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陷入黄昏恋,82岁跳楼自杀,一代文豪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史在没有弦 2024-09-12 07:53:1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一代文豪,何以终结于楼下的寒冷深夜?”这位曾笔下生花的大作家,其生涯戛然而止,令人扼腕。是何原因驱使他在人生的暮年选择如此悲剧的方式结束生命?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解开围绕这位文学巨匠神秘而复杂的生命之谜。他的故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情感纠葛和不为人知的痛苦呢?

徐迟在年仅20岁时就展现出了显著的诗人才华,1936年他发表的诗集《二十岁人》迅速引发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在1945年重庆谈判的历史时刻,当时三十岁出头的徐迟有幸与站在革命高峰的毛主席面对面交谈。

在那次会面中,徐迟聆听了毛主席对艺术与诗歌的深刻见解,而且毛主席还亲笔赠词“诗言志”,这成为徐迟人生中的一个难忘瞬间,也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

徐迟的文学作品常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每一个字都仿佛跃然纸上,生动活泼。特别是他的《哥德巴赫猜想》,不仅展示了他对数学美的深刻感悟,更是将复杂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在感受科学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诗人情怀。

在感情生活方面,徐迟的爱情故事同样多姿多彩。从他17岁那年的初恋,到与南浔镇大户之女的一段纠缠,再到与陈松的深情厚意,他的每一段感情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的挣扎。尤其是与陈松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再到共建家庭,每一步都反映了他内心对于爱情的真挚追求和诗意的展现。

1939年徐迟与陈松步入婚姻殿堂。在他们的共同生活中,不仅孕育了爱情,也促进了徐迟的文学创作。他的自传体小说《江南》以及众多翻译作品如《瓦尔登湖》、《巴马修道院》等,无一不展示了他在陈松陪伴下达到的艺术高峰。

徐迟的人生充满了诗意和幽默,他总是以风趣的言谈和乐观的态度感染着周围的人。即使在困境中,他也能保持着艺术家的高贵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度过了无数艰难时期。

在他晚年的创作中,徐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地质之光》和《生命之树常绿》等作品,不仅再次证明了他作为作家的才能,也显示了他如何将个人的兴趣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成就。

1985年文坛巨匠徐迟的伴侣陈松因病去世,令他饱受悲痛的折磨,似乎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在《挽陈松》一诗中,他流露出深深的哀伤与依恋:“彼岸有何恐怖?有你情深伫立,静待我的到来。

朋友们担心他沉浸于伤痛无法自拔,于是邀请他参加一个文学聚会,试图让他从失落中走出。然而聚会上,徐迟几乎无言,对满桌的美食无动于衷。直到端上一道点缀着红樱桃的菜肴,他才情不自禁地将樱桃一颗接一颗地放入口中,因为那是陈松生前最爱的水果。五十年前的初见,那樱桃般的红晕,早已深植他心。

回到1936年的一个清新的早晨,22岁的南浔中学教员徐迟漫步于校园,突然一阵清脆的女声笑语打断了他的思绪,如同泉水般清澈跳跃。“这样的笑声,使得空气都仿佛生动起来。”他回忆起那一刻的感受,彼时他已心动不已。

这位清丽脱俗的江南女子,正是17岁的陈松。徐迟随后的日子里,他的日记中充满了对陈松的思念与爱慕,每天的文字都比前一天更加炽热。十天之后,他把装满深情的日记本交给了她。

在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笔下,爱情被描绘得如同晨露般清新透明,触动了那年轻女子的心。黄昏时分他们在校园内慢慢散步,一圈又一圈,直至天色全暗,此时他们已心照不宣,“无需再言,我们的心早已紧密相连。

徐迟与陈松不久后在《南浔周报》上发布了订婚通知,他们的爱情如同春天怒放的花朵。1937年的元旦他们正式结为夫妇。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陈松不仅是家中的温暖守护者,还是徐迟文学道路上的坚实后盾。她帮助他完成了包括《瓦尔登湖》与《托尔斯泰传》在内的多部翻译作品。

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经出版即引发文坛轰动,巩固了他在文学界的权威地位。陈松辞世后,乐天知命的徐迟一度陷入深重的忧郁。直到他75岁那年,意外地再次坠入爱河,他没有想到这段感情将给他带来更多的痛苦而非慰藉。

在一次文学界的聚会中,徐迟遇到了比自己年轻25岁的陈彬彬。这位女士的背景颇为丰富,陈彬彬曾是一名文艺兵,擅长舞蹈,并在服役结束后转战学术界,进入四川大学深造,成为了校园中的焦点人物。学成之后,她被四川大学留下,任教于中文系。

