐为太子,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外出镇守边境,让太子申生镇守曲沃,让公子重耳、公子夷吾镇守蒲地和二屈。
没多久,骊姬陷害太子申生要谋杀晋献公,晋献公大怒,杀了太子申生的老师,申生逃到了曲沃,不久在曲沃自杀而死。
之后,骊姬又陷害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害怕被杀,于是逃走了。
晋献公认为两个儿子有谋反之意,于是发兵攻打重耳和夷吾,但没能成功,重耳和夷陵两位公子开始的逃亡生涯。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骊姬之子奚齐继位为国君。
晋献公继位后,杀死所有公子一个月后,晋国大夫里克在晋献公的葬礼上杀死了奚齐,晋国另一位大夫荀息于是立晋献公的小儿子卓子为国君,结果卓子又被里克杀死,荀息也自杀而死。
里克想迎立重耳回国继位,但重耳拒绝了,不久,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到晋国,继国君之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在位14年,去世后传位于儿子姬圉,这就是晋怀公。
晋怀公继位前在秦国当人质,听说父亲晋惠公病重,偷偷从秦国逃回晋国,此举导致秦国不满,秦国找到重耳,以三千人资助重耳回晋国。
晋怀公由于地位不稳,不受支持,逃离国都,不久被杀,其在位时间仅一年。
重耳成为晋国国君,是为了晋文公,他是晋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君之一。
重耳继位为君的历史,再一次说明了晋国的大宗与小宗之争是非常残酷的,晋文公继位后,继续维持晋国无公族的局面。
《左传 宣公 宣公二年》: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
既然晋国无公族,那只能是卿大夫崛起了,最后就是三家分晋。
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也是逃亡在外二、三军六卿制晋文公执政后,创建了一项制度,加速了卿大夫篡权的进度,这就是三军六卿制。
《左传 僖公 僖公二十七年》: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为右。
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因此在被庐阅兵,建立三个军,商量元帅的人选。
最终,晋国以郤縠率领中军,郤溱辅助他。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让给狐毛而自己辅助他。任命赵衰为卿,赵衰让给栾枝、先轸。命栾枝率领下军,先轸辅助他。荀林父驾御战车,魏犫作为车右。
这便是晋国三军六卿的由来。
晋国设置三军六卿的原因是:为了制衡这些执政的卿大夫。
在军队中执掌大权的卿大夫,在朝中执政就是另一家,让军权和政权互相制衡,便于国君来控制。
也就是说在军队中的一把手,和朝廷执政的一把手,不是同一家人,其他家族则轮流等着接班执政。
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没问题,但前提是晋国国君必须贤明,有手段,一旦晋国国君昏庸,不理朝政,卿大夫们就完全掌控了军政大权。
三军六卿制到了赵盾执政时期,将军政大权合一,使得卿大夫成为军政一把手,这样就导致了卿大夫势力膨胀,这是从赵盾开始的。
晋国三军是:中军、上军、下军。中军地位最高,上军次之,下军最次。
每军设一名将,一名佐统领军队,三军的将领地位从高到低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军或佐去世后,由其子孙后代世袭,担任晋国三军六卿的人,都是晋国的卿大夫。
三军六卿后来分别改过五军十卿、六军十二卿、四军八卿,后来又改回三军六卿。
六卿不仅有兵权,而且还是执政者,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最初,晋国有十余个家族来争夺六卿的职位,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范氏、赵氏。
六卿采取轮流制执政的方式,这些家族在不断的政治斗争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狐氏在赵盾执政时发生矛盾,赵盾处死狐鞫居,其余族人逃出晋国。
先氏勾结犬戎作乱,在公元前596年被晋景公灭族。
晋国十一家卿大夫,内斗只剩下三家郤氏因为过于蛮横,于公元前574年被栾书陷害,晋厉公派遣胥童灭其三族。
胥氏族灭了郤氏,后栾书与中行偃攻打晋厉公,杀死胥章,胥氏随即灭亡。
栾氏因为被人陷害而反晋,率军攻打晋国而失败,晋国其余六卿联合起来灭亡栾氏。
范氏和中行氏因为涉及赵氏内乱,协助邯郸午攻打赵鞅,后又攻打晋定公,被赵氏和晋国人联合击败,逃出晋国。
智氏因为率领韩氏、魏氏想要灭亡赵氏,结果韩、赵、魏三家联手杀死了智伯,灭亡智氏。
最后十余家卿大夫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最终三家分晋。
曲沃代翼打击了晋国公族,三军六卿导致卿大夫坐大,最终韩、赵、魏取代了晋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姬成师他哥姬仇把周携王杀了,姬仇自己后代也被弟弟姬成师杀了好几代,然后晋献公又杀了祖宗姬成师的好几代人,晋国公室乱杀还能强吗。
哪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晋国自己搞死自己
弑君多导致混战。混战多导致氏族崛起
UC难得的好文[点赞]
[呲牙笑][呲牙笑]
宗族和谐讲规矩才能强大服人。古人诚不欺我也,乱来终究得不到好结果
说到底还是晋室自己作
乱是有原因的。
曹丕只读左公羊,不读史记,也同样栽跟头,吃了宗室太弱的亏。
刘邦不就是范氏的士会的后裔嘛。秦国别子,不算是范氏的人。
先诊违背了晋文公的命令,于是战场自杀 介子推隐居山林,没想到被晋文公一把火烧死 晋文公疑似被狐堰活埋了[笑着哭]
好文章
楚国公族势力大,秦国其实已经达到平衡了,但是胡亥这老六将公族屠杀,导致赵高势力扩大
公族当了卿以后都不会认自己是公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