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刘文辉为何不下令炸桥?川军老兵道出实情

方圆文史 2024-07-19 20:42:23

位于四川泸定县的“泸定桥”,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全长103米,是中国古代跨度最长的悬索桥。

然而,让它出名的并非是悠久的历史,亦非独特的构造,而是发生在1935年5月底的一场夺桥大战。

泸定桥是四川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北上的必经之路。

1935年5月29日下午4时左右,红四团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1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的掩护下,发动了夺取泸定桥的战斗。

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到黄昏时分,红四团成功占领泸定城,并牢牢控制住泸定桥。而这便是红军长征史上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斗。

这场战斗令人惊心动魄,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川军刘文辉为何不下令炸桥呢?

要知道,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倘若将其炸毁,就会严重阻碍红军的渡河行动,甚至可能迫使红军改变行军路线。

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红军想要找到一条可以替代泸定桥的“优质”路线是非常困难的,就算能找到这样一条路线,也会极大延误红军的进军时间,并带来一系列未知的风险。

总而言之,炸毁泸定桥、切断红军北上的通道,是刘文辉当时最为明智的选择。

可问题是,刘文辉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事实上,关于川军当年为何没有炸毁泸定桥,一直以来都没有比较权威的解释,所以文史君就索性推测一下,川军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事发突然,准备不足

当时,蒋介石为了“围剿”红军,专门制定了一个所谓的“大渡河会战计划”,而其中对红军渡河点的判定,并非泸定桥,而是从西昌进至雅安的“宁雅正道”,正因如此此,川军在这里部署的兵力也是最多的,以至于轻视了泸定桥的防御。

所以,等刘文辉发现红军从安顺场夹河而上时,这才意识到泸定桥的重要性,所以立即调动人马前去防守泸定桥。因此,泸定桥的守军实际上只比红军早到了一个晚上而已。

而想要炸掉这样一座铁索桥,是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人员调配的,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敌军只能先撤掉铁索桥上的桥板,然后加强防御。但现实却是,当红军进至西桥头时,敌军仍未拆完全部桥板。

第二、对红军实力的误判

长征期间,红军因某些领导的指挥失误,损失惨重,而这就不由得让国民党军错误地认为,红军战斗力已经严重受挫,即便不炸桥,也能有效的阻止红军前进。

然而,国民党军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年初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已经恢复了对红军的领导权。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加上红军官兵强大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灵活性,任何轻视红军的敌人,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第三、其他因素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泸定桥是连接四川和康藏的重要通道,更是是中华边陲民族和睦和国家统一的安定之桥,倘若敌人真的将其炸毁,一来不容易重建,从而影响敌军的军事行动,二来则很可能会引起两地人民的不满。

对于蒋介石而言,他或许“无所谓”,但对于当地军阀刘文辉而言,他就不得不有所顾虑了。

不过,据后来的一名川军老兵回忆说,当时上面确实下达了炸桥的命令,但前提是等到增援的2个旅渡河后才能炸。所以,派来守桥的这两个团只能先行拆掉桥板,等到增援部队赶到后再炸桥。

但可惜的是,红军赶到后,当即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抢占泸定桥,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毫无疑问,泸定桥是当时大渡河上唯一可以通过的桥梁,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倘若该桥被炸毁,红军将失去一个重要的行军路线和战略要地,从而陷入十分困难之境地。

但历史证明,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红军依然成功夺回了泸定桥,最终走向了胜利。

那么你认为,当时川军刘文辉不下令炸毁泸定桥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4 阅读:931

方圆文史

简介:文史专栏作家,历史文学研究爱好者,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