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红楼梦》以程高本为创作蓝本,将前八十回的内容也按照程高本对前八十回手抄本的细节进行删减修改。
根据文化诗学的不断发展更新,电影版《红楼梦》在叙事情节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影视文本创作者个人的理解和红学研究观点,使整部系列电影的叙事主题与电影创作时代背景和主流思想相契合。
在电影与小说的叙事情节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之前,要对电影版《红楼梦》的叙事情节进行梳理分析:第一幕上集以宝玉游历太虚幻境为故事切入点,分别以宝黛初见、薛家入京、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等场景和序列,讲述了整部红楼之梦的开端,经僧道提携顽石化作宝玉初历感情的懵懂与青涩,尽享“富贵温柔乡”的繁华奢靡,所选场景尽显封建大家族的兴旺与富足。
第一幕下集以贾瑞起淫心、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铁槛寺弄权、贾元妃元宵省亲等故事序列,将封建家族伦理道德的沦丧颓废从可卿之死与熙凤设局的场景和序列中显现出来,贾宝玉第一次目睹亲历了薄命红颜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对人生和生命的态度开始有了心灵的撼动,启发新的思考。
第二幕以“黛玉葬花”为题,以贤袭人箴宝玉、宝黛数次口角、黛玉葬花、“木石”感情确认、晴雯撕扇、金钏投井、贾政怒挞宝玉等场景和序列组成,黛玉与宝玉因“金玉良缘”之说的影响下,对彼此的感情有了诸多质疑和猜忌,黛玉在春日艳阳中,以漫天落红自比,悲戚地讲述无依无靠,命薄凄惨的艰难境遇。
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影视文本黛玉葬花都是具有极高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的重要场景之一,对影视文本的创作者而言是一次艺术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极高挑战。正因为此场景蕴含着重要的艺术价值,《红楼梦》电影第二幕寻找到场景的高潮点并以此为名。
谢铁骊导演在这一幕中,以宝黛二人感情的发展序列作为主线进行呈现,又穿插了金钏的死亡与晴雯的娇嗔,这两个场景的选择都以宝玉为中心发展情节,尤其金钏投井与宝玉有着直接的关系,并造成了金钏人生巨大的悲惨结局,对于宝玉来说,金钏的死亡带来的不仅是内疚与自责,更是对生命的自省和悲叹。
宝玉人生的内在价值在这一幕中有了重大转变。第三幕以“凤姐泼醋”为题,场景的选择与情节的穿插较前两部而言更为紧凑,以柳湘莲怒打薛蟠、生日宴凤姐泼醋、刘姥姥游历大观园、鸳鸯刚烈抗婚、芦雪庵联诗吃鹿肉、贾政元宵思灯谜等场景和序列组成,这一幕当中以凤姐生日的风波为主要表现内容。
刘姥姥游历大观园也是展示贾氏家族繁盛之时浓墨重彩的序列之一,在两个重要的序列中,穿插讲述了柳湘莲与薛蟠的冲突,并为尤三姐与湘莲的悲情故事做了铺垫,鸳鸯刚烈的性情为其之后注定悲惨而去的命运埋下伏笔。
以及在乌庄交代年货和贾政参悟灯谜中的不祥之兆这两个场景当中,影射出“大厦倾颓”败落之相即将显露的预兆,是王熙凤个人内在价值的一次有力冲击,同时是宝玉所处外在环境转变的一次重要暗示。
这一幕中的情节穿插紧密,叙事节奏明显增快,将小说文本中的章回顺序重新调整,紧锣密鼓,见缝插针式的排列场景组织序列。
第四幕以“二尤惨死”为题,以尤氏姐妹二人情感的缘起到幻灭为序列,构成这一幕的主要内容,以探春协理家事和群芳齐聚怡红院两个重要的场景,在酒令中暗示了薄命女儿们的命运走向,在这一幕故事中,以尤氏姐妹的惨死正面突出了王熙凤工于心计,泼辣阴狠的形象特点。
同时,导演为观众补充展现了宝玉目睹了尤氏姐妹的悲惨结局之后,向黛玉感叹红颜薄命的情节,表明宝玉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第五幕以“晴雯夭亡”为题,以夏金桂泼悍行事自食恶果、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晴雯含冤夭亡等场景和序列,展现出贾府后期内部出现的混乱局面,大观园的繁荣往昔已经开始逐渐瓦解分离。
宝玉做诔文追悼晴雯,以寄红颜早逝的痛惜和悲戚,对宝玉内心变化和人生感悟的转变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一幕的场景和序列与小说文本通行版的后四十回内容中的重要情节同时穿插进行。
第六幕以“宝玉化石”为题,分为上下两集,上集以通灵宝玉失落、元妃薨逝、黛玉焚稿断痴情、金玉良缘完婚等场景和序列组成,这一集中的悲剧感情达到了顶峰。
从内在感情的层面上来看,通灵宝玉不知所踪,迷失在红尘之中;宝玉大婚的同时黛玉香消玉殒,“木石前盟”的平衡被打破,有情人终难成眷属,对于宝玉个人而言,黛玉的逝去和“调包计”的欺骗成为其看破红尘的关键所在。
从外在环境的层面上来看,贾府失去了皇室的支持和信任,“树倒猢狲散”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来临。下集以贾府被抄家、贾母病逝、凤姐托孤、叔侄赴考、宝玉回归太虚幻境等场景和序列组成。
电影版《红楼梦》对现实世界中重要叙事情节的取舍,还在于删去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重要的叙事情节,冷子兴作为叙述者粗线条地概括了贾氏家族的人物面貌,勾勒出庞大复杂的血缘人脉关系,帮助读者了解即将出场的人物理清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
电影版《红楼梦》将这一重要情节删去,对于没有阅读过小说文本的观众来说,出场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产生审美障碍,对理解电影情节内容及其蕴含的深层意蕴起到了消极作用。
