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列为法定节日的节气。还有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清明节祭祖是无数中华儿女必不可少的一个行为,又逢清明节,是不是又想起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由来已久,据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沉淀了很多习俗,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
1、清明习俗——上坟扫墓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折柳赠别或插柳
在古代,人们送别一般都会送上一支杨柳,因为柳树代表着春天,谐音是“留”,也表达了对亲友离别的不舍,寄托了美好的祝福。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3、荡秋千
荡秋千历史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4、清明习俗——吃鸡蛋
在古代,清明期间要寒食,就是不能有烟火。同时民间认为人死之后会再次投胎做人,而且在清明祭扫的时候,会将煮好的鸡蛋在墓碑前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寓意着破壳而生,也寓意着新生命的开始。
5、吃青团或吃发糕
来上海之后,清明节人们有吃青团的习俗,据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青团也是清明节祭祀的主要祭品,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寓意着生活甜蜜和美好。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6、蹴鞠
足球的前身就是中国古代的蹴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经过不断地演变成了今天的足球,也成为全世界都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
7、清明节踏青
清明节期间,温度比较高,江南地区繁花盛开,温度适宜,这个时候正是出行的大好时机,很多人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美好。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
8、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9、拔河
据说源于春秋时期的拔河运动,在唐玄宗时期达到了鼎盛,拔河这项活动,后来也在军队中流行开来,逐渐传入民间。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10、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降临,种植树苗最容易存活,成长也比较快,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11、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清明时节雨纷纷,点点想念,丝丝牵挂。
最后提醒大家:在思念故人的同时,也别忘了珍惜当下,注重身体健康,多多陪伴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