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时候,魏国曹丕为什么不联蜀灭吴或者联吴灭蜀国呢?
公元219年,吴国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潘璋马忠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
公元221年刘备在巴蜀准备快两年,刘备觉得自己还行翅膀硬了,以东吴吕蒙夺回荆州、杀害关羽为由,撕毁盟约,亲自率大军东征发动了《夷陵之战》,没有想到这次输了个彻底,全部家当被陆逊烧的干干净净,只身逃回白帝城,最后活活气死,弄一个白帝城托孤!
面对刘备的东征讨伐,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求和,也可以割让荆州城池,刘备不答应
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遂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
曹蜀汉中之战一听曹操率军大举杀向汉中,刘备马上选择了向孙权主动求和,并把一部分荆州割给了孙权。
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从某种意义上,刘备大呼小叫的进攻东吴,就是等这种机会出现。换而言之,等孙权面对曹、刘两面夹击时,就主动和刘备求和。
随便翻开一份历史地图,我们就会知道,刘备的东征持续了一年多年时间,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山区(三国鼎立各有所长,曹魏长于骑兵战,东吴长于水战,蜀汉长于山地战)。从这层意义上,刘备与孙权叫得这样惊天动地,就是希望不战而迫使孙权屈服。而不战迫使孙权屈服的最大筹码,就是曹魏趁火打劫东吴。
也许有人会说,刘备东征开始后,孙权一再求和,刘备就是不答应,曹丕趁火打劫,刘备就会接受?</p><p>首先,孙权此前的求和,那是一点诚意也没有。因为刘备大举东征,主要是因为孙权抢了刘备的荆州,当时孙权一再表示求和,却开口闭口拿关羽说事,只字不提荆州,这不是玩刘备吗?
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南郡太守诸葛瑾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汉主不听。
而曹丕一旦趁火打劫孙权,孙权向刘备求和时,估计怎么也得表达一些诚意吧,我是说,把不久前占据的荆州割还刘备。当然了,
曹操如果趁火打劫,还有可能出现第几种结果
那就是,刘备想把赌博玩得更大一些。总而言之,曹丕从合肥一线打东吴,刘备继续从江陵一线打东吴,这样一折腾,东吴肯定当时就得崩盘。然后呢?刘备顺流直下进入江东,与曹丕全面争夺江南。如果玩不好,自然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于是刘备、孙权不顾强敌在侧,争得你死我活,最后让曹丕把他们全灭了。
自然是刘备占据整个江南,然后寻找机会大举北伐,于是刘备成为最大的赢家。当然了,出现第三种可能性的机会不是很大,因这毕竟赌得太狠、太大了
孙权当时最害怕的事,显然就是曹丕趁火打劫,因为曹丕一旦趁火打劫,孙权怎么玩,好像都是输家。所以,孙权对曹丕那是极尽示好之能。总而言之,称臣可;
至于要贡品,更是商量也不用商量,孙权全部满足
刑贞至吴,吴人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当受魏封,吴王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于吴。....吴王曰:“方有事于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且彼在谅暗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
当然了,曹丕经过简单的推演也会知道,趁火打劫孙权,有可能只是替刘备作嫁衣裳,所以曹丕也接受了孙权的示好,并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趁火打劫孙权。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曹丕当时趁火打劫刘备,说得具体点,看刘备大举讨伐孙权,曹丕就趁势攻打汉中,会是什么结果呢?
