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希微原创丨浅谈“见路不走”

真言贞语 2024-10-30 21:26:57

夷希微一言两语:

浅谈“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源自豆豆的鸿篇巨制《天幕红尘》。小说开篇伊始,作者便不遗余力地反复阐述她所倾心构想的这一哲学精髓——见路不走。故事情节的铺陈,正是为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一思想而精心设计的。

原文的初始大致情节如下:主人公叶子农做生意找罗家明借钱,承诺一年后还50万,罗家明拿出5万给了叶子农,结果叶子农赚到200万,而且有据可查。叶子农赚到钱后,也信守承诺,一年后上门还罗家明50万,罗家明惊讶又欣赏,便邀请他去纽约发展,叶子农以“去柏林留学”为由拒绝。随后,俩人吃了一顿饭,推心置腹谈了一场,罗家明才知道叶子农去柏林是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临别,罗家明对叶子农说:我不要你的钱,你要真想谢我,就送我一句比50万还值钱的话吧。叶子农想了想,说:那我就送你四个字吧——见路不走。

于是,叶子农的“见路不走”这句箴言横空出世,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全书的脉络,引人深思,令人捉摸不透。最后,罗家明花50万买了一句话,至死还是没有领悟到这句话的价值。

对于具体的小说故事情节,在此不再赘述,如果有读者对之感兴趣并欲深入研究,强烈推荐阅读《天幕红尘》,相信定会感到物超所值,不会后悔。在此,仅就“见路不走”这一理念浅谈一番,这些观点仅代表个人的一孔之见。

对于“见路不走”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处世经验总结了三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解放思想”,三是“无路可走”。

先谈一下“实事求是”理念。对“见路不走”这一观点,在原文中叶子农自己有详尽的阐释。《天幕红尘》一书中,叶子农的仰慕者慕容九为求连锁面馆经营之道,于北京胡同之夜深入对话,其中一段对话尤为引人入胜,不仅富含哲理,且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题。原文对话如下。

叶子农说:“你来的第一天我就跟你说,我不是高人,没有高招儿,你不信哪。我拿不出你想要的东西,有的话我早给你了。”

老九说:“你没给罗家明吗?那见路不走算什么?”

叶子农说:“见路不走是提醒他,甭琢磨什么高人、高招儿,是让他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是让他实事求是的,可他还是奔高人高招儿去了,这一奔可就瞎了。罗家明就是这样死的,你要往那儿奔,你也死。”

老九说:“我觉得你这次劳务输出就是高招儿。”

叶子农说:“那是条件的可能。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你来干吗呢?你是来找秘籍、法宝的,是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要点石成金的,你这不是难为我嘛,咱要有那点石成金的本事,那咱还不把天下的劳苦大众都点成大财主?”

叶子农与慕容九的此番对话,正是对“见路不走”这一理念的深入剖析,其精髓所在,便是“实事求是”,也把全书的核心理念推到了高潮。

原文还有这样的句子——叶子农说:那不叫见路不走,那叫事于道,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你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就行了。

所以做人做事要做到“见路不走”,即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不拘经验教条。做人要真要实,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耽于道,踏踏实实,冷静客观面对一切;在工作中,我们应深入调查,掌握真实情况,既不夸大其词,也不缩小问题,正如扳手只有调整到与螺帽相匹配的宽度,才能发挥最大的扭力。在管理上,同样需要秉持这一理念,尊重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环境,因人而异地制定合理政策,以激发团队的活力与创造力,从而共同推动组织稳健前行。

再谈一下“解放思想”的含义。如果“见路”是原有的经验教条,那“不走”就是明心见性,别尽信教条的指引,我们有句老话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意思。要做到属于自己的成功,那“见路”之后,就要“解放思想”,明白搞透“此一时彼一时”,看见“条件的可能”,而后有所行动。说到这里,我们先看个小故事。

