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在公司里被誉为和蔼可亲的“开心果”,同事们都喜欢他。但一回到家,他的妻子却面临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为什么一个对外人如沐春风的人,对最亲密的伴侣却表现得如此暴躁呢?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其背后复杂的心理问题。
脆弱的安全感背后的愤怒
首先,家庭被认为是一个最安全的地方。在这个最私人且最真实的环境中,人们能够袒露真实的自我,而无需害怕被拒绝或评断。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到,人类的安全感是需要在真实中构建和维系的。张先生在外人面前展现的和气,其实是一种社会需求,而在家中,他不再需要戴着面具,这种反差可能引发情绪的倾泻。
未被觉察的期待与失落
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是两性关系中的重要调节因素。哥特曼在其研究中指出,当期望未得到满足时,人们容易将失望转化为愤怒。张先生对妻子的狂躁,其实可能源于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这是一种将未实现的期望转嫁到伴侣身上的情感机制。
控制与失控的矛盾
权力动力理论解释了在亲密关系中的控制欲与失控感。张先生或许在工作中压力巨大,需要对外表现得从容、镇定,但在家中,面对妻子,他的潜意识可能感受到一种失控感。这种失控感与自主权被削弱的矛盾心理可能是暴躁情绪的根源。
互动问题
你有没有察觉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的情感模式?
你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童年经历的阴影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很多成年人的情绪反应可以追溯到童年经历。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如若张先生在童年时期并未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他在成年期可能会在最亲密的关系中重现这种不稳定。这导致了他在妻子面前表现出的暴躁与不安全感。
张先生对外人和气,对妻子暴躁,绝非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复杂的心理机制在作怪。
您有没有在家庭关系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和看法
参考文献:
Rogers,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Gottman, J. M. (1999).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French, J. R. P., & Raven, B. (1959).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D. Cartwright (Ed.), Studies in Social Power. Ann Arbor, MI: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