刘备进军一直非常谨慎,东征七个月后,始终没有越过归一线。在此时,如果曹军大举向汉中一线集结,刘备直接退回去就可以了,而曹丕无非是给孙权解套,更丧失了趁机敲诈孙权的机会。事实上,刘晔就曾明确的说过,我们趁火打动蜀汉,是没有机会的,因为我们进攻蜀汉,蜀汉自然会撤军的。
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等刘备推进到了夷陵一线时,如果曹丕大举向汉中集中军队,无非是给孙权解套,更有可能给孙权做嫁衣裳,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只要回撤,孙权就可以趁机进入川中。事实上,夷陵之战后,陆逊没有大举追击刘备,就是因为曹丕随时可能从东线进攻东吴。
如果曹丕大举进攻汉中,孙权自然没有这种顾虑了。
汉主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吴王以问陆逊。逊与朱然、骆统上言曰:“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曹丕当时趁机大举进攻汉中,蜀汉面对曹、孙两面夹击,随时会崩盘的,但是川中到底会落入谁的手,实在难说的很。这就好像,曹操、关羽、孙权打得热火朝天,最后荆州落入了孙权手中。
曹丕当时的选择,绝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那是曹魏高层反复讨论出来的结果。我们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古代高层决策时,只是君主一拍脑袋就会决定的;或是君主和某个高人密谋出来的。其实呢,任何一个重大的决策,都是统治集团内部反复商讨出来,从这层意义上,曹丕当时的选择,虽然不敢说是最优的选择,但是从当时情形去看,却显然是最稳妥的,而且是最容易获利的一种。
我前面分析了,曹丕无论趁火打劫孙权,还是趁火打劫刘备,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却未必能获得现实的利益。因为曹丕的对手刘备、孙权都是大活人,而且都也称得上高人,面对曹丕趁火打劫时,他们肯定都会变招的。
而接受孙权的求和,却显然可以马上获得众多利益,第一迫使孙权称臣;第二得到孙权大量的进贡。在这种背景下,曹丕做出当时的选择,自然没有什么奇怪的。
孙权忍辱负重是出了名的,但是态度反复。虽然接受了吴王的封号,名义上归属了已篡位的曹魏,但是这毕竟是虚的。所以,曹魏要求质子来朝,孙权就开始虚与委蛇了,东吴也停止了对蜀汉的进攻。可见,东吴的反复多变
由于孙权的反复,曹丕发觉了被孙权欺骗了。特别是孙权的暂时忍辱,让东吴得到一大片土地,即荆州南郡和荆南四郡。曹魏这边被人利用,用完了还被扔在一边,作为帝王的曹丕顿时觉得面目无光,心头火起,怎么能善罢甘休?
东吴所得荆州南郡,是北伐襄樊,打通北上通道的要地,而且还控制着长江上游。既然对东吴北伐很重要,对曹魏南下一样重要,更重要的是拿下江陵,就对南阳和宛洛之地,增加了一道屏障。所以,三路伐吴时,曹丕是亲自坐镇南阳,而攻打江陵的曹魏西路军都是精锐,由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率领,连孙权派来的孙盛,潘璋,诸葛瑾等军队,都被打败。要不是突然发生瘟疫,朱然拒守,只剩几千守军的江陵早就陷落了。
因为蜀汉已经失去了荆州,要进攻蜀汉,必须得拿下汉中。但是,蜀汉虽然主动发起夷陵之战,汉中的魏延兵团,并没有调动。另外,进攻汉中的补给线要漫长得多,关中一带又因为连连战乱,成了一个缓冲区。所以,进攻汉中,时机不成熟。
曹魏如果进攻蜀汉,必然促进蜀汉和东吴再一次合作。因为,东吴和蜀汉的矛盾在荆州,而非灭蜀。如果蜀汉真的被曹魏打没了,唇寒齿亡的道理,孙权不是不知道。那么反过来,曹魏攻打东吴,此时蜀汉新败,又有怨气,不会出兵曹魏,导致掣肘。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东吴拿下荆州后,实力达到全盛时期。东吴不但得到大量的人口和土地,此时也人才济济。比如陆逊,朱然,朱桓,全琮独当一面的将领,中坚力量。还有吕岱,诸葛瑾,贺齐,徐盛,丁奉等经验丰富的将领。所以,曹丕三路伐吴,就是要遏制一下东吴发展的势头,有利日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