一位美丽迷人的女同事,她老公为她送午餐,默默放下后便匆匆离去。这时,新来的男同事好奇地问:“那是谁啊?”女同事微笑着回答:“是送外卖的。”男同事继续追问:“没给钱吗?”女同事以玩笑的口吻说:“不用给,晚上陪他睡一觉就行了……”次日,这位男同事为女同事精心准备了四菜一汤的丰盛午餐,结果引得整个办公室顿时哄堂大笑。

这个故事给我们上了一课:成功绝非简单的模仿,每个成功故事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前置条件和准入标准,也就是叶子农说的“条件的可能”。在尝试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经验模式)之前,这个时候一定要先解放思想,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是一味地复制,不要“见路”就走,盲目的结果就是看不到精髓,看不到真实情况,只看到表面现象,缺乏自己的体会和思考,一做就错,一走就乱,贻笑大方。

那破局的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置身局外。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所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谓“当局者迷”。想解开谜团,想了解事态前因后果,达到预想的结果,势必先解放思想,做到“见路不走”,才会达到“旁观者清”的境界,于事于人,开卷有益。

最后来聊一下“无路可走”。其实“无路可走”是个人感悟出来的一部分心得,算是“有路不走”的延伸理解,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我还把“无路可走”篆刻成一枚精致的闲章,印在收藏的书画典籍上,时常勉励自己(然后,那些收藏的书画变得更加不值钱了)。

叶子农提出的“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经验教条,不要事于道,而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他是招法看似笨拙无趣,实则却是步步为营,参透事物本质,按客观规律办事,找出最佳可能的实践者。那我所延伸的“无路可走”,恰恰是普通人在“有路不走”的基本逻辑之下的拼搏奋争。

叶子农其人,是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对儒释道皆有很高的参悟,尽管其言辞朴素,却字字珠玑、一针见血。书中,他以个人之力在娱乐圈和政治外交圈引起广泛关注。文中他与外国资本家尽管交锋次数少,但在短时间内就能展现其智慧,赢得佩服,甚至在求而不得的情况下让对方起了杀心,因太优秀不能为我所用必杀之的典型代表。所以他是个极其聪慧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我们是芸芸大众,要记住为人处世“实事求是”,但在另外的层面,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机会、平台、人脉……那怎么办?这个时候就应该有另外一种变通思维——无路可走。

“无路可走”一言以蔽之就是“穷则思变”。穷则思变这四个字说得也是实实在在。作为一名普通人,手头紧了,日子难过了,就得琢磨着怎么变个样,让情况好起来,模仿别人行不通,缺少条件和标准,那就不模仿,不要躺平,不要坐那儿唉声叹气,而是得动动脑筋,找找新路子。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别人不敢走的路,世俗不接受的路——都是“无路”之路,走出去,多走几次,那就成了路,那就“可走”,那就是你的路。就像地里庄稼长得不好,农民就得换种子、改方法,不行就种花、种树,再不行就养“结了龟”(蝉的幼虫)、开农家乐,总不能让地荒着。工作、生活也是这样,遇到困难,就得想办法克服,才能越过越有奔头,越来越有劲头。

哲学立场思考的“来自哪里?”——那是“有路”,“有路”就是“来路”,你得接受,你得理解,最高境界就是“有路不走”,不盲目、不随波逐流,做到“实事求是”。另一问题“去向何方?”——那是“无路”,未来渺渺,前途未卜,人生大多为“无路”,看似无路,但我们每天都在安睡,每日都在静思,这就是希望所在,那我们就得“无路可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十字街口,那些所谓辉煌的未来,不过是今日的努力开拓和正确选择。

《了凡四训》中对过去、现在、未来有一句箴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说得极为精妙,简单理解为“过去的事已经如同昨日般全部过去,未来的事则从今天开始重新展开”,很符合咱们当下的文化观——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最后,总结一句由两个关键词精炼而成的话,以此共勉:不要被“命运”的枷锁所束缚,要“见路不走”;更要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做到“无路可走”。

【作者简介】沈洪亮(男),山东平邑人,笔名夷希微、肆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协理事,临沂市作协公众号主编,文学期刊《作品》评刊员,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作品偶获嘉奖,亦偶登于各大报刊。喜诗歌、散文,不拘形式。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