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大宋楼台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6-27 15:36:38

原创 崔崔

中国古代建筑,内容极其丰富,也是一大研究课题。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研究中国建筑,其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凝聚了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关于中国建筑,梁思成先生总结言:“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及建筑研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中国现当代——尤其是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建筑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大大遗失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貌。

当然,若要单独谈宋代的建筑,其实也是极大的课题。建筑涉及城垣、宫苑、市肆、城乡住宅、园林建筑、寺观、桥、建筑小品、装修与陈设等,又分屋顶级别、门、窗、栏杆、高台基、宅院等细节,总之,也非一篇小文所能尽述也。

关于大宋楼台,此处主要引用画家傅伯星先生的几个观点。他多年来在宋画中研究宋代建筑,并把宋代建筑的某些细节作了一些比较。我们可通过比较以体察宋代建筑的特点或风格。

其一,唐和北宋屋顶檐角平直,稍稍上翘,南宋越往后,檐角翘得越高,渐成“飞檐”。

其二,北宋和南宋、辽和金画中琉璃瓦顶渐有所见,但据杭州考古反映,即便南宋皇城遗址内也未发现有使用琉璃瓦的痕迹。

其三,唐代檐下两个斗拱中间置一个人字拱,宋以后即无人字拱;宋、元的斗拱大而疏,明、清的斗拱小而密,装饰功能大于承重。

其四,宋柱的顶端未见装有“牛腿”,明、清有柱必有“牛腿”。宋柱顶端左右未见“雀替”,北宋偶有所见,仅为半个斗拱;明、清有柱枋就有雀替。

其五,南宋首创了大红宫墙。宋代的窗完成了古代直棂窗向近代槅扇窗的转变,发明了移门和蝴蝶门。

其六,宋建筑物的栏杆望柱柱头只在转折处高出寻杖之上,其余不论栏杆多长,寻杖以上皆无柱头;明、清正相反,逢柱必出头。唐宋垂带栏杆直接落地,没有“抱鼓”装置,明、清垂带栏杆落地处必装“抱鼓”。

其七,唐宋民居围墙多用竹、苇、柴编成,或涂泥刷白,上覆黑瓦,即称“粉墙黛瓦”,至明初犹然。官署贵邸及重大建筑物才用夯土墙,皆下宽上窄,最怕雨水渗塌,所以南宋围墙顶做不出逐层收缩的线条,也做不成封火墙。只有到明代中期砖的生产量剧增,砖墙遍及城乡,墙线才变得丰富多样,才产生了向上递升的封火墙(俗称马头墙)。

其八,宋代宫苑、官署、豪宅的大门设置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但未见一处门前画有石狮子,宋人笔记、诗文中也未见有此记载,故可以肯定宋代是没有这种设施的。

其九,宋画中不见拱券造大型环洞石桥。但有跨度不大的环洞小石桥。宋木桥多于石桥,石桥栏干无抱鼓石。

其十,南宋绝大部分时期内的城门洞皆为抬梁式,正面呈梯形,半圆形的砖砌拱券式门洞,是南宋末期为应对日益广泛使用的火炮,为加强城防才出现的。

以画入史,有时也可以为历史提供一些补充,甚至更精微的发现和更丰富的细节。

0 阅读:16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