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难以抵御零食的诱惑呢?
人的大脑是为了揭秘而存在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对于正处于探索欲爆棚阶段的小孩子,对于那些包装花花绿绿的东西总会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总想去一探究竟。
而幼儿最初是通过嘴巴来感知世界的,所以当他们有机会打开那些精美的包装时,都会忍不住问:这些能吃吗?
面对一些新事物,孩子在视觉上被吸引后,会总是想通过摸一摸、尝一尝来进一步获取感知,这正是受到了好奇心的驱使,其实这也是孩子的本能。
而大人越是加以限制,他也许会暂时服从,但在某个时候就会进行激烈反抗,以表达他的自主意识。
孩子对零食的体验、探索和分享,都是一种自主学习,也是在进行自我构建。而对自我的认知,正是建立自控力的三大基石之一。
那为什么家长喜欢对零食下“禁令”呢?
为人父母,没有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无非是担心这些零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1. 吃了零食长不高
某些零食中的添加剂、色素、高糖、高盐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确实不利,不过在 2020 年 5 月,国内首份儿童零食团体标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出台后,“健康”、“无添加/少添加”已经成为了儿童零食的新要求,健康的零食是可以弥补正餐没有提供的营养素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过度食用这些物质确实会影响身体营养成分的吸收等。
2. 吃了零食不好好吃饭
不能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就“一刀切”地把问题归结到零食上。完全规避吃零食并不能绝对降低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风险”,严防死堵“吃零食”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许还会让不好好吃饭的情况更加严重。
3. 吃零食会上瘾
家长担心孩子吃零食上瘾,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无意识中促使孩子养成了某种其他不希望养成的习惯,另一方面可能是担心出现失控的局面,比如在自己不监管的时候孩子疯狂吃零食。
零食=垃圾食品?这可大错特错!
零食对于孩子来说,是幸福的象征。
爱吃零食是孩子的天性。
“零食”的概念只是根据人们吃东西的时间点来定义的。
也就是说,除了一日三餐被称为正餐食物外,其他的食物都统称为零食。零食既包括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也包括高盐高油高热量的食物。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零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宝宝体重增加、营养不良以及影响正餐胃口;另一方面,合理、适度地吃一些零食,既有助于实现平衡膳食的目标,也会给小家伙的生活增添乐趣。
那么该如何选择健康营养的零食呢?
认准这些信息,就能辨别出健康的零食。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曾对零食进行了分级,将每类食物都分为了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量食用三个级别。
可经常食用类零食,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经常食用的。主要是那些没有经过加工或加工程序简单的食物,它们低脂、低盐、低油,营养成分更高。
而限量食用的零食,不仅经过了复杂的加工程序,还添加了多种调料、添加剂,它们大多高盐、高脂,含有较高的脂肪。
高脂和高盐,正是家长们“仇视”零食的两个重要原因,而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则是帮助我们排除它们的最直白的表述。
反式脂肪酸,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升高血液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人们每天来自反式脂肪酸的热量不应超过食物总热量的 1%(大致相当于 2 克),当然孩子的摄入量更应低于这个数值。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控油控盐,而不是完全的戒油戒盐。
在吃零食这件事情上,家长们大可不必如此焦虑,只要零食是健康、安全的,完全可以让孩子适量地吃一些喜欢的美食。
霍马洛•坎图曾说:“我们对小时候吃的美食都有着深刻记忆。”
吃零食是孩提时期最幸福的事情,而没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没有什么所谓的垃圾食品,只有垃圾的吃法。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甄别零食的好坏,把握好孩子吃零食的时间。
愿孩子们生活在健康的零食环境中,茁壮成长。