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现不寻常信号!重大变盘随时降临

付一 2024-08-13 17:28:43

文 | 付一夫

4959亿——这是昨日A股沪深两市的总成交额,不仅创下了年内新低,而且也是继2020年5月25日的4851亿后,市场成交额又一次不足5000亿。

相信各位都还记得,7月31日受重大会议利好消息等因素刺激,A股一改此前长达两个半月的低迷态势,全线飘红,市场成交额亦是飙升到9000亿以上,较前一日放量3000多亿。不少人兴奋地觉得市场反转信号已现,并对8月的行情充满期待。

然而,进入8月,市场并未如人们预期那样延续反弹,而是继续向下找底,三大指数甚至继续创下阶段性新低,市场成交额也萎缩至不足6000亿的“地量”态势,人气颇为低迷。而昨天不足5000亿的成交额,再一次刷新了广大投资者的认知。

或许有人会认为“地量见地价”,成交额都萎缩到这种程度了,市场大概率是要见底了,后市理应看涨。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不妨来做个讨论。

先来简单科普一下成交量和成交额的区别。简单来说,成交量就是指成交的数量,成交额就是成交的金额,二者都是反映市场交易情况的重要指标,其关系可以用“成交量×成交价格=成交金额”来表示。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市场成交量其实就是指成交额,用来描述市场资金的体量。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行情想要持续走高,必然需要成交量的充足作为保障,就好似一辆汽车想要一直向前飞奔,势必要足够的燃料方可奏效,这便是不少人又将成交量称为“量能”的原因。如果成交量能够连续多日保持在较高水平,则可认为市场参与者众多且人气极旺,资金量亦是充沛,而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况下,大家做多意愿强烈,行情自然容易延续上涨势头;反之,如果成交量持续萎缩,说明市场参与者少且人气低迷,资金量不足,非但难以支撑行情的持续上涨,反而可能引发市场的连续下跌。

复盘过往数据不难发现,A股每一轮上涨行情的成交量几乎都能维持在1万亿上下,少说也有8500亿,这也可以反映出市场上行时投资者的热情高涨。但自从5月中旬A股阶段性见顶以来,市场成交量接连萎缩,绝大多数交易日都在7000亿左右,近期更是连续多日不到6000亿,这也说明当前市场更多是存量资金的博弈,缺乏增量资金入场。而昨日的4959亿,绝对算得上是极致缩量的水平了。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究竟“地量”是不是意味着“地价”呢?

这其实可以用经济学中最简单的供求定理来解释,即市场供求双方力量大小的变化,会引发商品的价格的上涨或下跌。

如果把股票比作一种商品,那么持筹者(卖方)和持币者(买方)力量的变化同样会影响股价走势。从持筹者的角度来看,倘若市场成交量极度萎缩,要么是持筹者惜售手中的股票,要么是出于某些原因而“卖不动”了。考虑到近期市场已经连续跌了将近三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极致缩量,完全可以认为是市场已充分释放了大量的卖压,剩下没卖的持筹者都是躺平的或者愿意长期持有的。这样看来,指数似乎到了跌不动甚至跌无可跌的阶段。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仅凭这些论据就认为市场“地价”已现,一定是不严谨的。因为供求定理告诉我们,决定商品价格涨跌的除了卖方的力量外,买方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

就股市而言,虽然市场成交量的萎缩意味着持筹者的卖压减弱,但同时也意味着持币者的买入不积极;换句话说,即便股价已经足够便宜,但愿意在这个位置抄底的人依旧不多,也就是场外很多资金仍在观望。如此一来,在买卖双方力量都不强的情况下,市场更有可能是震荡或者阴跌,而不是反转向上——也就是说,地量未必就一定会见地价。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大盘都跌到2800多点了,场外资金还是不愿意大举买入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至少有二:

其一,近期市场赚钱效应实在太差,让不少投资者敬而远之。

如前文所述,自5月中旬阶段性见顶以来,A股已经连续跌了将近3个月,这期间市场平均股价累计下跌幅度已达到20%左右,甚至还有超过2000只个股的价格跌破了春节之前大盘2635的见底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持有个股的投资者,大概率都是要亏钱的。

要知道,资金从来都是趋利避害,投资者将钱投入股市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当一个市场赚钱效应每况愈下之时,资金自然会“用脚投票”,要么选择暂时离开,要么选择配置其他市场的投资品种,如此便导致市场买盘力量不足。

其二,国内经济基本面尚未出现实质性改善信号。

以PMI为例,自5月以来,我国制造业PMI已是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主要拖累因素依旧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根源则是在于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抑制了钢铁、水泥等建材类消费品的需求,对于居民来说意味着财富效应减弱,再叠加就业和收入预期的不明朗,致使居民消费信心受损。考虑到PMI是典型的前瞻性指标,PMI的连续走弱直接暗示了国民经济弱复苏的现实。

与此同时,当前正值A股上市公司中报密集披露的时期。总体上看,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的修复普遍存在波折。而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便是投资者信心动摇,风偏下降,做多热情被压制;而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持续恶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压制大众的投资意愿和信心,致使人们宁愿把钱存入银行、购买黄金或是国债,也不愿意投入股市或者配置基金。

除此之外,近期海外各方面形势的扑朔迷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A股形成了冲击,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那么,后市又该如何看待呢?

客观地讲,经历了连续近三个月的下跌,几乎所有投资者都早已身心俱疲,人心思涨。但必须看到的是,当前A股各大指数无一例外皆为下跌趋势,正所谓“下跌不言底”,倘若没有突发性的重大利好,市场很难短时间内实现反转向上,而震荡磨底依旧是大概率事件。不过在眼下的位置,即便是再往下找底,下跌空间应该也不会太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三中全会和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的经济部署已经定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示着下半年GDP增速至少保持在5%及以上的水平,而在当下内需不振、外需可能存在极大挑战的情况下,下半年政策大概率会相比于上半年有更大的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超预期的可能性,从而对A股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政策基调下,一旦市场出现过度跌幅或非理性下跌时,都会有国家队资金的托底,再加上今年年初以来,雪球结构产品、量化、两融等杠杆资金的减少,市场产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大大降低。

而从中长期来看,美联储9月份开启降息周期几乎已成定局,继而对全球资本市场形成显著利好,届时我国货币政策就可能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对于国内经济恢复与资产价格提振来说都是积极信号。

因此综合来看,当前A股的机会要显著大于风险,投资者确实没有必要悲观了。

顺便提一句,按照过往的经验,A股的极致缩量虽然不意味着立即见底,但往往次日都会迎来变盘,而且越是在底部区间,向上变盘的概率越大。就像2020年4月~5月市场成交额不足5000亿的交易日共有两次,而次日市场无一例外都出现了显著的反弹,其中万得全A指数两次的上涨幅度分别为2%和1.69%,后续随着场外资金的持续买入,A股直接走出了一轮近两年的上涨行情。

这次会不会历史重演呢?我们拭目以待。

2 阅读:228

付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