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会议后,一个崭新的机构——“中央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邓小平出任主任,薄一波、许世友等具有丰富革命斗争经验的同志担任副主任。此次会议,共有172位共和国元老被任命为顾问,邓小平设立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共和国顺利走向和平发展,让年轻干部少走弯路。
在第一次中央顾问委员会会议上,邓小平强调:“我们这些老同志的作用,是帮助年轻同志们擦亮眼睛!”然而,所有的老同志对顾问制度都认同吗?这个制度对新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后来张爱萍将军会拒绝参加顾问会议呢?
邓小平在提出退休制度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干部终身制。1977年邓小平成为党中央领导人后,他认识到干部终身制的弊端,这种制度不仅不利于老干部的健康,也影响年轻干部的成长。邓小平多次指出,无论是谁,年龄大了总是会犯错。因此,他经过深思熟虑,于1982年成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
顾问制度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老干部响应号召,退休后继续担任顾问,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他们功绩的肯定,也让老干部们的丰富经验得以传承给年轻干部。在国家建设中,老干部的革命优良传统对年轻干部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于设立顾问的构想,早在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就在一次军事会议中提到过。他指出,顾问对军队建设有好处,一些具有丰富战争经验的老干部可以为年轻的军队指战员提供建议,尽管顾问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遗憾的是,由于一系列历史变故,这一制度未能实现。
1979年,在一次党中央副部长以上级别会议上,邓小平再次提到老干部退休问题,强调选拔年轻干部是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重要一步。1980年1月,邓小平在会议上重申了选拔40岁左右年轻干部的重要性。同年8月18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顾问委员会的设想,并进行讨论。他的设想得到了共和国元老们的大力支持。
1982年9月6日,中共十二大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中央顾问委员会。邓小平亲自担任主任,许世友、谭震林等开国元勋担任副主任。大会选出了172位委员,同时,许多曾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元老主动退休,进入各地顾问委员会任职。
9月13日,邓小平在第一次顾委会会议上讲话时明确表示,顾问委员会只是一个过渡机构,完成历史使命后就会被解散,最多不会超过15年。他特别强调,“中顾委”绝不能干涉年轻干部的正常决策。
在担任顾问问题上,邓小平以身作则。1989年11月完全退休后,邓公从未干涉过党中央的政策。1987年,陈云接替邓小平担任中顾委主任,在陈云主持工作期间,他低调行事,减少了中顾委举办的活动,减少了委员们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次数,减少了委员们提供的报告。在接下来的五年里,陈云只主持过一次中顾委常委会。他很少以中顾委名义提意见,即使提意见,也是以个人名义。这显示了陈云与邓小平两人共同的想法,即逐渐减弱中顾委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然而,并不是所有元老都认同顾问制度。1987年,张爱萍将军拒绝参加顾问会议。他直言:“退都退了,顾什么问?这不是给年轻干部添堵吗?我看呐,既然退了,那就彻底一点!”工作人员无奈地苦笑道:“老将军,您以往的斗争经验和经济建设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啊。”
张爱萍认为,邓小平设立顾问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这种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如果顾问们的建议影响到一线领导同志不能做出果断决策,反而会得不偿失。而且,顾问制度已延续五年,中顾委更应渐渐淡化自身的影响力。张爱萍一直大公无私,不搞特权,对权力看得很淡。邓小平提出老干部退休制度后,他第一时间响应,多次向党中央提出完全退休的要求,但都被拒绝,直到1987年11月他才真正退休。
不得不说,邓小平1982年设立的顾问制度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创新举措,这种“以老帮新”的模式很好地帮助了年轻干部成长。然而,张爱萍将军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年轻干部因顾问们的关系而导致决策瞻前顾后,将非常不利。幸运的是,邓小平考虑到了这一点,1987年后,中顾委在各方面减少对国家的影响,并最终于1992年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