这一重要的叙事情节也仅是对人物面貌的介绍和人物关系的勾勒,更重要的是曹雪芹通过这一情节体现出封建氏族“一代不如一代”的没落和腐朽,在这些纨绔子弟身上显露出封建贵族必将走向衰落的预兆,与整部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叙事基调相吻合。
电影版《红楼梦》舍去这一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冷子兴贾雨村等人物出场,将电影艺术有限且宝贵的时间留给贾宝玉和王熙凤两个核心人物,在主题方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楼梦》所表达的严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电影关于神话情节的取舍对于艺术价值和哲学内涵方面极为重要,电影创作者对整部小说现实世界的“因”——神话情节,大刀阔斧地删减,将简化融入到贾宝玉的梦境中,在电影结尾处通过林黛玉回归太虚幻境幻化的绛珠仙子之口,几句话道出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前世的灌溉之缘。
未遵循僧道二人在甄士隐梦中对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情缘的叙述和交代。这样对神话情节的删减处理,必然会削弱上述小说文本中神话情节分析得出的结论,曹雪芹在神话情节女娲补天与青埂峰弃石所赋予“入世”与“出世”的人生价值观,在电影中因对神话情节地删减而无法呈现。
电影版《红楼梦》的叙事情节第一幕开头部分与第六幕结尾处,情节与场景高度契合,这导致了电影《红楼梦》关于体现《红楼梦》醇厚深蕴的人生价值与哲学内涵效果大打折扣。
更多集中于个人内在价值随外界环境的转变,关于电影对封建社会地批判,则巧妙地运用关于焦大的叙事情节体现出来。
电影增添的关于焦大的叙事情节主要集中在:第一幕上集,焦大亲眼目睹了贾珍尾随秦可卿的猥琐之态,看着府邸门口的石狮子心中感叹:“如今,只有你们俩干净了。”在醉酒之后大骂,揭开各种府内伦理丑闻。
第一幕下集在秦可卿去世之后,贾珍哭成泪人,焦大鄙夷地骂道:“呸,至于嘛。”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诸事质问焦大在何处,将焦大看作整治的对象。第六幕下集在贾府被朝廷抄家治罪后,焦大看着贾氏祖辈基业被后代挥霍一空痛心疾首,抗拒被捕,触石自杀。
与小说文本中焦大在醉酒后揭露丑闻大骂贾氏族人的情节相比,电影版《红楼梦》对焦大的叙事情节增添了不少,通过关于焦大的叙事情节梳理,反映出电影创作者增添的叙事情节体现出了焦大作为贾府兴衰的见证者。
他对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痛惜叹惋,与荣国公一同出生入死的焦大代表是贾氏祖辈对后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大众对封建贵族势力的深恶痛绝,同时又是现代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时代对封建腐朽的强烈批判。
电影版《红楼梦》对红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秦可卿与贾珍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秦可卿之死都融入到了叙事情节中。电影中以焦大的视角,以主观镜头的镜头语言呈现出贾珍跟在秦可卿身后的猥琐之态,以示二人畸形的伦理关系。
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时,曹雪芹为秦可卿编写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可看出,曹公对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严厉地批判,认为她“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但又在交代其死亡结局时,“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其次,红学家根据脂砚斋的提示补充还原秦可卿死亡的前因后果,焦大之醉,伏可卿之病至死等譬喻的暗示,说明了秦可卿非正常性的死亡,并且明晰了她与贾珍的不伦恋情关系。
此前其他电影版《红楼梦》的创作者,都因电影时间较短而选择对秦可卿的叙事情节加以大量删减,甚至删去整个人物。但谢铁骊导演选择“系列电影”这种影视文本形式,给人物选择和叙事情节的发展带来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
按照红学观点进行改编,影片以宝玉游太虚幻境为开始,宝玉将警幻仙姑认作“蓉儿媳妇”,梦醒之后,便以焦大的视点看到贾珍与秦可卿的苟且之事,遭到焦大的唾骂,秦可卿与警幻仙姑之妹是同一个演员饰演,也暗示出了秦可卿与宝玉之间的暧昧关系,也含蓄而明确地添加了贾珍与秦可卿不伦的叙事情节。
这种叙事情节地添加,既尊重曹雪芹小说文本所深藏对红颜薄命的同情,是一种创作思想的转变也是主题思想的升华,叙事情节含蓄的“冷处理”对探索小说文本中秦可卿人物艺术价值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对没有阅读过小说文本的观众来说,提供了更丰富的情节内容,对小说文本晦涩艰深的情节提供了直观简洁的呈现方式。
“热对待”的情节处理集中在,对现实主义的加强和对社会的批判反思方面,基于对大众艺术形式的通俗化特征,增添红学研究的权威性成果,增强大众对《红楼梦》的理解。其次从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出发,强化伦理情感的感性化情节内容,从而迎合观众追求趣味化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