陈彬彬的女儿白灵,是一位在国际影坛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曾在好莱坞与李小龙之子合作,声名显赫。陈彬彬和她的女儿白灵都以他们的热情和活力闻名。陈彬彬的热情不仅限于个人生活,她对徐迟的追求同样充满热情。

自从她得到徐迟的联系方式后,陈彬彬以咨询文学问题为名,频繁与徐迟交流。徐迟最终未能抵挡住她的魅力,两人之间逐渐发展出了超越师生关系的情感。同时陈彬彬还与当时《文艺报》的副主编唐因结婚,似乎是为了给自己的情感和职业生涯多一个保障。她在公众场合穿着浓艳,行为出位,甚至当众读出唐因写给她的情诗,显得非常得意。

有一次某省社科院的一位领导希望唐因能撰文推介他的新书,尽管唐因向来不撰写此类文章,但在陈彬彬的影响下,这件事最终还是得以完成。唐因和陈彬彬的婚姻并未持续太久,不到一年便宣告结束。唐因在一次电话中向女儿求助,表达了他对这段婚姻的无法忍受。

陈彬彬与唐因离婚后不久,便与徐迟结婚,这段关系同样为徐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徐迟本是一个低调内敛的人,而陈彬彬则好高骛远,喜欢在公众场合抢风头。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彬彬常常抢着发言,展示自己,若没有机会露面,她甚至不惜撕破脸皮以求一显身手。这种行为和徐迟的性格截然相反,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频频出现波折。

在1992年,78岁高龄的徐迟决定迎娶陈彬彬,尽管这场婚姻遭到了亲朋好友的普遍反对。徐迟与生性奔放、热爱社交的陈彬彬显得格格不入。一位是沉醉于文字的书卷君子,一位是钟情于繁华社交的现代女性,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怎能谱写和谐的生活乐章?

刚开始徐迟似乎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他的笑容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让人误以为这段婚姻也许能够美满。然而这段表面的和谐不过是昙花一现,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两人的差异便显现无疑。

在他1993年的日记中,可见其生活的种种不幸:“初夏才至,多年使用的空调设备突然罢工。寒冷的冬日里,我那件旧皮衣也被人以三块钱的价格卖掉,每件事都在出错。我被虚假的光环蒙蔽,感觉死亡正悄然逼近,这样的生活,我已难以为继。

这些困境并非徐迟选择终结生命的唯一原因。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快速推进,市场对金钱的热烈追求开始侵蚀文学的庄严性,严肃文学逐渐失去市场。在这种环境下,老一辈的文学人发现自己的作品越来越难以出版,稿费也日渐微薄,而市场上却泛滥着低俗与快餐式的文学作品。作为一名对文学有着深厚情感的老作家,徐迟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对人民和国家有益的文学,他无法容忍文学被市场化的污染。

1996年的冬季,文坛巨匠徐迟,已然年近八旬,正准备参与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作家大会,一个文学界的盛会。不过在计划前往北京前,徐迟突感身体不适,于11月25日被紧急送往武汉同济医院的高级病房接受治疗。医生诊断出他的血压波动大,加之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建议他暂时留院观察。

在住院期间,徐迟虽显得些许烦躁,但大多时候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宁静与秩序。他每天坚持阅读和写作,日记本和报纸总是整齐地堆放在床边。12月12日,湖北文联的一位高层带着问候和会议的邀请信亲访徐迟,希望他能够出席在北京的会议。然而考虑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徐迟礼貌地婉拒了邀请,且特别叮嘱对方向北京的朋友们问好。

那天晚上,在医院的病房灯光熄灭后,据徐迟的室友回忆,虽然众人已躺下,但大家尚未彻底入睡。大约在晚上9点,徐迟抱怨房间太热,起身打开了窗户通风,然后回到床上。但不久后,室友听到了徐迟轻轻地开启通往阳台的门,随后是一阵沉寂和细微的声响,他以为徐迟只是去阳台透透气,未曾料想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凌晨时分,值班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徐迟不在床上,起初以为他可能去了厕所。但一番寻找后,护士无果,最终她来到阳台,发现窗框部分已经脱落。向外一照,医院冰冷的院子里,月光下映照出一团白色的身影——徐迟已坠楼身亡。

对于这位年逾八旬,身患多病的老作家而言,这样的结局异常凄凉。当护士和医生赶到现场时,徐迟已无生命迹象。最终同济医院确认,徐迟的死因为坠楼。此一事件震动了文坛,许多人对这位老作家的悲剧结局感到惋惜和不解。徐迟一生献给了文学,却以这样的方式谢幕,使得所有知晓的人都感到深深的悲痛与遗憾。

0 阅读:1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